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磊
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離不開法制,一個體系內的事物想要得到繁榮也必須得有一套完整的評價標準。雖然藝術領域內的很多工作不能簡單量化,但必須得有一個相對主流的標準,這樣,在領域內跋涉的藝術家才能象行者找到目的地一樣繼續(xù)前進。
14世紀意大利人開創(chuàng)了文藝復興時代,文藝復興的字面原意是恢復古典時代的優(yōu)秀文化。我們常常會情不自禁被復興所帶來的繁榮后果吸引。但復興是如何起源的?假設我們能夠掌握起源的鑰匙不僅能讓復興時期的文藝盛宴常開不散,同時也能找到美術復興時期創(chuàng)作者的真實標準和所承擔到底是怎樣的歷史所賦予的責任。但找到鑰匙的路是充滿迷霧的。當時的古典學者們認為,黑暗的中世紀把他們與夢寐以求的古典時代分割了千年之久,由于時代的昏暗愚昧導致文學和藝術墜入昏睡的深淵。所以自14世紀始,意大利人率先自覺地意識到創(chuàng)造一個他們自稱為古典文化“再生”時代的機會來臨了。個人認為這樣的說法過于玄乎,過于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F(xiàn)代的一些學者認為文藝復興歸根結底其動力來源于一種前所未見的智性和審美沖動,以及對往昔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尊重。個人認為這樣的結論又過于人文,不可否認在政治動亂戰(zhàn)爭頻繁的時代由于統(tǒng)治者們無法兼顧對思想文化的控制正是各種思潮自由生長的沃土。但我們總不能把期盼都集中于下一次的動蕩上。
很明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分析都過于側重于人類自身意識和周遭環(huán)境。試想,在中世紀,由于教會長期思想控制,人們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現(xiàn)統(tǒng)治者的宣揚內容與真實世界的差異,肯定會讓一部分人對真實世界產(chǎn)生好奇繼而開始獨自探索,達·芬奇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我們可以推斷當時的達·芬奇的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真實來擺脫之前的教會教育,他追求真實的理念也自然驅使他把人眼所見的物體是立體存在作為信息來真實表現(xiàn)于紙張,所以,他追求更深層次的素描關系,并非為了畫面的漂亮——而是因為這一切能夠更真實地再現(xiàn)他所想要表達的。我們可以比較下《蒙娜麗莎》和之前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的女性面部輪廓,不難看出,前者輪廓是浮動的,呈現(xiàn)出體積;后者輪廓是以明確線條勾勒,雖有簡略的明暗塑造形體,但沒圓轉過去,明顯受到標明輪廓的筆致所阻礙。所以素描作為當時最先進的表達技術受到了畫家的一致接受,從此讓人們能夠記錄下文字之光所照不到的地方。從此油畫如同彩色照片一樣被整個社會所接納,藝術家成為科學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15世紀,出現(xiàn)了歐洲藝術史上最早的造型藝術即美術理論,著名的哲學家、建筑學家列奧·巴基斯塔·阿爾貝蒂(L.B.Alberti)在其《論建筑》及其它著作中,一方面把“美”作為獨立的范疇提了出來,認為接近自然是美;另一方面他說數(shù)學是一切事物的秘密所在,繪畫是“一切藝術之花”。那個時期的畫家從古典文藝中吸收寫實主義手法,又借鑒古代希臘、羅馬遺產(chǎn),借助自然科學如解剖學、透視學和比例學的成果來達到完善寫實技巧的目的。他們不僅僅只停留在記錄現(xiàn)有的,還能還原之前早已消逝的歷史場景和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宗教事件。不僅是靜止的物體,畫家們還嘗試記錄運動中的一個定格場景(如拿破侖加冕時眾人的表情),到后來漸漸地記錄不再滿足于實物,對能看見但摸不著的也開始涉及,如光線、清晨、夜晚、四季等等。
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在那段時期內統(tǒng)治佛羅倫薩的梅迪奇家族會熱心提倡藝術活動,教皇也支持羅馬建筑、雕塑和繪畫創(chuàng)作,威尼斯的繪畫藝術也得到了貿易和商業(yè)的推動。盛期威尼斯畫派的喬爾喬涅(Giorgione de Castelfranco)、提香(Titiano Vecelli)、韋羅內塞(Paolo Veronese)、丁托列托(Jacopo Robusti Tintoretto)等運動色彩表現(xiàn)人的心理和生活空間取得新的突破。
縱觀整個復興史,除去素描、雕塑、色彩這些表現(xiàn)形式之外,更璀璨的寶石是追求真理永無止境的科學思想。
從此,西方美術開始遵循記錄范圍的擴大和記錄手法的多樣和發(fā)展。在忠實記錄事物的同時,也開始偏向記錄更多的主觀情感:印象派把事物的塊面還原成色素點來記錄,立體派把同一物體在多角度中相應的形狀集中記錄,蒙克嘗試扭曲形體來記錄存在于人類主觀世界里的各種情感及其釋放狀態(tài)。總之,畫家作為科學界里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停地在越來越廣闊的天地中探索,從客觀到主觀,從宏觀到微觀……
在超現(xiàn)實主義后由于科學進程的放緩導致新事物的缺乏,西方美術界一度沉寂。同時,電腦作為人腦的功能延伸也波及到藝術領域:一方面電腦能更宏觀或微觀地發(fā)現(xiàn)和記錄新的素材,另一方面電腦在表達、存儲和展示上超越了當時人類已掌握的繪畫技巧、畫筆和紙張。架上繪畫自然而然順應潮流結束了大規(guī)模的應用。
但是,電腦代替的只是繪畫工具,如何把信息有效地傳遞,這一藝術思想沒有消亡。相反,隨著工具和技巧的普及和強大后它顯得愈發(fā)重要:在當今數(shù)字時代里,藝術所承載的使命不再是記錄而應轉向交流,應作為人類情感和想象力的直接表達,成為與語言、文字并駕齊驅的表達工具,讓美術在滿足共賞的同時也能共享。繪畫給每個人提供釋放創(chuàng)造潛力的方法,幫助其進入一個有創(chuàng)造力、直覺和想象力的意識層面。一直以來我們生活在過于強調語言和技術的文化教育系統(tǒng)的世界里,人類意識層面的開發(fā)是匱乏的,雖然繪畫本身是一種令人愉快和非常值得的經(jīng)歷。但它只不過是一把打開其它大門的鑰匙,讓人能夠增強對自己大腦和其它工作的認識,從而完善和發(fā)展個人的能力。
所以,我們如果再次走進美術館,肯定不會再驚訝于畫家高超的寫實技巧和細致程度,關注的只是美術作品會帶給自己怎樣的情緒感受和思想啟迪。今后藝術評價體系的建立不會再把技巧作為參考條件,藝術的基本技巧出來不會阻礙創(chuàng)造力的涌現(xiàn)。學習如何畫得更好的人不等于他會一直畫沉悶規(guī)整的寫實畫;無論選擇何種風格,其目的應該是體驗事物的真相。藝術家尤其是美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要站在別人想不到的角度去觀察,即使與大眾在同一角度,則必須要看得更為清楚、全面和深刻。
當時代轉變,科學轉變,人類發(fā)展方向轉變,與之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藝術肯定也會隨之而變。在文藝復興畫家們的手中,美術作為一門獨特的科學工具為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非凡的貢獻;在數(shù)字時代到來的今天,美術教會人類如何站在多個角度來發(fā)現(xiàn)更多的世界,是人類完善自我認知,開啟創(chuàng)造智慧天窗的一把金鑰匙。
(作者:湖南師范大學工學院)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