張麗紅
[摘要]本文分析研究了八大山人作品之中呈現(xiàn)的孤獨精神。認為八大山人并不意味他只是因孤獨、無依的生存狀態(tài)而哀思,也不是突出自己是王孫。他是將個體“孤”的體驗上升到對人的存在、命運的思考,由個體存在狀態(tài)的感嘆,引發(fā)為人類存在的玄思。八大山人藝術(shù)中所體現(xiàn)的孤獨精神,具有深邃的智慧,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中最為閃光的部分之一。
[關(guān)鍵詞]孤獨;氣節(jié);精神
由于儒釋道的影響,中國藝術(shù)長期將“孤”作為崇高的境界?!肮隆痹谥袊囆g(shù)中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至少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孤獨無依,這是從感受上說的,它強調(diào)脫離“群”之后的孤獨感受;二是孤迥特立,這是就超越情懷而言的,它強調(diào)超“群”,脫略凡俗,獨守貞節(jié);三是一意孤行,這是就其人格理想而言,雖然孤獨無依,雖然有孤危伴隨,但“孤傲大雄峰”的精神不變。如中國畫中獨鳥盤空、孤峰突起、冷月孤思等內(nèi)容的偏愛,其實就是隱藏著“孤”的精神。他的藝術(shù)就是“有時獨上孤峰頂,月下披云嘯一聲”。
一、有強烈孤獨、高潔之氣
我注意到八大山人晚年很喜歡畫小雀,體態(tài)渺小,無燦爛之羽毛,無樹木可依,多是獨立懸崖暫棲身,如其所作《巨石小鳥圖軸》,危石孑立,下有一朵玉簪兀自開放,上有一小鳥嗷嗷叫。李白《空城雀》詩云:“嗷嗷空城雀,身計可戚促。本與鷦鷯群,不隨鳳凰族。提攜四黃口,飲乳未嘗足……天命有定端,守分絕所欲。”《孔子家語?六本篇》載:“孔子見羅雀者,所得黃口小雀。”八大山人晚年畫中出現(xiàn)的鳥,多是這黃口小雀,一個在空城中嗷嗷叫喚的黃口小雀,在懸崖峭壁中,無以為助,它似乎是那樣的可憐。八大的畫不是通過處境的渲染,盡其哀傷之懷,而是由此再現(xiàn)內(nèi)心的平寧;花兒對危石而微笑,小鳥踏危石而輕吟;不是守分從命,更是超越于危困之世界,取心靈的“菩薩行”。
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館的《孤鳥圖軸》,這幅立軸,從畫面左側(cè)斜出一枯枝,虬曲的盡頭,畫一袖珍小鳥,一只細細的小爪,立于枯枝的最末稍處。似展還收著翼,玲瓏沉著的眼,格外引人注目。除此之外,別無長物,簡易至極。吳昌碩所極贊八大山人用筆的老辣沉雄,墨中無滯,筆下無疑。孤枝,孤鳥,可見獨特,支撐身體的獨腳,等等??傊?畫家要告訴你,這是多么孤獨的世界:空空如也,無依無靠;色正空茫,幽絕冷逸。
畫雖簡單,其中卻蘊藏著八大山人有關(guān)孤獨的智慧。八大山人關(guān)注的不是一只小鳥的命運,而是借物抒情。曹丕詩云:“人生居天壤間,忽如飛鳥棲枯枝”八大山人這幅《孤鳥圖》,或許畫的就是這樣的思考。從無限的時空來說,人就是一只孤獨的鳥兒,一個短暫棲息、瞬間消逝的鳥兒,人的生命過程乃是孤獨者的短暫棲居。八大山人通過他的畫,從多個方面展現(xiàn)他對人孤獨命運的思考。生命就是一趟孤立獨行的歷程,無所依靠是人的本來命運。
二、有強烈的自尊思想,突顯的是一種張力形式
生命的尊嚴是凜然不可犯的。倔強的八大山人,他的藝術(shù)可以說是對人的尊嚴的禮贊。如北京榮寶齋有八大山人《雜畫冊》八開,其中第一開畫一枝菡萏,卓立于荷塘之上,如一把利斧,注滿了山人奔放的情致,正是禪門所謂“荷葉團團團似境,菱角尖尖尖似錐”的那種。那曲而立的身姿,張揚著一種傲慢的氣質(zhì)。這幅畫貴就貴在風(fēng)骨,自尊的氣質(zhì)昂然于其中呈現(xiàn)。八大的孤獨具有強烈的生命能力,孤獨是一種創(chuàng)造形式,孤獨的過程毋寧看做一種生命的展現(xiàn)過程。
他常畫孤零零的一條魚,兀然地伸展著身軀,最出神的是魚的眼睛,眼睛中透出堅定,沒有一絲恍惚,冷視著這個世界,伸展著自己的性靈。
八大山人通過他孤獨的藝術(shù)來吟玩人生,在孤獨中做真實的性靈游戲,在孤獨中體味生命的快樂。八大山人通過他的藝術(shù)要證明,生命哪里是哀憐兮兮的過程,而應(yīng)是淡定如微、平如秋水。
八大山人長期孑然一身,身世飄零,在其精神錯亂之時,一人在街上,粗頭亂服,形同乞丐,晚年的生活更是到了吃了上頓無下頓的地步。八大山人藝術(shù)中的孤獨,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他是不是在暗自撫慰,獨飲清淚,是凄然的可憐。但細細體味八大山人有關(guān)孤獨的作品,不但沒有這樣的情緒,相反卻充滿著快樂、從容,他不是在孤獨中躲避,而是喜歡孤獨,吟味孤獨,享受孤獨。
