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韌 譚纓英
(注: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07年度廣西師范大學青年骨干教師科研項目“20世紀俄羅斯鋼琴音樂文獻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蔡韌(1973- ),男,漢,湖北武漢人,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碩士,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鋼琴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
譚纓英(1976- ),女,漢,廣西桂林人,俄羅斯鋼琴演奏碩士,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
(廣西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1)
摘 要:俄羅斯鋼琴藝術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特別是從19世紀末開始涌現(xiàn)了一大批對世界鋼琴音樂作出重大貢獻的作曲家,使20世紀的俄羅斯鋼琴音樂成為世界鋼琴音樂文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就這一歷史時期的鋼琴音樂文獻,以其中最重要的作曲家為線索,以創(chuàng)作時間為依托,對20世紀俄羅斯的鋼琴音樂文獻中的獨奏作品進行了系統(tǒng)的概論性研究。
關鍵詞:20世紀;俄羅斯;鋼琴;音樂文獻;獨奏作品;音樂藝術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
Solo of Work of Russia Piano Music Literature Search in the 20th Century
CAI Ren,TAN Ying-ying
俄羅斯豐富的鋼琴音樂作品,是俄羅斯鋼琴家們迅速成長的主要因素,自格林卡的音樂創(chuàng)作開始到19世紀末,俄羅斯的作曲家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鋼琴杰作。到了20世紀,俄羅斯民族新一代的音樂家在前輩作曲家豐碩的成果上開拓了一片新的音樂世界,為俄羅斯鋼琴音樂的發(fā)展壯大譜寫了大量精彩的鋼琴作品,在這眾多享譽世界的音樂家中,貢獻最突出的作曲家要數(shù)斯克里亞賓、拉赫瑪尼諾夫、普羅克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為20世紀世界鋼琴音樂寶庫增添了寶貴的財富。
一、亞歷山大?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1872-1915)
斯克里亞賓是歐洲著名的鋼琴家,也是俄羅斯最重要的鋼琴音樂作曲家之一,他早年創(chuàng)作深受肖邦的影響,歌唱性的抒情旋律屢見不鮮,集中反映了精神生活中的瞬間感受;而后期的創(chuàng)作以高度半音化的音樂語匯為基礎,不斷頌揚“自我”是宇宙中心的神秘思想,發(fā)展了獨具特色與個性的“神秘和弦”,對20世紀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的作品在演奏技術上幾乎都是非常困難的。他在20世紀初期創(chuàng)作的鋼琴作品主要有:
《奏鳴曲》op.30,1903年的作品,是斯克里亞賓所有奏鳴曲中的第4首,2個樂章的作品,第一樂章是一個輕盈流動的行板,音響效果十分奇妙,晶瑩剔透,節(jié)奏在流動中從容的變化,富有即興意味;第二樂章是迅速快捷的最急板,并且始終運用極有特點的切分,是首旋轉的舞曲,有一種興高采烈的歡樂氣氛。在這首奏鳴曲里面還可以看出一些李斯特、肖邦的影響,在這之后的作品,則完全是他自己的風格了。
《鋼琴練習曲》op.42,1904年出版,共有八首。在這部練習曲集里,斯克里亞賓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轉變,和他以前的《練習曲》op.8相比,在技術和結構上變得較為復雜和多樣。斯克里亞賓力圖走出抒情、寬廣如歌的風格范圍,表現(xiàn)五彩繽紛、多姿多彩的形象:第二首像一首悠揚的歌曲,第三首使人聯(lián)想到小巧玲瓏的八音鐘,第五首雖標以“憂傷地”,但全然沒有苦惱、悲切的情緒,而是一種不可遏制的興奮。作品大量采用了各種復節(jié)奏,交叉旋律等他特有的創(chuàng)作手法,例如作品中的五對三、三對二的復節(jié)奏等。由于艱難的技術性和迷人的音樂性,使他的練習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整個鋼琴技術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和肖邦、李斯特的練習曲一樣,成為鋼琴家的試金石,是各種音樂會和國際鋼琴比賽的熱門曲目。
《奏鳴曲》op.53,1907年的作品,是斯克里亞賓所有奏鳴曲中的第5首,從這個作品開始斯克里亞賓的音樂風格有了更加明顯的轉變,這是一首有幾個不同樂段的單樂章作品,有著緊張的氣氛,奇妙的和聲,幾個樂段分別標有不同的表情術語,整個作品并不連貫。
