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銳
[摘要]每一種文化對應(yīng)分析及電影片段實例探討和論證,有助于譯者對影視翻譯涉及文化語匯及文化現(xiàn)象有更為清醒的認(rèn)識,在影視翻譯過程中能夠更加清晰把握翻譯中文化詞匯的處理。影視翻譯文化對應(yīng)策略指的是將源語文化中歷史、宗教、地理、政治以及其他所有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地翻譯到對應(yīng)目標(biāo)語中,以避免意思不清或概念混淆。
[關(guān)鍵詞]影視翻譯;躊文化交際;文化對應(yīng)
影視翻譯的瞬間性、通俗性以及觀眾多層次等諸多特點決定了影視翻譯必須以譯語觀眾為中心,滿足譯語觀眾的需要,就是說影視翻譯工作者在翻譯時必須充分考慮譯語觀眾的接受性因素,只有在觀眾接受中影視翻譯才能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在對不同類別文化詞語劃分的基礎(chǔ)上,充分考慮影視的特殊性,將文化詞語對應(yīng)歸納為五大類,即時空對應(yīng)、身份對應(yīng)、語言修辭對應(yīng)、宗教意識形態(tài)對應(yīng)及文化意象對應(yīng)。每一種文化對應(yīng)分析及電影片段實例探討和論證,有助于譯者對影視翻譯所涉及的文化語匯及文化現(xiàn)象有更為清醒的認(rèn)識,在影視翻譯過程中能夠更加清晰地把握翻譯中文化詞匯的處理。
一、時空對應(yīng)
時空對應(yīng)要求譯者頭腦中要有明確的時空概念。有一定橫向聯(lián)系和縱向?qū)Ρ龋苊庖驎r空概念缺失而造成許多不必的要誤解。如:
1Mushu:Whats the matter,youve Never seen-ablack and whitebefore?(怎么,沒見過特殊快遞嗎?)
2 Mushu:Pack your bags Cri-Kee.were movinout.(收拾行李,咱們走人。)
以上兩句摘自迪斯尼動畫片《花木蘭》,這部外國導(dǎo)演拍攝演繹中國傳統(tǒng)民間故事的電影,因此該字幕譯文的文化錯位現(xiàn)象比比皆是?!疤厥饪爝f”“行李”“走人”“美容覺”等都是現(xiàn)代用法,是隨著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逐步衍生出來的新詞或是新的表達方式,而木蘭和李將軍是生活在古代歷史的人物,是不懂得使用這樣的語言的。正確翻譯應(yīng)是“怎么,沒有見過急召嗎?”“收拾行裝,咱們走人?!?/p>
二、身份對應(yīng)
影視作品是一種大眾娛樂形式,其語言必須鮮明、流暢、貼切傳神、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要采用生動口語體詞來充分體現(xiàn)原作品整體語言特色和具體每個人語言特色,做到千人千面,千人千腔,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同樣是口語,知識分子、強盜小偷、城市小姐、鄉(xiāng)下老太各有鮮明的口語色彩,不能設(shè)想用鄉(xiāng)野村夫的語氣去配文弱書生,反之亦然。身份對應(yīng)涵蓋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稱謂對應(yīng),二是器物名稱對應(yīng)。如:
1在Pretty Woman《風(fēng)月俏佳人》中,女主人公Vivien身份起先是個街頭女郎,她對男主人公問語;“Do you want me to go with you?”直譯作“你要我跟你走嗎?”就沒有表現(xiàn)出其職業(yè)媚態(tài)特點,不如改譯成“要我給你解悶嗎?”更活靈活現(xiàn)。
2影片Erln Brock vich《永不妥協(xié)》中,主人公Erin文化不高,說話難免粗俗,請看其中一段臺詞:“That is the fucking problem……I can not believe that you are doing this t0 me now when Im up t0 my ass in Kettleman plaintiffs which by the way looks like it is going to be double the amount that we had in Hickley……”摸清了人物特點,翻譯時就要用相應(yīng)粗俗的語言表現(xiàn)其性格特征,讓觀眾充分感受Etin潑辣的性格。
三、修辭對應(yīng)
中英文都含有豐富的修辭手法,很多還可以找到對應(yīng)修辭譯法,但是由于文化差異注定了英漢兩種語言表達上的差異,如何把握這個差異就成了能夠靈活掌握兩種語言翻譯技巧的關(guān)鍵。如:
1——You know him?
