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娟
一、要明確訓練目標
要加強聾生的語文基本功訓練,必須明確練什么,對不同類型的教材和不同年齡的聾生應有所區(qū)別,教師必須從教材所顯示的語文特色,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能力制定明確的目標。如《詹天佑》一課第二自然段指出帝國主義國家阻撓、要挾清政府修筑京張鐵路。教學時抓住關鍵詞“阻擋”、“要挾”,要求聾生思考“阻擋”、“要挾”是什么意思?再結合“爭奪”、“控制”等詞來理解帝國主義阻撓、要挾清政府的目的,通過讀“他們最后指出一條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國的工程師來修筑鐵路,他們就不再過問。”注意這句話中“如果”一詞說明清政府當時的無能,抓住了訓練的目標,就能更深一步領悟詹天佑的愛國之心。確立了訓練要求,教學目標就會具體、確切、集中,教學過程就不會游離于教學目標之外,就會改變那種單純的情節(jié)上串講分析的做法,讓聾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要重視訓練過程
聾校語文基本功訓練,是指通過學習課文所提供的語言轉化為聾生閱讀能力的訓練過程。教師必須強化預習功能,強調初讀、整體感知課文的質量,變集體讀書為人人參與的個體讀書活動。人人做到三讀:一讀得正確,結合查字典,掃清閱讀障礙;二讀得通順,做到“要讀的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讀得流利,做到朗朗上口,手口配合流暢。在整個訓練過程中,教師只起組織、導讀、反饋的作用,不對課文內容串講、串問,難于理解的詞句只作適當的點撥,以增加學生多多練習的機會。例如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我引導聾生訓練時,要求達到四會:一會利用工具書讀懂詞句、讀懂課文;二會圍繞課后思考練習,抓住重點邊讀邊想:課文寫出了大榕樹的什么特點?是怎樣寫出這些特點的?自己解決問題;三會動筆,在讀過的課文上圈、點、批、注;四會自己提出疑問,參與討論、交流、反饋,并在閱讀課文的訓練中,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在思考問題中培養(yǎng)思維品質,在質疑討論中拓展文本。有位學生提出:假如你是一只鳥兒,在這美麗的大榕樹上活動有什么感受?我鼓勵聾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發(fā)展自己的個性,把閱讀中感悟、理解、積累的語言展現出來。最后,我引導聾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盡情地表達,有的學生寫一段話,讀一讀;有的聾生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畫一畫。這樣的訓練過程,我關注的是聾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真正體現“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三、要突出訓練重點
一篇文章包含著諸多的訓練要素,但聾校的語文教學決不能忘記其根本任務是教聾生學習語言,所以在訓練中應突出學習語言這個重點。教師應根據教材的訓練序列和課文的語言特點,恰當設計訓練重點,做到每節(jié)課都有所側重,集中精力進行某種項目的訓練,這樣日積月累,細水長流,學習語言的任務就能逐步得到落實。例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課,要突出“我”焦灼不安的內心以及邱少云的危險處境和體會他的內心活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如教學《可愛的草塘》一文,語言優(yōu)美,教師引導聾生圍繞“草塘美麗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這一重點自讀自悟,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領悟作者對北大荒的贊美之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達方法。
四、要拓寬訓練渠道
聾校語文基本功的訓練,最終落腳點在積累和運用上。通過從語言文字到內容,再從內容到語言文字兩個環(huán)節(jié)的訓練過程,聾生對讀寫基本技能有所了解,但尚未熟練掌握。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學生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是通過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及廣泛遷移而實現的。為促進知識的鞏固、能力的形成,最有效的辦法是引導聾生通過實踐操作來實現、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例如學過一篇課文,文章里的好詞佳句需要積累,有效的辦法就是讓聾生訓練復述,通過書面向口頭的遷移訓練,促進聾生把“消極語言”內化為“積極語言”。文章的表達順序需要揣摩,我引導聾生學會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進行讀寫遷移訓練,或新穎的開頭,或巧妙的結尾,或有代表性的段落,從中取一項,設計仿寫。最好能配合本訓練組的習作教學任務,做到小練筆為大習作搭橋鋪路。而閱讀方法的運用要與課外讀本緊密結合起來,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為聾生大量閱讀提供方法和指導。比如學了《兩小兒辯日》以后,向聾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所以在基本技能訓練課后可布置自學,加以鞏固,給聾生舉一反三的機會,以培養(yǎng)聾生的自學能力。
總之,聾校語文課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聾生學語文要重過程、重感悟、重積累、重情感體驗、重遷移運用,拓寬聾生語文學習的渠道,使聾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