《奏鳴曲》op.64,1912年的作品,是他的第7首奏鳴曲,斯克里亞賓很喜歡這個作品,稱呼它“白色彌撒”,并經(jīng)常演奏,是作者所有奏鳴曲中在技術上最難的一首,演奏技術和節(jié)奏都非常有特色,準確的表現(xiàn)了微妙的情緒變化。
《奏鳴曲》op.68,1913年的作品,是他的第9首奏鳴曲,稱為“黑色彌撒”,單樂章,自由奏鳴曲式。第一主題以神秘音響為主要元素,反復兩次,第二主題在內聲部出現(xiàn),再現(xiàn)部為極快板。樂曲簡潔真率,和第4首及第5首奏鳴曲一起成為斯克里亞賓奏鳴曲中最著名的作品,更加綜合了豐富的和聲以及一些意想不到的音樂素材,給人以不同尋常的感受。
《走向火焰》op.72,1914年出版,這是斯克里亞賓晚期的代表作,標準的斯克里亞賓晚期風格。這個時候的作曲家已經(jīng)轉向神秘主義,樂曲的標題反映了地球毀滅的火熱,經(jīng)過不斷增強的情緒,最終“走向火焰”。這首具有催眠效果的樂曲是作曲家最強有力的一首作品。
《五首前奏曲》op.74,1914年出版,這是斯克里亞賓最后創(chuàng)作的一組作品,他們有著不祥的氣氛和深刻的痛苦,在心理上有劇烈的震動和粉碎性的效果,仿佛世界上一切的苦難和憂傷都濃縮在這些樂曲中。
斯克里亞賓集革命性和神秘性于一身,對許多音樂家甚至其它種類的音樂都起過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時至今日沒有人會懷疑斯克里亞賓是20世紀初最杰出的音樂家之一。
二、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v,1873-1943)
與斯克里亞賓相比,集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于一身的拉赫瑪尼諾夫,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更具有傳統(tǒng)的浪漫主義特色,他的主要創(chuàng)作活動雖然在20世紀,但從理論上來說他的音樂風格堅持著19世紀的浪漫主義風格。
拉赫瑪尼諾夫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從一開始就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響,流露出憂郁低沉的情緒。1900年至1901年之間創(chuàng)作的《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的成功,使他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隨后的10年是拉赫瑪尼諾夫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那段歲月中,除了繁忙的演出活動,他還寫出了將浪漫主義精神發(fā)揮到極限的《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和《第二鋼琴奏鳴曲》。在《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中,他以協(xié)奏曲的形式創(chuàng)造了交響曲、交響詩和奏鳴曲所能達到的最強效果。20年代末和30年代,他再次提起筆完成了《第四鋼琴協(xié)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等最后一批鋼琴作品,為浪漫主義音樂寫上了一個完美的休止符。
《前奏曲》op.23,是拉赫瑪尼諾夫1903-1904年的創(chuàng)作的十首前奏曲,這部作品和他創(chuàng)作于1892年的著名的#C小調前奏曲以及創(chuàng)作于1910年的《前奏曲》op.32的十三首前奏曲一起組成了音樂文獻中有名的《24首前奏曲》,這些作品大都蒼涼沉郁,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這些前奏曲中,卻嚴格遵循巴赫和肖邦的傳統(tǒng),二十四個曲子恰好平均分布在大小二十四個不同的調上,每一首都極為鋼琴化,有著優(yōu)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織體,飽滿的音響效果。
《第一奏鳴曲》op.28,D小調,是1907年的作品,包括3個篇幅長的樂章,其中憂傷的第二樂章非常出色,整首奏鳴曲是浪漫主義的風格,這個樂曲和作者的其他作品比起來較少被人演奏,但決不失為拉赫瑪尼諾夫的優(yōu)秀作品,其作品的共同特點——尖銳、浪漫、斗爭,無不在其中表現(xiàn)得很淋漓盡致。
《音畫練習曲》兩集,op.33創(chuàng)作于1911年,op.39創(chuàng)作于1916-1917年,有華麗的技術和明確的內容,靈感來自作者看到的一些圖畫,雖然作者沒有明確說過是描寫的是哪些畫,但是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作品的音樂形象。由于音樂和技術的完美結合,這兩集《音畫練習曲》成為了20世紀最重要的音樂會性質的練習曲。
《第二奏鳴曲》op.36,降B小調,是創(chuàng)作于1913年的作品,有3個樂章,在1931年,拉赫瑪尼諾夫修改了他覺得太長和太難的部分,這部杰作,有著稠密的句法,幾乎包括了所有的鋼琴技巧,作品中充滿了極度的絕望;第三樂章是拉赫瑪尼諾夫最使人震驚的作品,有著非同尋常的音樂效果。
《科雷利主題變奏曲》op.42創(chuàng)作于1931年,有20個變奏,主題一直被認為是采用了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的小提琴奏鳴曲的主題,其實這是一個西班牙的民間曲調,它被許多作曲家所采用。這是拉赫瑪尼諾夫為鋼琴獨奏音樂寫的最后的一部作品,樂曲相當難,表達了作者的音樂思想和各種情緒。