Yes,an invisible man,
句中invisible man被譯作“透明人”。這個譯法似乎是海外譯者杰作,內(nèi)地譯者相繼跟上Invisible是not able to be seen by the eye之意,但透明之物還是能看得見的,“透明人”與原文顯然不符,該是“隱身人”。
2You thought I had betrayed you?Come on.其中Come on被譯作“來吧”,大謬不然。按譯文意思,說話人不僅背叛了人家,還要公然宣戰(zhàn)。和劇情與常理相悖。Come on一語含意頗多,除了move or quickly“來吧,快點”意思之外,還可以express annoyed lack of belief,即“什么,真的嗎,瞧你敢不敢;別裝腔,得了吧”等。本句恐怕要譯作“得了吧”才能妥帖。
3Oh,really!You sleeky!這句話是在得知對方替她事先安排好了休假時說的,是帶贊美意味的反語,如將之譯成“好卑鄙!”與情節(jié)南轅北轍。應(yīng)按劇情與說話人口吻譯作“嘿,你可真圓滑。”
四、意象對應(yīng)
文化意象是能夠讓人們聯(lián)想到一種固定的文化意義,能夠通過具體事物來體現(xiàn)某些抽象意義的文化象征。有時,在一種文化傳統(tǒng)中一個具有正面寓意的詞意在另一種文化里卻成了有反面寓意的文化。如英國電影《呼嘯山莊》中有這樣一個對話:
Edgat:Oh,you want a dragon?
哦,你該不是想嫁一個龍騎兵吧?
Isabella s Yes.I do.With a fiery mustache.
(是的,還長著火紅的大胡子。)
在上述翻譯中“dragon”是一個關(guān)鍵詞。在英語語言中,“dragon”作“吐火的魔鬼”解釋。每當(dāng)提及此詞,西方人思想意識中立刻會呈出一只面目猙獰的魔鬼正張牙舞爪地?fù)湎蛉碎g,由此不難看出“dragon”在西方語言文化中隱含貶義。而在中國文化中“龍”字象征著“高貴,至高無上”等意,昔日中國人稱皇帝為“真龍?zhí)熳印?。因此與“龍”字相關(guān)的詞語絕大多數(shù)具有崇敬之意。如中國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祈盼著自己的子女將來有出息為“望子成龍”等?!癲ragon”在東西方語言中,其文化寓意是截然相反的。由此可見用“龍騎兵”來硬譯“dragon”一詞顯然不妥當(dāng)。因為當(dāng)中國觀眾在觀賞影片時忽而聽到“龍騎兵”這一詞語。他們肯定即刻會聯(lián)想到“他”可能是個“皇家騎兵”。但依莎貝拉回答卻又使觀眾對影片闡釋如墜云霧。觀眾不禁要問:這個堂堂正正的“皇家騎兵”怎么會是“長著火紅胡子”呢?在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中,只有那些三頭六臂的怪物才有一張可怕的綠眉毛、紅胡子嘴臉。如此生搬硬套不僅不能處理好文化內(nèi)
涵錯位這一棘手問題,同時也不能傳神地譯出這段對白真實含義,反而給上下文語義貫通設(shè)置出語言障礙。因此,例中埃得加與依莎貝拉的最后一段對話不妨翻譯如下:
Edgar:Oh,you want a dragon?
(哦,你該不是想嫁給一個野蠻人吧?)
Isabella:Yes,I do.With a fiery mustache.
(是的,還長著火紅的大胡子。)
譯者在此采用了歸化法,用“野蠻人”代替了源語文化詞語“龍騎兵”。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電影翻譯中如“dragon”這樣英語詞語若用直入法硬譯,會令廣大中國觀眾無法接受與認(rèn)同。因此,譯者應(yīng)從藝術(shù)角度出發(fā),選用本民族語言中與原片藝術(shù)最相似、最貼近,為本國觀眾所熟悉,易于接受文化內(nèi)涵的詞語來進行電影翻譯。
五、宗教文化對應(yīng)
東西方宗教信仰有很大不同,中國人多信仰佛教和道教,而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宗教文化對各個民族人民生活和思想都起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正確翻譯宗教有關(guān)的文化現(xiàn)象至關(guān)重要。如:
1As God as my witness…as God as my witness theyre not going to lick me.