傳達的不是柔弱,而是一種力量,沒有獨自的詠嘆,而是寧定、從容。八大山人的畫喜歡創(chuàng)造一種孤獨而危險的勢態(tài),造成劍拔怒張的氣勢,由此突出人的形而上的思想。
江蘇泰州市博物館所藏的《秋花危石圖軸》。畫中部巨石矗立,搖搖欲墜,山人以枯筆狂掃,將石頭力壓千鈞的態(tài)勢突出出來。而在巨石之下,以淡墨勾出一朵小花,一片微葉。巨石的張狂、粗糙,小花的輕柔草綿,構(gòu)成了極大的反差。山人用墨如醉,但哲心似發(fā)?;▋翰灰蛴星рx重壓而顫抖,萎縮,而是從容地、自在地、無言地開著,綻放著自己的生命。危是外在的,淡定卻是深層的,生命有生命的尊嚴,一朵小花也有存在的因緣,也是一個充滿圓融的世界,外在的危是可以超越的,而生命的尊嚴是不可沉論的。
三、有倔強的氣度,心中充滿理想
他的高蹈,往往不是悠然,而裹挾著縱肆,八大的筆致常常裹著狂放,禿筆疾行,筆肚狂掃,筆根重按,快速地、奔放地、灑落著他的激情;他的筆致中裹著力感,心中無怯,筆下無疑。
《荷花小鳥》照例是以簡筆畫荷枝,參差水面,一枝上落有一只小鳥,小鳥以一足兀立,長喙低垂,一目似閉還睜,很悠閑,很恬淡。不畫鳥覓食的專注,卻畫獨鳥的怡然。在這風(fēng)平浪靜的角落,在這墨荷隱約的畫面中,沒有聲張,沒有干擾,沒有為欲望的尋覓,只有安定與寂寞。八大山人以詩來吟味這孤獨的意味?!额}孤鳥》詩云:“綠陰重重鳥間關(guān),野鳥花香窗雨殘。天遣浮云都散盡,教人一路看青山?!惫陋毞堑珱]有給他帶來精神的壓抑,反而使他感到閑適和從容,感到掙脫一切羈絆之后的怡然。雖然畫面是孤獨的鳥、枯朽的木,但山人卻聽到間關(guān)鶯語花底發(fā),體會到盎然春意寂里來,疏疏的小雨蕩漾著香意,淡淡的微云飄著清新。他在《題竹石孤鳥》的五律中寫道:“朝來暑切清,疏雨過檐楹。經(jīng)竹倚斜處,山禽一兩聲。閑情聊自適,幽事與誰評。幾上玲瓏石,青蒲細細生。”這樣的詩就如同八大的境界。我似乎看到了藏在這詩后面——山人所隱去的世界——那細細地蔓延著的青蒲。八大山人一生懷著憤懣的遺民情緒,把花鳥畫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傳統(tǒng)推到極致,將畫中物象人格化、符號化,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孤傲情懷。造型夸張,但形象洗煉而準確,不失形似;構(gòu)圖險怪,大開大合,常以單個的石塊、草木、魚鳥構(gòu)成單幅畫面,突破時空的局限。由于早年的貴族教育背景,他的書法和山水畫都受過董其昌那種帶貴族趣味的審美觀影響。他把這種筆法特點運用到花鳥畫上,因此用筆流暢中有力度,墨色酣暢中有變化,狂而不躁,怒而不張,達到了既強烈又深沉的藝術(shù)效果。
八大作品中體現(xiàn)的這種強烈的孤獨精神,是他長期關(guān)于人的存在價值思考的結(jié)果,體現(xiàn)了中國繪畫的形而上思想。當然,八大為了突出孤獨的精神,常以獨鳥、獨木等為尚,但這只是表象,正如禪門所謂:一雙孤雁,貼地高飛;兩個鴛鴦,池邊獨立。孤獨不是外在形式,而是其內(nèi)在不依待的精神。他的一雙鵪鶉,也是獨立;兩條游魚,也是孤獨。
一般的孤獨感常伴著無望,甚至絕望,但在八大山人這里卻充滿了希望。
廣東省博物館藏八大山人《鹿圖》,一只孤獨的鹿,在深幽的山間,昂起頭。向著椿(春)樹,向著陽光,尋找生命的靈源。此圖經(jīng)過精心構(gòu)思,堪稱杰作。主題向往春天,呼喚春天,這春天不是他的舊朝,而是清凈的世界。
由以上幾點看八大山人藝術(shù)有一種孤危的意識、孤獨的精神、孤往的情懷,八大山人藝術(shù)的孤獨追求,沒有絕望,沒有哀憐,沒有脆弱無助,孤獨是脫略一切束縛的高蹈,是凜然不可犯的生命尊嚴的呈現(xiàn)。
[參考文獻]
[1]蕭鴻鳴.圣潔的狂僧.—八大山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06.
[2]龍瑞.名畫家說名畫—龍瑞說八大山人.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2002-7.
[3]朱良志.八大山人研究.安徽教育,2008-04.
[4]俞劍華.中國畫論選讀.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