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戰(zhàn)稷
2009年第三期刊載的《仕途失意,只為沒生好兒子》一文中作者認為不應在乎廟堂地位,而將自己仕途失意的責任推卸到兒子身上的說法近乎耍賴,從題目到內(nèi)容,我并不認同。
首先,王羲之并不在意仕途前程。關(guān)于這一點,王羲之在答復殷浩請他人仕的信中曾寫道:“吾素自無廊廟志,直王丞相時果欲內(nèi)吾,誓不許之,手跡猶存?!?《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出身名門瑯琊王氏,在西漢時期遷居瑯琊之前,王家就開始有人位列三公;北遷咸陽的王氏子弟,在唐代就出了四個宰相??梢哉f從西漢到唐代黃巢起義之前,不管皇帝是哪一家,王氏子弟絕對是第一家族成員。
在這樣一個視取功名如拾草芥的家族里面,只要不是特別荒唐或者特別倨傲的子弟,做個上品官簡直就是十指拈螺。何況王羲之生活的早期正是王家勢力在東晉最巔峰的時候,正所謂“王與馬,共天下”。
關(guān)于王羲之的仕途前程,除了曾經(jīng)征召過他當官的殷浩和王導,還有兩個在朝大員給過評價。大將軍王敦評價王羲之“汝是吾家佳子弟”,太尉郗鑒來得更直接,說“此正佳婿邪”。有這幾重保證,王羲之想做個高官,恐怕比他想做書圣更容易。事實也是如此,朝廷最初征召他時,許下的官都比后來他辭掉的會稽內(nèi)史高,只要他點頭,侍中、吏部尚書隨便他挑。
雖然沒有廟堂志向,但王羲之終究還是做官了,而且做得還不算小。但是這并不能說他虛偽,他有王家子弟的責任——門楣不墜!
作為王敦從小看好的“佳子弟”,作為王導以吏部尚書為價碼的侄子,王羲之必須以入仕來給其他王氏子弟做出表率。但是王羲之在王氏佳子弟的身份之外,還有一個他本人更喜歡的社交身份——名士。
當時名士為官,保持風度的最佳做法是“朝隱”——“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王羲之在《答許詢詩》中寫道:“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因此他才會只在地方任官而不去建康,寧愿做個刺史也不愿意當吏部尚書;因此他才會主動要求任職宣城;因此他才會在四十多歲升任會稽內(nèi)史的時候,顯得十分開心——他可以跟朋友們共游蘭亭??梢哉f,王羲之的確志不在朝堂。原本就志不在此,又哪來的失意一說?
然后就要說到王羲之的辭職以及王述了。王述并非出身瑯琊王氏,而是太原王氏。王述和王羲之還真有一點兒親戚關(guān)系。王羲之的第二個兒子王凝之是謝安的侄女婿,王述的孫子王國寶則是謝安的女婿。照這么看來,王述應該比王羲之還高一輩。不過當時的人卻將王述與王羲之并稱。對這個說法,王羲之并不感冒,說:“懷祖正當作尚書耳,投老可得仆射?!?/p>
兩人的矛盾其實就是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最初,王述任職會稽,母親去世,王羲之只去吊唁過一次。估計兩人那時住得不遠,王羲之也是個好交游的人,王述每次聽到門鈴響都以為是王羲之來了,馬上叫人掃榻相迎,如此多年,王羲之卻從沒去探訪過他。這樣被無視了好幾年,王述也不滿意了,所以“及述為揚州刺史,將就征,周行郡界,而不過羲之,臨發(fā),一別而去”。這一下刺激到王羲之了,他要求朝廷把會稽從揚州分出來,叫越州,結(jié)果消息走漏,成為當時的笑柄。王羲之羞慚之下,對兒子們發(fā)了幾句牢騷:“我才能不在懷祖之下,但地位卻比他差,就是因為你們幾個不如王坦之(王述之子)?!焙髞?,“述后檢察會稽郡,辯其刑政,主者疲于簡對。羲之深恥之,遂稱病去郡”。
其實王羲之退出官場的直接原因,是看不起王述,而王述偏偏又做了自己的頂頭上司。而王羲之的兒子跟王述的兒子王坦之比較其實并不公平,單就為政而言,王羲之的兒子的確比不上王坦之。
王羲之七個兒子里面,有名的三個,其中王凝之最有名的事情就是娶了大才女謝道韞,王徽之最有名的事情就是雪夜訪戴,“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以隨性聞名于世。最后是王獻之,除了寫字風格不一樣,不論性情還是書法成就,王獻之跟王羲之最類似,只是更加倨傲。
簡單來說,王羲之的幾個兒子,哪怕是最成功的王獻之,也跟他自己一樣屬于名士一派,根本不適合入仕。要想在朝堂上得到他們的響應,的確不現(xiàn)實。
而王述的兒子王坦之在新亭見桓溫之前,與之齊名的可是謝安。即便不談虛名,王坦之也是和謝安一起力阻過桓溫篡位的大功臣。
就為官而言,南北朝時期主要有狷和狂兩種風格,狷者有所不為,狂者進取。從王羲之屢次推托朝廷的任命來看,他無疑屬于前者。篤信《老子》、《莊子》的狷者,準則是“止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王羲之原本就鐘情于山水,現(xiàn)在做官又做得丟人、受辱,既然不是必須當官,那么索性“止足”致仕算了。這才是王羲之終止仕途的真正原因。
編輯/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