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環(huán)
3月5日這天,天氣很好。我跟往常一樣,和我的學生在進行愉快的數學學習活動。當我和孩子們在討論、爭論關于“兩顆骰子不斷地投擲,兩點數之和出現最多的會是幾(概率問題)”的時候,氣氛尤其熱烈,爭論的雙方都運用了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證實,結果持7的甲方“艱難”勝出。說他們艱難,是因為乙方在甲方的推理證明后,仍然不那么相信,終究還是有一小部分孩子持懷疑的態(tài)度,很不情愿地接受表面的“失敗”,可對于甲方的證明暫時又沒有太多的理由與證據,顯得很無奈。
鏡頭回放一
“老師,我試過了,是6而不是7”
我班的數學課代表H同學在當天的某一個課間像風一樣飄到我的跟前:“老師,我試過了,出現最多的是6而不是7。”
“哦,真的啊?!你真是不錯,是應該去試試。你試了幾次啊?”我邊洗著手,一邊問道。
“50次?!盚同學很快答道。
“噢,50次?!次數還真不少呢。我們在任何一次測試的時候,概率的問題都存在兩種情況,就是偶然性和必然性。在(相對比較少的)一定的次數中,就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比如說,你剛才所測的50次,雖然看上去很多次,但對于概率問題來說還是很小的一個數。所以說,就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就出現了6最多的情況?!?/p>
“噢,偶然性……偶……然……性,是不是50次太少了呀?如果次數多了就肯定會是7?”他好像有點明白什么了。
“……一定,可以這么說。”其實,我也不知道如何去向他解釋其中的原由。
“喔。再見……”他笑著看著我,好像藏著什么秘密沒告訴我的模樣,說著一溜煙不見了人影。
鏡頭回放二
“老師,我回家又去試了,試了個200次,結果一次是7,第二次是8,第三次還是8。我采用三局兩勝制,結果是8勝!”
3月6日的中午時間,H同學顯得非常興奮地出現在我的面前。還是帶著他天真可愛的笑依偎在我的身旁,并急切地對我說:“老師,我回家又去試了,試了3個200次,結果一次是7,第二次是8,第三次還是8,我采用了三局兩勝制,結果是8勝!”隨即遞給我一張記錄單。
“哇,你真是好樣的,對學習真有耐心,也很有毅力!老師佩服你,為你感到驕傲……”我認真地接過他的記錄單并仔細看了起來。在記錄單上他非常有條理地記錄了測試的比較詳細的過程,還尤其顯眼地標出了結果。我一邊看,一邊在想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欣賞H同學的學習成果;二是在想我如何繼續(xù)與他交流,直至他比較清楚“概率”這樣一個既非常常見又如此具有科學哲理的事物呢?沒有結果的我顯得有些惘然……
“看來,8在搗鬼,呵呵,我們H同學花了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驗證,還是沒有得到預想的結論(他也呵呵地笑了)。概率的問題對次數的要求非常高,你已經做了我們同學、老師以及常人都沒有耐心和毅力去做的事,這一點上你已經非常優(yōu)秀了,已經成功了!老師想和你一起去查找有關概率問題的資料,去再一次認識和研究它,好嗎?”我有點內疚地看著他。
“好的,看來還是次數不夠吧?!我們可以上網去找,對吧,老師?!彼€是顯得很有激情。
“對,你很聰明,我也去找找有關的書籍吧?!?/p>
“謝謝老師,再見?!闭f著一蹦一跳“舞”出了我的辦公室。
我抬眼望著窗外,看見小鳥飛過,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反思:
一、抽象,是孩子不易理解的根源
“概率”知識,很重要,但很抽象,孩子難以理解。“概率”,主要研究客觀世界中的隨機現象,它通過對事件發(fā)生可能性的刻畫,來幫助人們進行一定的預測。H同學是班級中數學比較優(yōu)秀的孩子之一,他尚且存在這么大的疑惑,更何況班上的其他孩子?孩子們對“概率”這一知識的認識與理解是非常模糊的,也沒有真正被孩子所接受。我們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思維主體,在理解一些抽象的事物時總是存在客觀上的認識、理解和接受的障礙,這是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孩子在進行數學觀察、數學整理和數學推理的過程中,現有的抽象思維難以保證他順利地、實質性地理解一個較為抽象的事物。這就為我們組織教學的老師提出了一個課題:如何能夠使孩子更好地去學習“概率”知識。
二、實踐,是孩子愉快的學習體驗
學習活動中,孩子更愿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孩子或許會相信你告訴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經歷過的事,這就是一種“體驗”,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體驗,非常重要,因為他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的質量。H同學在沒有任何外部影響的情況下,自己去進行測試與嘗試驗證,這不僅說明H同學不那么相信課堂里我們進行的通過邏輯推理所得到的結論,而且也說明他有很強的求知欲、有去經歷學習過程、探索過程的強烈熱情,是個體一種本能的需要。就因為他在渴求中得不到一定的滿足,有需要,就會自己決定去進行實踐,而且不管如何的煩瑣與艱難。恰恰在這一過程中體現了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意識,還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三、數學,正在積極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數學,已經在第一時間并且是積極地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切實加強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也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意識,能夠讓學生“數學”地去思考問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在進行他的學習(探索)過程中充分地運用了數學來解決他身邊所發(fā)生的事,以及所出現的問題。從H同學確定以200次為基本臨界開始,分成3組,兩點數之和的有序排列、“正”字的統(tǒng)計方法,以及對應的數據、到兩點之和、“正”字個數、對應數據、以“(”符號顯示結果的排列,直至最終的結論表示:“結果8最多”等,無一不顯示了孩子優(yōu)秀的數學意識以及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良好的數學素養(yǎng)展示得淋漓盡致!數學,正在以難以想象的質量積極有效地影響著孩子健康、最優(yōu)的發(fā)展。
四、“充電”,永遠是教育者的“現在進行時”
對于教育者來說,樹立終身學習與終身教育的觀念非常重要。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學問、一個博學的人。H同學對這一問題的執(zhí)著,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種愧疚,因為我想我沒有能力再為他講些什么,我無法去更好地解釋他所存在的疑問。“概率”中事件發(fā)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可能性的大小等都不能講授給孩子聽,因為這樣,對于孩子來說是根本不會理解的,那太抽象了。我想原因之一是我不知道如何去解釋,他才能明白。二是我自己在概率問題上所擁有的知識還很不夠?,F在再去品味“一桶水和半桶水”的故事,又會有一種新的認識,我想在如今的信息社會中,我們在乎的不僅僅應該是“一桶水”,因為那是遠遠不夠的。學習與教學都是永遠也沒有止境的,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浦江縣黃宅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