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鳳英
【摘 要】幼兒活潑好動,喜歡參加各類戶外活動。針對幼兒的這個特點,我們可以在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各種適宜的教育。筆者結(jié)合我們組織幼兒在紫竹院公園進行的一次遠足,探討如何在活動中捕捉對幼兒的教育契機。
【關(guān)鍵詞】活動 教育契機 幼兒
初春時節(jié),我們組織幼兒在紫竹院公園進行了一次遠足。這次活動,孩子們開心,老師們歡欣。之后,在教研學(xué)習(xí)討論會上,我們對這次活動進行了研究性總結(jié)。我們結(jié)合本學(xué)期安全教育教研主題,原本想就春游活動中的安全教育問題進行深度探討。沒想到,老師們暢所欲言,進行了拓展性研究,不僅探討了活動中安全教育問題,而且暢談了活動中遇到的其他的教育契機。抓住活動中的這些教育契機,對我們今后的工作很有裨益。
一、安全教育
1.做好準(zhǔn)備工作?;顒忧?,各班教師引導(dǎo)幼兒說出應(yīng)該怎么做,啟發(fā)幼兒積極主動思考,使平時教師對幼兒進行的安全教育產(chǎn)生一個內(nèi)化過程,而不是老師一下子就把要求提出來,剝奪幼兒思考的主動權(quán)。比如,有的幼兒提出穿合適的衣服,舒服的鞋子,不能到處亂跑,小心不要掉進河里,等等。這樣,教師給予幼兒的是一個廣泛的思考、內(nèi)化空間。
2.科學(xué)地給幼兒提要求。提要求是每個教師都會做的,但要求提得是否“科學(xué)”,就值得我們研究了。有的老師提出的要求是“眼睛能看見老師”,這就比泛泛地要求幼兒“不到處亂跑”具體、可行,幼兒既有具體的尺度可以把握,又要對自己負責(zé)任。如果不這樣要求,老師勢必就得讓自己的眼睛時時刻刻盯著幼兒,當(dāng)然即使要求了,教師也還是要“盯著”幼兒的,但效果不同。還有的老師讓幼兒“兩兩拉手而行,每一次集合時都要找好自己的伙伴,互相提醒?!痹谶@個要求里,誰和誰拉手是關(guān)鍵,有的老師讓幼兒隨意找伙伴拉手,有的老師考慮幼兒發(fā)展情況,讓一個“機靈點的”和“一個不太機靈的”拉手,后者充分考慮了幼兒發(fā)展的個體差異,要求就很到位,效果就好。
3.每一次解散集合,老師都及時清點人數(shù)。
二、環(huán)保教育
組織幼兒遠足,親近自然,是環(huán)保教育的大好時機?!敖逃边@件事不能做作,應(yīng)是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先,老師讓幼兒準(zhǔn)備了小塑料袋來裝廢棄物,但仍然難免個別的幼兒還是隨手把廢棄物扔在地上,對于這種隨地亂扔垃圾的行為,教師一定要因時因地提醒幼兒,及時糾正。要告訴他,這樣做對環(huán)境有怎樣的破壞作用。實際上,這是對平時幼兒園里的教育的一個實踐、檢驗的過程,同時,也使我們的教育更加生活化。
當(dāng)教師帶領(lǐng)幼兒休息的時候,孩子們發(fā)現(xiàn)了垃圾桶,他們就自覺地想把一些小零食包裝袋、糖紙、飲料瓶、果皮等扔進垃圾桶里,他們看到兩個顏色不同的垃圾桶并列著,一個綠色,一個黃色,分別寫著“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的字樣,幼兒就問:“老師,我應(yīng)該把垃圾扔進哪個桶里?”這時,教師就很自然地告訴孩子們:哪些是可回收物,哪些是不可回收物。比如,礦泉水瓶、用過的紙張等是可回收再利用的;香蕉皮就不用回收;塑料袋是不可以降解的……隨著幼兒的提問,老師還會告訴幼兒為什么要把垃圾進行分類,等等。環(huán)保教育就這樣融入其中了,甚至有的幼兒對此非常感興趣,他會在今后不斷去“研究”,老師的引導(dǎo)者的身份因此得到了發(fā)揮。這種現(xiàn)場的教育針對性更強、更具體,符合幼兒內(nèi)在的學(xué)習(xí)方式。
三、與人良好溝通的教育
1.敬老愛幼。春游時,我們遇到了一些老人手執(zhí)自制的海綿筆蘸著水在公園地面上寫大字,
很多幼兒很感興趣,就主動與老人交流。有的幼兒非常禮貌地向老人問好,有的幼兒征得老人的同意后,自己用老人的筆也在地上寫了字,還有的幼兒提出一些問題,“筆是在哪買的?”“為什么蘸水也能寫字?”等等,對老人十分尊重。當(dāng)我們帶領(lǐng)幼兒來到十二生肖石墩場地時,適逢幾個小弟弟和小妹妹正在那里玩,教師這時引導(dǎo)幼兒愛護弟弟妹妹,不爭搶,讓他們多玩一會,同時,使幼兒體驗輪流和等待。敬老愛幼就這樣潛移默化地成為幼兒的一種品質(zhì)。
2.分享。有的幼兒平時很摳門,不愿把自己的東西借給別人,也不愿和別人分享自己的食物,但當(dāng)很多幼兒集體出行時,他們的心情也跟往常不一樣了。ピ詿笞勻壞幕肪逞陶下,他們的心胸不知不覺地就像大自然一樣寬廣了,他們變得愿意和別人交換小零食,能主動與別人分享了。和關(guān)在幼兒園的房間里進行的分享教育相比,這種大自然的教化效果事半功倍。
3.伙伴意識。春游過程中,有的幼兒東西掉了,其他幼兒主動撿起送上,有的幼兒提醒伙伴“集合了”,具有了明顯的伙伴意識和集體觀念。
4.助人。我們園里有這樣一名幼兒,近一個月來,由于我園更換電梯,幼兒一日三餐的飯菜、碗盤和水果都得由老師們從一層端到四層,許多家長都非常體諒老師的辛苦,主動幫助端飯,但這名幼兒堅決不同意他的爸爸端飯,怕把爸爸累壞了。ッ娑哉飧鼉俁,教師并沒有簡單地給幼兒隨意貼上“自私”的標(biāo)簽,而是利用這次春游不失時機地進行了一次自然教育,效果不錯。這個孩子背的小書包里有一瓶水,還有幾瓶飲料及一些零食。開始的時候,孩子還很輕松,但當(dāng)我們在紫竹院游玩了一段時間后,孩子熱了,累了,他把外衣脫掉,顯得有些顧上不顧下了。老師看在眼里,直到感覺他確實需要幫助時才說,“老師幫你拿”,問他“你感到輕松些了嗎?”然后告訴他“老師能幫助你減輕負擔(dān),你輕松了,老師覺得也很高興”,并且借機講起端飯的事,讓幼兒體驗幫助別人和被別人幫助時的感受,進行換位思考,孩子一下就扭轉(zhuǎn)過來了。以后,他總是積極地支持爸爸幫老師端飯。這是課堂教育的延伸。
總之,一次快樂的春游活動,不僅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陶冶了性情,激發(fā)了情趣,而且鍛煉了意志,樹立了文明出行的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了他們的責(zé)任意識,使他們學(xué)會了關(guān)愛他人,懂得愛護環(huán)境,是一次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對教師來講,春游活動,則正是他們課堂教育延伸的好時機,也是提升教師教育能力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