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燕
友誼、交往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孩子的交往、友誼往往是隨著游戲開始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很希望友伴承認他,接受他,成為他們的一員。這樣,他們對朋友的心理依賴性往往超過對父母的依賴。
一、 友誼、交往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先決條件
1. 兒童的個性只有在集體中才能最完美、最全面地得到發(fā)展
日本心理學家山下俊朗曾說過:“兒童只有在小伙伴之間經(jīng)受鍛煉,在孩子們自己的社會生活中生活,才能成長。”這說明任何人都不能離開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發(fā)展自己,兒童也同樣不能離開群體伙伴。一個孤獨的、不受人歡迎的孩子是不幸的。他們長大后將難以與人相處,他們的心態(tài)將是抑郁的。而治療孤僻、抑郁的最好方法是讓他們在群體中找到快樂,增長見識,增強勇氣,鍛煉意志、提高能力。因此,做父母的不要硬把孩子關(guān)在屋里,只接觸書本、作業(yè),或只接觸狹窄的環(huán)境和有限的幾個人。要鼓勵孩子多些交往,多些朋友。讓他們在同齡人的群體中,學到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能力,學會適應集體的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習慣;陶冶團結(jié)、友愛、積極向上的情操,逐步從依賴父母過渡到自立、自強、自律。例如,有一名學生,性格內(nèi)向,像個怕受傷害的小兔子,不敢和其他孩子說話。原來因父母工作忙,放在爺爺家,沒有上學前班,并且在家奶奶教語文,爺爺教算術(shù),從不讓孩子出門玩,怕受欺辱,所以上學后,對集體生活的適應能力極差。老師一提問就嚇得掉眼淚,這就是因為爺爺奶奶采用的是“封閉式教育”。在老師的幫助引導下,爺爺、奶奶利用星期六和課余時間帶著孫子逛公園,到人多的場所,訓練孩子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能力。數(shù)月的訓練終于改變了這個孩子的內(nèi)向性格,也能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了。
2. 友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學生早上七點多到校學習,下午四點離開學校,在學校時間相當長。在沒有家長的監(jiān)督幫助下,就使他們非常渴望找到一位或更多位小伙伴,希望從中得到安慰和支持,以維持他們的心態(tài)平衡,滿足他們的感情需要。例如:一個剛上學的小學生,總是哭著鬧著要媽媽,但是一旦知道自己不可能總在媽媽身邊了,就會把目光轉(zhuǎn)向身邊那些可愛的同學身上。這樣,孩子內(nèi)心就會從簡單的家庭走出,步入五彩繽紛的學校生活,并且對學校生活樂此不疲,每天很早出來上學,說:“我今天要和某某玩,我要向某某說話?!甭?孩子的心理、身體兩方面在學校正規(guī)教育的約束下得到健康發(fā)展。
二、 友誼、交往促進學生的優(yōu)良品德的形成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兒童不是從理智上,而是從內(nèi)心理解別人的痛苦時,我們才能心安理得地說:‘我們在他們身上培養(yǎng)出最重要的品質(zhì),那就是對人們的愛。”學生從小就感受到生活中存在友誼、存在真摯的情感,就會熱愛生活,感受歡樂。由此,才會從內(nèi)心迸發(fā)出關(guān)心人,同情人,愛他人的心理。例如:有一個小男孩把家長買的玩具士兵全都拆壞了,胳膊、腿亂扔一氣。問其原因,他答:“它們不說話,不和我玩,我就把它們拆壞了?!边@樣,對孩子心理發(fā)展相當不利??墒钱斔麄円蝗盒』锇榫墼谝黄饡r,就把他拆壞的士兵當做傷兵進行包扎,耐心地一個一個找每個士兵的手和腳,仔細地涂膠水,眼睛一眨不眨地進行修補,嘴里還會發(fā)出“不疼、不疼”等安慰語。當這些士兵重新站起來,你就會更深地感受到孩子們那種向往友誼、交往的心情,渴望與小伙伴分享快樂的童心了。而再次遇到這些事,他們就會主動幫忙。比如遇到小樹苗被風刮倒,他會耐心地扶起來,心疼地說:“小樹多疼呀!”并且會找來幾個小伙伴,把小樹苗綁好。這些都不僅僅是老師教育、家長說服的結(jié)果,而是他們從內(nèi)心體會出來的。
三、 學校是培養(yǎng)學生友誼、交往的搖籃
在學校各年級中,同齡的孩子,他們都處在同一個年齡段,其年齡特點、愛好興趣等相近類似,最易產(chǎn)生“同齡共鳴”。興趣相近,情感相投,地位平等,心理默契,互相安慰,互相促進。這樣他們在心理上,就容易相互包容;在行動上就容易相互模仿,相互追隨;在能力上,也容易相互攀比,相互補充,從而誘發(fā)潛在的競爭意識。對于同校不同級的學生,年齡較大和年齡較小的學生交往,對彼此的成長也有好處;年齡小的低年級學生能從高年級學生那里學會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知識得到拓展,智力得到開發(fā),性格、意志也能經(jīng)受鍛煉;而年齡大點的五六年級學生在與低年級學生接觸中,也會通過交往發(fā)揮向?qū)?、指揮、排難解疑的作用,而小伙伴對他們的信任、依賴、模仿又會強化他的責任感,時時約束他們,以身作則,這又使他們擔負起保護弱小伙伴的作用,在維護他們各自小群體中起到了規(guī)范作用。
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兒童圍著家長轉(zhuǎn)難以獲得的。當然,讓孩子在群體生活和實際活動中健康成長,并不是家長就可以放任不管了,其實自立與群體是相輔相成的。要讓孩子在“群體”中發(fā)展,家長就要從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抓起。無論是同齡交往,還是異齡交往,孩子之間發(fā)生某些爭吵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這種暫時性的不協(xié)調(diào),正是鍛煉孩子與他人協(xié)調(diào)的契機,要抓住這個契機,使學生在日積月累中不斷在碰撞中學會與他人相處。所以,家長應給予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獲得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否則,孩子就永遠難以自立。
綜上所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之間的友誼、交往是很重要的。這對于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能力,陶冶他們優(yōu)良的思想品質(zhì),是極為重要的。
(阜新市民族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