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煥成
所謂學具操作的教學活動是學生根據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與教師提供的定向指導,通過動手操作學具探究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結論,理解數學知識的教學活動。那么,如何恰當地組織學具操作活動?我談以下幾點看法。
1. 操作方法要恰當
操作方法雖然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統(tǒng)一的要求,但隨心所欲、信手拈來、草率從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經過精心設計,合乎邏輯聯系的操作方法,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更容易,而且有利干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教學長方體的面積一節(jié)時,在演示長方體表面積的操作過程中,可以把表面積整體展開,得到一個組合的平面圖形,然后分析推導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也可以把三組相對的面逐次撕下來,貼在黑板上,然后分析推導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但是無論是認識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還是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都必須憑借三維空間才能實現。這樣通過操作,不僅可以讓學生從部分到整體綜合歸納出求長方體表面積的一般方法,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
2. 操作過程要有序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處于無序思維向有序思維的過渡階段,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度過這個階段,訓練思維的條理性。在操作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是隨著操作的順序進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學生接受的思維過程,反映了一定的邏輯順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亂,學生的大腦中就無法形成一條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學生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如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時,通過復習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后,提出:能不能把梯形也像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那樣剪拼成一個長方形,或一個平行四邊形,或一個三角形來計算它的面積呢?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思維活動,思維的條理性可得到提高。
3. 充分調動多種感觀
在數學教學內容中,很多問題需要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調動多種感觀,共同參與活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推導出面積公式后,接著讓學生思考:還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學生從前面體驗到尋找解決問題的捷徑。立即通過動手操作實踐,觀察思考,口述自己發(fā)現.親自感到規(guī)律是自己探索出來的,體驗到自己是一個發(fā)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又如:在教學幾何形體時,讓學生用鐵絲、編織條等材料,圍成幾種常見的框架形體,讓他們用小手去觸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豐富的表象,提高空間的想象力。
4. 注意發(fā)揮語言功能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概括和間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語言來實現的。在實踐操作中,動作和動作之間,直觀材料和直觀材料之間,動作與直觀材料之間往往都存在著一定的邏輯聯系,而這些聯系,用動作或直觀材料都是無法表示的,這就需要善于運用恰當的語言,揭示這些聯系,幫助學生建立前后連貫的合乎一定邏輯聯系的思路。思考,是學生感知表象,進而組織內部語言,認識事物的基礎,這個認識是否正確,還必須讓學生把內部語言轉化成外部語言,并表述出來。教師適當點撥糾正,從而使學生加深理解,既能把外部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口頭表達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數學教材是按照兒童“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認知規(guī)律進行編寫的,在指導學生學具操作時,我們必須從遵循這一規(guī)律入手,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興趣,激發(fā)其探索未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精心設計學具操作程序,使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述相互結合,培養(yǎng)學生動作、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收稿日期:200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