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月
“配價”這一概念借自化學?;瘜W中提出“價”的概念為的是說明在分子結構中各元素原子數(shù)目間的比例關系。最早把化學中的“價”明確引入語法研究中的是法國語言學家特思尼耶爾。語法學中引進“價”的這個概念,為的是說明一個動詞能支配多少個屬于不同語義角色的名詞詞組。
動詞按配價分類,一般分為零價動詞、一價動詞、二價動詞、三價動詞。具體分類如下:一個動詞如果不能支配行動元,那它就是零價動詞;一個動詞如果只能支配一個行動元,也就是說這個動詞后面不能帶賓語,那它就是一價動詞;一個動詞如果能支配兩個行動元,而且也只能支配兩個行動元,也就是說它能帶一個賓語。而且也只能帶一個賓語。那它就是二價動詞;一個動詞如果能支配三個行動元,也就是說它后面能帶兩個賓語,那它就是三價動詞。
利用動詞與不同性質名詞之間的配價關系來研究、解釋某些語法現(xiàn)象,這種研究、分析手段,我們就稱之為“配價分析法”,或簡稱為“配價分析”;由此而形成的語法理論就稱為“配價理論”。
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陸劍明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中,陸劍明老師在討論“喝啤酒的學生”和“喝啤酒的方式”時得出一個結論,他說,“喝啤酒的學生”的中心語“學生”有時可以省略?!昂绕【频姆绞健钡闹行恼Z“方式”卻不能省略。這是因為,當動詞性詞語加上“的”所形成的“的”字結構作名詞的定語時,那個作中心語的名詞如果能成為那動詞性詞語中動詞的配價成分,那么中心語就有可能在一定的上下文里省略。否則就不能省略。在上述兩個短語中。因為“學生”可以成為動詞“喝”的配價成分,而“方式”不能成為動詞“喝”的配價成分。所以,“學生”有時可以省略,而“方式”卻不能。
陸老師由一些例子推出這個結論,在分析這一些短語時當然說得通,但是,反過來,這個結論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這就有待商榷了。
我們來看下一些實例:
(1)喝藥的杯子
(2)裝書的箱子
(3)畫畫的筆
(4)裁紙的刀
(5)買菜的籃子
(6)洗臉的盆
(7)放頭飾的盒子
(8)盛鹽的罐子
(9)放咸菜的壇子
(10)去昆明的車
在例(1)中,動詞“喝”是個二價動詞。其兩個配價成分是“某人”(在例子中省略)和“藥”,而“杯子”不是“喝”的配價成分。所以用陸老師推斷出的結論來看,“喝藥的杯子”中的“杯子”是不能省略的。我們把上述短語碼化成“VI+NP1+的+NP2-1”。
但是,根據(jù)上面例子中的短語,我們可以造出一些句子:
(11)他有兩個杯子,喝藥的是那個黃色的杯子。
這個句子是完全可以說的。在句中,“喝藥的”是“喝藥的杯子”的省略說法,其中“杯子”不是動詞“喝”的配價形式,可見,沒有成為配價成分的“杯子”在一定的語境中也可以省略。
再來看一個例句:
(12)房中有兩個箱子,裝書的是周老師的(箱子)。
在這個句子中,短語“裝書的”是“裝書的箱子”的省略形式,其中的動詞“裝”是二價動詞,“人”(在句中已省略)、“書”是“裝”的兩個配價成分,“箱子”不是它的配價成分,但在句中仍然可以省略。
根據(jù)上述十個短語都可以造出相應的例句:
(11)他有兩個杯子,喝藥的是那個黃色的(杯子)。
(12)房中有兩個箱子,裝書的是放在書柜旁邊的(箱子)。
(13)他的桌上有兩只筆,畫畫的是那只紅色的(筆)。
(14)他買了很多工具刀,裁紙的是最小的那把(刀)。
(15)廚房有兩個籃子,買菜的是那個大的(籃子)。
(16)浴室放有幾個盆,洗臉的是那個紅色的(盆)。
(17)她桌上放的那兩個盒子,放頭飾的是那個木制的(盒子)。
(18)灶臺上的那幾個罐子,盛鹽的是那個圓形的(罐子)。
(19)廚房放了好幾個壇子,放咸菜的是那個瓷做的(壇子)。
(20)車站里停了好多車,去昆明的是停在最里面的(車)。
在這十個例句中,名詞“杯子”、“箱子”、“筆”、“刀”、“籃子”、“盆”、“盒子”、“罐子”、“壇子”、“車”是句中的中心詞,不過它們都不是句中動詞的配價成分,但是,這些名詞在上述例句中卻都能省略。
是不是根據(jù)這些例子就能推翻陸劍明老師的結論呢?
通過認真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上述的例句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首先來說,這類例句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都由兩個小句組成,第一小句先提出稱說對象(數(shù)目大于一),第二個小句再針對第一小句的稱說對象而言。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指說,為了區(qū)分第一小句的稱說對象。所以,第二小句的省略形式要想成立,必須是在有第一小句的前提下。
其次,中心詞“杯子”、“箱子”、“筆”、“刀”、“籃子”、“盆”、“盒子”、“罐子”、“壇子”、“車”都是工具類的名詞,是動作的實施者借助來做某事或完成某事的工具。
再次,在上述例句中,省略了中心詞的句子都可以變換成動詞為“是”的例句,成為“V1+NP1+的+是+(V2)+NP2”,而在句中,“是”字后面的內容是對“是”字前面內容的復指。
在例句中,“那個黃色的(杯子)”就是對“喝藥的(杯子)”的復指;“放在書柜旁邊的(箱子)”就是對“裝書的(箱子)”的復指;“那只紅色的(筆)”就是對“畫畫的(筆)”的復指;“最小的那把(刀)”就是對“裁紙的(刀)”的復指;“那個大的(籃子)”就是對“買菜的(籃子)”的復指;“那個紅色的(盆)”就是對“洗臉的(盆)”的復指;“那個木制的(盒子)”就是對“放頭飾的(盒子)”的復指;“那個圓形的(罐子)”就是對“盛鹽的(罐子)”的復指;“那個瓷做的(壇子)”就是對“放咸菜的(壇子)”的復指;“停在最里面的(車)”就是對“去昆明的(車)”的復指。
可見,這是一類特殊情況,應該在陸老師的結論之下另外做出相應的說明。
我們可以下這樣的結論:當動詞性詞語加上“的”所形成的“的”字結構作名詞的定語時,那個作中心語的名詞如果能成為那動詞性詞語中動詞的配價成分,那么中心語就有可能在一定的上下文里省略,否則就不能省略。但有一種情況除外,即在“V1+NP1+的+NP2-1”的短語結構中,當動詞性詞語加上“的”所形成的“的”字結構作名詞的定語,如果該短語所在的句子出現(xiàn)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區(qū)分上一句子的指稱對象,而且,如果該短語中那個作中心語的名詞是工具類的,即“NP2-1”是表示動作的實施者借助來做某事或完成某事的工具的,那么,該類短語就可以進入“V1+NP1+的+是+(V2)+NP2”的句子結構,即不是動詞配價成分的“NP2-1”也可以在句中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