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散文,這些散文大多經(jīng)歷了歷史的積淀,可謂名家名篇。散文以它的獨有的描繪細致、傳情明朗而深受廣大中學生的喜愛。但是在日常的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不良的教學趨勢,影響了學生感知欣賞散文之美,體會不到作者的獨特之情。本文旨在找出這些不良趨勢,以便進一步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趨勢一:逐段分析,支離破碎
一篇文章是由許多段落組成的,只有明確每段的意思,才能領會作者全文的意圖,但是逐段分析帶來的弊端也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容易使學生只見樹葉不見樹木,更不可能見森林了。我們經(jīng)常說作家寫文章是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我們教學生欣賞文章也應該由一個從整體到局部的過程。很多老師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有的,但是整體感知往往只在新課開始和課文講解結(jié)束之后總結(jié)時進行,而且是一帶而過。我們知道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苦心孤詣的思想精華,一個整體的東西要在很短的課堂上把握出全貌是很難的。如《荷塘月色》一文的第一段,只需要解釋一下“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一句的內(nèi)容即可理解首段作者夜游荷塘的意圖。不需要再作任何具體的展開。如硬將作者營造的整體美的氛圍肢解為一個又一個單調(diào)乏味的畫面,就會影響了學生對全文的把握。
趨勢二:手段多樣,浮光掠影
很多老師在進行散文教學的時候都喜歡做課件,將畫面、音樂與文章的內(nèi)容結(jié)合起來。本來這樣做是可以調(diào)動學生各種感官,達到增進理解課文的目的,但是課件永遠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如果輔助手段成了授課的主要手段,那么散文的學習效率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因為學生的注意點落在畫面上而不是語言點上,學生對課文的感受只能朦朧的感覺。從朦朧的感受到透徹的把握之間的差距正是閱讀教學的空間,教學關注的應是這個空間的跳躍,是經(jīng)驗的升級。如果老師過多的依賴多媒體課件,學生的感受理解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老師本人或借鑒別人的理解,這種理解即林漢達先生所說的“陰風昧生”,它是死的、靜的,是只能增加,不能發(fā)展的。如學習《綠》一文,無論你拍多少關于梅雨潭的照片,用多么美妙的音樂來營造氛圍,也無法讓學生從中讀出文中對綠的形象而生動的描寫。
趨勢三:語言感知、主旨不明
散文的一個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有很多老師在散文教學時,容易陷入畫面分析的困境,其實,老師教給學生的落腳點應該是作者在畫面中所流露出的情感,這才是感知散文語言的主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描寫荷塘四周,柳樹、燈光、蟬聲、蛙聲,這些我們可以了解作者筆下月色下荷塘的景物特征,但作者寫下這個畫面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呢?一句“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就一下子點出了自己的心境:淡淡哀愁。
針對以上三種不良的教學趨勢,筆者以為散文教學應注意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一、部分分析,關照整體
我們教學生學習一篇散文,整體感知決不只是在課文講解之前的初讀和講解結(jié)束之后的總結(jié),它應該是貫穿于對整個部分的分析。在初讀時,我們認識的整體還是一個模糊的或者說是一個不完全的整體,要使這個初步的印象逐步加深、準確,就離不開對文章一個個畫面的分析。但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分析結(jié)束后就應該把它與整體聯(lián)系起來,弄清楚這個部分與對表現(xiàn)整體有何作用。這樣就不至于給學生留下肢解全文的不良印象。如巴金的《燈》,作者提到古希臘女教士希洛為情人利安得爾點燃的火炬,我們講解這個故事時,如果不注意與全文主旨進行關照,學生很容易將這個神話故事當作一個獨立的小故事來閱讀,無法跳出來去領悟這個故事中自然環(huán)境中的黑暗是作者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黑暗的象征。
二、重點突破,抓住要點
散文的選材往往很廣泛,寫法也很靈活,表面上的散往往使初學者讀起來有“東一榔頭西一棒”之感。其實,每一篇散文作者都會通過一些重點畫面來作細致分析,面面俱到往往面面不到,學生走馬觀花,老師浮光掠影,這樣就不能理解作家寫文章時所處的特定時代、特定環(huán)境,也領會不到作家獨具匠心的構(gòu)思。而重點突破,我們可以通過以點帶面,由一斑而窺全豹,這樣既節(jié)約了時間,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真所謂沒有舍就沒有得。如對《風景談》一文的學習,而如果我們跳過其中的部分畫面,如抓住“延訶夕照”和“北國晨號”兩幅畫面作重點分析,通過聽、說、讀、寫等多種學習手段,將這兩幅最能反映解放區(qū)軍民生活精神面貌的畫面作為全文學習的突破口,那么既可以仔細領悟作者所表現(xiàn)的思想主旨,又能學到作者高超的寫作技法。
三、感知散文,貴在語言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教師要重視“語言素材”的解讀。語文可怕的是被“架空”越大越好講,然而越小越有味,而真正對學生有用的還是“小而有味”的語言素材。語文是語言的藝術(shù),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是語言的學習。而散文語言的習得不是只通過畫面、聲音就可以感知的。散文語言的學習需要學習者在閱讀、領悟語意之后在腦海中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形成帶上自己獨特體驗的畫面,所謂“身臨其境”之感,那么這樣所感知到的語言才能成為學生學習語言的一個部分,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體驗遇到類似的情境,用自己習得的語言來表達。作者的語言特色通過講解與分析是很難讓學生吸收完全,古人讀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的理解和感知是需要過程的,你給學生先入為主的印象,其實阻礙了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的機會,也剝奪了學生“試錯”的機會。如學習《荷塘月色》,當學生讀到“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時,其實不要把大量的時間放在“通感”這種修辭手法的講解上,而應該努力將學生拉入到作者所描繪的那個情境,重點在領悟“和諧”兩字的深刻含義。
總之,散文作為中學生閱讀的主要文體之一,我們不能因為其“形散”而將畫面的整體美弄得支離破碎,不能只見其形而不領會神,而應該有重點地選擇最能突現(xiàn)全文神的片段,并將它作為分析的突破口,通過抓語言點來體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從而帶領學生真正感受到散文的藝術(shù)魅力。
參考文獻:
[1]汪嘉賓.讓閱讀教學回歸自然狀態(tài)[J].中學語文教學,2005,(3):8.
[2]張強.《荷塘月色》,我們應該教什么[J].中學語文教學,2006,(6):43.
[3]朱貽淵.對閱讀教學“習得化”范式的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06,(11):20.
(張文成 鎮(zhèn)江機電高等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21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