(老天在上,為我作證。我會戰(zhàn)勝這些事。)
這是《亂世佳人》里斯佳麗最經(jīng)典的獨自之一,而譯者卻頻頻將“God”——西方人崇尚的上帝,翻譯成“老天”,中國人民信奉自然神,難免會讓不了解實情的國人觀眾誤認(rèn)為兩國信仰是相同的。
2“Oh,well,alright,lets aU just sell our souls and work for Satancause its more convenient that way.”(From American Beauty)
(“嗅,行,我們?nèi)汲鲑u靈魂為擻旦工作去吧,因為那樣更省力?!?這里不必把“Satan”改譯成“魔鬼”,根據(jù)上下文觀眾完全可以猜出該詞語含義。另外,譯制片中經(jīng)常會有像“Oh,my god”“Wow”這樣西式表達,翻譯時不妨直譯“哦,我的上帝”“哇噢”,顯然比“天哪…啊呀”更洋化,更帶有異國情調(diào),如像美國影片《特工佳麗》中那位高鼻子藍眼睛的形象設(shè)計師維克多一樣,竟吐出“阿彌陀佛”的臺詞,就難免會引來觀眾哄笑聲了。
六、關(guān)聯(lián)對應(yīng)
影視劇字幕翻譯也可以視作為原語電影制作者和目的語觀眾進行交際過程。為了達到交際成功,字幕翻譯者必須讓目的語觀眾充分明白原語電影制作者的表達意圖。在翻譯過程中,字幕翻譯者充當(dāng)了雙重身份。在欣賞原文電影時,字幕翻譯者是受話者,要對原文電影明示意圖進行推理,找出相關(guān)性。在進行字幕翻譯時,字幕翻譯者變成了交際者,他要根據(jù)目的語觀眾的認(rèn)知語境,結(jié)合字幕特點,把從原文電影推斷出相關(guān)性明示給目的語觀眾,從而使他們能夠以最小推理努力獲取最佳關(guān)聯(lián)。
電影《夜宴》描述的是宮廷的斗爭無情和命運無常,演繹希臘戲劇永恒主體——復(fù)仇、愛和死亡。在歐洲電影市場取得了相當(dāng)不錯的銷路,除了電影本身的藝術(shù)成就之外,也與電影字幕成功翻譯不無關(guān)系。譯者根據(jù)翻譯交際目的,充分考慮了字幕特點和觀眾期待,綜合運用多種翻譯策略,給西方觀眾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英文字幕。
例如,在影片結(jié)尾,婉后在登上皇帝寶座后有這樣一段獨自:
多少人的生命被它吞噬,
惟有朕,因它的燃燒而輝煌。
How many lives have been consumed by this flame?
Only I shall rise out of it like a phoenix.
在影片原文中并沒有出現(xiàn)鳳凰一詞,但是字幕翻譯者卻在翻譯時別具匠心地加上了“l(fā)ike a phoenix”,這實際上也是與關(guān)聯(lián)理論翻譯觀相一致。我們知道,在西方神話中,phoenix(鳳凰)與“復(fù)活”“再生”有關(guān)。傳說鳳凰生存五六百年,筑一個香巢,唱一支挽歌,用翅膀扇火,將自己燒為灰燼,然后從灰燼中又誕生一只新鳳凰。而在中國文化中,鳳凰象征著吉祥。根據(jù)影片情節(jié),此時婉后已經(jīng)奪取了王位,她以勝利者姿態(tài)撫摸著手中的茜素紅,表達著內(nèi)心的欲望,希望自己就像西方神話中鳳凰那樣能在烈火中重生,并獲得更強大的生命力。在這里字幕翻譯者充分考慮到了目的語觀眾的認(rèn)知語境,了解他們對“phoenix”一詞文化內(nèi)涵熟悉,翻譯時通過添加“l(fā)ike a phoenix”,讓西方觀眾很輕易就明白了原語電影的創(chuàng)作意圖,獲得了最佳關(guān)聯(lián)。
總之,影視翻譯是一種有目的行為。它是在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下,根據(jù)導(dǎo)演及劇作者的意圖,向處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觀眾的最有效地傳達最相關(guān)的信息。文中所探討的“對應(yīng)”是指根據(jù)源文本中文化詞本身生僻程度和觀眾對源語文化潛在接受力來決定字幕措詞,最終達到一個既能將源語文本文化傳播到目標(biāo)語文本中的目的,又能以最簡潔明了的語言最大程度地將原汁原味的電影呈現(xiàn)給觀眾。事實上這里存在一個不可調(diào)節(jié)的矛盾,如何達到二者平衡成為譯者一個不懈追求的目標(biāo),惟有通過不斷實踐與歸納總結(jié),才有可能實現(xiàn)或接近此目標(bi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