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兵
1919年5月3日,一張召集所有北京大中專學校學生代表的通告貼在了北大校園內,宣布了在北京大學法科大禮堂內召開緊急會議的通知。當晚7點,湖南籍北大學生易克嶷主持了會議,他激情洋溢的演講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個人,并當場宣布5月4日下午召集所有北京大專學生舉行群眾大會,示威游行。
歷史終將不能遺忘這個凝重日子——公元1919年5月4日,不能遺忘這場聲勢大的學生抗議游行及其引發(fā)的舉國上下的狂飆運動;后人不能遺忘這場運動風暴的漩渦中心北大與北大的開創(chuàng)者——值得我們永遠紀念的風云人物——
一
在蔡元培出任校長之前,北大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大學,而是一個不堪入目的丑衙門。這里根本沒有多少學術氛圍,很多教師本身就是北洋政府的官員,被稱呼為“老爺”、“中堂”。他們保守陳舊,拒絕接受新的思想,把學校搞得烏煙瘴氣。學生在這種風氣的熏陶下,也是上行下效,很多官僚與富家子弟們奢侈揮霍,有的學生一年花5000銀元。有錢的學生對讀書興致全無,除了喝花酒、捧名角、打麻將,就是逛妓院。當時,和平門外韓家潭一帶的“八大胡同”就是北大學生與老師經常光顧的地方。據(jù)曾為北大學生的顧頡剛先生后來回憶說:學生中還流行著一種“結十兄弟”的風氣,那就是十個意氣相投的學生結拜為兄弟,誰若是畢業(yè)后當了大官,其他九個人就有福同享,順勢撈個一官半職。若是買官來做,那么錢就由十個人均攤。學校培養(yǎng)出的并不是國家棟梁,而是一批貪官污吏。
此前北大曾有三位校長。第一位是嚴復,這位曾經翻譯過《天演論》、《原富》等西學名著的學者擔任校長后大失所望,發(fā)現(xiàn)校長的工作原來如此繁雜,不久就辭職了。第二位是章士釗,他上任后感覺自己太年輕,還應付不了那些老教授,也黯然而退。再一位就是著名的數(shù)學家浙江人何燏時,他任職一年后就被風潮卷走了。無奈之下,北大校長就由工科學長胡仁源暫時代理。1915年冬,北洋政府議員提名推薦了蔡元培,教育總長范源濂就正式邀請蔡元培回國出任北大校長。這位15歲就中了秀才的前清進士,在戊戌變法失敗后,致力于教育事業(yè)。后又赴法從事在法中國工人的教育和服務,并推行留法中國學生的工讀計劃。1916年9月,一封北大任職也飛來,蔡元培才動身回國,從此開始了他的北大改革之旅。
這位富有改革、民主精神的教育家于1917年初剛到北大就給這所死氣沉沉的學校帶來了鮮活的氣息。到任當天,校役們依照禮節(jié)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歡迎時,蔡元培卻非常有禮貌地鞠躬還禮,由此全體師生對這位新校長刮目相看。
二
1917年,在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演說中就預示著一場暴風驟雨式的改革即將轟轟烈烈地展開。他宣稱大學的性質,是“研究高深學問者”而不是為了“做官發(fā)財”。北大之所以會出現(xiàn)學法科多,而學文科少,理科更少的狀況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人有“做官發(fā)財”的思想。他極力奉勸眾人說:“果欲達其做官發(fā)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業(yè)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yè)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yè)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睘榇耍舐暭埠艚逃葒?,號召學生們踏踏實實地做學問。做官發(fā)財?shù)幕孟朐诒贝笙?,蔡元培也深信北大將有一番新的氣象?/p>
然而,蔡元培縱有雄心壯志,也不能將這片官僚之地即刻變?yōu)樽杂擅裰髦畧@。濃重的官僚氛圍,使蔡元培的改革步履維艱。這位深受西方民主教育思想熏陶的教育家并沒有因此退卻,依然昂首闊步于改革之途,他首先拿學校的衙門式體制開刀。在他的主持下,1917年北大全校的最高立法以及權力機構——評議會成立了,這排除了此前學校事務僅僅掌握在校長、學監(jiān)主任和庶務主任手里的做法。一批教授、學者如陳獨秀、胡適、張大椿、黃振聲、孫瑞林等都列入了第一屆評議會的名單。教師們紛紛參與學校事務,北大的民主自由之門被緩緩打開。接著他又將北大農、工、商三科與原有的??茖W校合并,僅留下文、理、法三科,這樣既節(jié)省了經費,又有重點地對學科建設進行了加強,北大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以文理為主的綜合性大學。
蔡元培深知僅僅這些遠遠不夠,為了提倡學術民主,他秉承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充分展示了“萬派爭流,同歸大海”的宏偉氣魄。不管什么學派,不管什么主義,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允許他存在。對不同主張的教員也無分新舊,允許其自由講學,讓學生進行自由鑒別和選擇。對此,他在1919年3月18日給林琴南的公開信中,聲明了自己的主張:
對于學說,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無論有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迭自然淘汰之命運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fā)展。
對于教員,以學詣為主……例如復辟主義,民國所排斥也,本校教員中,有拖長辮而持復辟論者,以其所授為英國文學,與政治無涉,則聽之。
在此方針的指導下,一大批濫竽充數(shù)的教員被清除,各派著名學者齊集北大,有當時主辦《新青年》,極力宣傳“民主”與“科學”思想、力倡新文化運動的陳獨秀,還有宣揚馬克思主義思想、宣傳俄國十月革命的李大釗,也有提倡“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留美學者胡適,更有身穿馬褂、拖著長辮的復辟派人物辜鴻銘,甚至連贊助袁世凱稱帝和籌安會發(fā)起人之一的劉師培也因國學功底深厚而登上了北大教壇。此時各種新思潮也向守舊思想發(fā)起了猛烈的攻擊,新的社會浪潮風起云涌,競相傳播。各種新團體、學會和社團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當時比較有名的是李大釗、鄧中夏主辦的“少年中國學會”,學生傅斯年、羅家倫主辦的“新潮社”。在中國這個自古以來習慣專制、好同惡異的社會里,蔡元培這種容納異己的民主作風和尊重學術思想自由的卓見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風。他的北大是兼容并包的北大,各種思想、各種聲音都可以并存,是一個多元、開放、寬容、民主的大學,超越了單純的黨派觀念和“革命棋子”的狹隘性,不僅造就了傅斯年、羅家倫,也培養(yǎng)了高君宇、張國燾等人。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蔡元培先生重塑了北大,也重塑了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
蔡元培身為北大校長,還做了一件震驚天地的事情,那就是招收女生。江蘇籍女生王蘭勇敢地向蔡元培提出了入學請求。因為入學期限已過,蔡元培同意她入學旁聽。兩天后,她便到校聽講,成了北大第一位女學生。在“男女授受不親”、“男女七步不同席”的守舊思想彌漫的年代里,這一舉動可謂冒天下之大不韙。教育部震驚了,立刻前來責問。蔡元培力排眾議,聲稱學制上并沒有說專收男生,倘若有女生報名,那就要錄??;若考試及格了,就準許其入學。到1920年,北大陸續(xù)招收了八位女生。這件事情一時轟動了整個北京城。
自從蔡元培改革以后,學校氣氛頓時活躍起來,講演會、辯論會經常舉行,思考和討論之風盛行一時,學生的氣質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學生們打麻將、喝花酒的越來越少了,研究學問和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越來越多。北大名副其實地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了。據(jù)統(tǒng)計,五四前夕,在北京的大學生中受新思潮影響的學生大概占了全體學生的五分之一,而北大是其中之翹楚,這批人作為最活躍的團體積極地傳播新思想,終于使北大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學生運動的發(fā)源地。
三
1919年5月4日波濤洶涌的示威浪潮觸怒了當局,政府出兵逮捕了32人,其中有20人是北大學生。面對政府、教育部的巨大壓力,蔡元培以北大校長的身份積極營救,聲稱“為要求釋出被拘留諸同學,鄙人愿負完全責任”。五四的洪流一直涌動,這時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罷工、罷市、罷課的風潮此起彼伏,北洋政府迫于巨大的壓力不得不釋放被捕的學生。當學生們重新回歸北大,面對早已佇立多時迎接他們歸來的蔡校長時,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和感激,禁不住痛哭流涕。
此時的北大已經成為反動勢力眾矢之的,他們把學界的所有舉動都歸諸蔡元培一人,教育部也聲稱此次運動是“學閥操縱,學匪干政”,召開緊急會議,主張解散大學,并將蔡元培革職查辦。無奈之下,蔡元培于5月9日向大總統(tǒng)和教育總長提交了辭呈,當日清早便踏上了離京南下的火車。
盡管蔡元培已經離去,但他作為真正大學的領袖所帶來的精神傳統(tǒng)卻得以延續(xù),那種流淌在大學中的獨立思想和自由精神已深深浸透進近代大學的精髓,浸透進每個學子靈魂的深處。
中國有了個蔡元培,中國有了個北大,中國有了五四新文化運動!透過歷史的云煙與時代的滄桑,讓我們回到現(xiàn)實來審視今天的行政化的大學、職業(yè)化大學教育,關注當下無休止的大學評估、每況愈下的大學生就業(yè),我們的大學里還有蔡元培這樣的教育家、改革家嗎?還有一批大師級的教授與追求自由與獨立的大學精神嗎……五四離我們漸行漸遠,我們日漸缺失的真正大學教育也恰恰成為這個文化危機時代的永恒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