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碩
在1990年代信息資源還不能用“爆炸”這個詞形容的時候,格萊美在我們眼里是個歐美流行音樂指南,基本上那邊把獎頒給誰,我們才知道世界上真正流行的是什么。后來寬帶普及,每個人都能通過公告牌或者滾石雜志的網站了解到最新的資訊,并能通過Soulseek和后來更火的電驢下到相應的專輯時,格萊美在指南方面的優(yōu)勢就失去了,甚至有些人一度認為格萊美已經沒有現(xiàn)實意義了,它更像是一種傳統(tǒng),就跟每年春節(jié)放炮一樣,有可能你不想看,但你最起碼得聽聽響兒。
這幾年的年輕人更牛,更不把格萊美當回事兒,什么NME、Pitchfork、iTunes,都是他們獲得資訊的地方。所以這個在全世界范圍內最有影響力的頒獎典禮對這些人來說,更沒有存在的必要,因為它的資訊不是新鮮的,更像是年終的總結性發(fā)言,不僅有些遲,就連權威性也越來越多地被人質疑。但格萊美并沒有因為這些因素的影響就喪失了自己的價值,它沒了聆聽的指導意義,至少還有制作層面上的指導意義,對于那些唱片工業(yè)領域的老板和制作人來說,他們提出來的名和頒出來的獎都值得他們好好琢磨其中的無數(shù)個為什么。
從喬治·邁克爾的“威猛”來華演出那天算起,歐美流行音樂已經被我們的音樂人學了20多年。但這么多年來,我們學到的只是對于音樂風格的把握,明白了什么風格應該用什么樣的吉他,什么音色應該用什么樣的效果器,卻一直忽視這樣的東西為什么受老百姓愛戴,為什么受評委青睞。換句話說,格萊美對于引領著唱片工業(yè)的人來說,是學習美國流行音樂商業(yè)操作的捷徑。
前幾年我覺得這個晚上就好像是美國人一年到頭最中規(guī)中矩的時候,沒有一點兒叛逆,所以不會爆出冷門。后來才明白,原來這就是美國人給自己唱片工業(yè)頒發(fā)的商業(yè)評定資格證,告訴那些獲獎的人:你們很優(yōu)秀,因為你們?yōu)槊绹I(yè)完成了出色的創(chuàng)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