拉赫瑪尼諾夫的創(chuàng)作富有民族性,帶有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格,作品基調都是真摯的抒情主義。作品旋律流暢優(yōu)美,感情真摯動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性、感人的抒情性和突出的俄羅斯民族音樂風格,贏得了廣泛的世界聲譽。
三、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Serge Prokofiev, 1891-1953)
普羅科菲耶夫是20世紀最杰出是作曲家和鋼琴家之一,他自己將影響他音樂創(chuàng)作的因素歸納為:古典主義因素、革新與創(chuàng)造因素、動力節(jié)奏因素、抒情因素、怪誕諷刺因素。普羅科菲耶夫反對德彪西將鋼琴作為追求朦朧纖柔音色樂器的做法,相反,他將鋼琴打擊樂器的特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種風格直接體現(xiàn)在他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上。他的作品非常流行,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創(chuàng)作中最突出的的是一些個性鮮明的小品,主要有:創(chuàng)作于1907-1908年的op.3的《4首小品》、創(chuàng)作于1910-1912年的op.4的《4首小品》、創(chuàng)作于1906-1913年《鋼琴曲集》op.12的10首小品。在這些小品中可以找到普羅科菲耶夫的幾乎所有的音樂特征,其中最出名的是《魔鬼的誘惑》,這是一首炫技的樂曲,有著典型的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特點,運用了大量的色彩斑斕的不協(xié)和音,打擊樂的演奏風格和連續(xù)不斷的機械性節(jié)奏。還有創(chuàng)作于1912年的《諷刺》,op.17,它由2首樂曲組成,有著人工夸張的尖銳旋律和機械性節(jié)奏,很有演奏效果。創(chuàng)作于1915-1917年的《瞬間幻影》op.22,是由22首小品組成的曲集,每一首都帶有獨創(chuàng)性,有著濃厚的斯拉夫的氣息。其他著名的獨奏樂曲還有由作曲家本人改編于1936年的《彼德與狼》op.67;創(chuàng)作于1975年的,包括12首針對不同困難的小曲《為孩子們而作》op.65。
在普羅科菲耶夫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9首鋼琴奏鳴曲是最為重要的作品,它們在20紀鋼琴音樂中獨樹一幟。這些作品具有鮮明的普羅科菲耶夫特色,它們大多遵循通常的3個或者4個樂章的設計,并運用標準的曲式結構,追求金屬般富有彈性活力的顆粒性聲音,體現(xiàn)了他虎虎生風的新穎風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第二鋼琴奏鳴曲》op.14,創(chuàng)作于1912年,有4個簡潔的樂章。這部作品是作曲家隨母親去高加索奇斯洛夫多克斯溫泉旅游、療養(yǎng)時創(chuàng)作的。相比第三、第四奏鳴曲主要是根據(jù)作者原有的習作加工改編而成,帶有較多的學生習作痕跡,這一首則是作曲家第一次獨立創(chuàng)作四個樂章的鋼琴奏鳴曲,并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作曲家邁向成熟時期的特點,因而是作者最被廣泛的演奏的奏鳴曲之一,作品開始出現(xiàn)了普羅科菲耶夫特殊的音樂語言:刺激性的,不協(xié)和的和聲,充滿生命力的旋律,生動尖銳的節(jié)奏。
《第六鋼琴奏鳴曲》op.82,是作者三首戰(zhàn)爭奏鳴曲的開始。普羅科菲耶夫從1937年開始,直到1944年為止,連續(xù)創(chuàng)作了三部“戰(zhàn)爭奏鳴曲”。雖然這三首奏鳴曲不一定全部直接描寫了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具體景象,但它們的確表現(xiàn)了作曲家在戰(zhàn)爭年代中的生活感受,從作品的音樂形象中,不難感受到它們分別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初期,中期和后期作曲家的心態(tài)。第六鋼琴奏鳴曲是創(chuàng)作于1939-1940年的作品,有4個樂章,是普羅科菲耶夫的奏鳴曲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首,也是他奏鳴曲中最長的一首,同時又是技術上最難的一首,運用了大量的敲擊性和弦、快速跳躍,雙音等高難技巧。
《第七鋼琴奏鳴曲》op.83,是創(chuàng)作于1939-1942年的作品,3個樂章,是作者最出名的奏鳴曲之一,也是最強有力的一首,尖銳的打擊陪伴著抒情段落,是典型的普羅科菲耶夫風格。作品問世后受到熱烈的歡迎,音樂評論界對這部作品好評如潮。從整體上看,這首第七鋼琴奏鳴曲的結構上比較簡單,按照傳統(tǒng)的三樂章形式寫成,內容上也是經(jīng)歷從首樂章邪惡與美好的對比,慢板樂章的抒情和終樂章勝利的高潮。第三樂章可以說是音樂史上所有鋼琴奏鳴曲中最具動力感和煽動性的樂章,極其激動人心和輝煌燦爛。
《第八鋼琴奏鳴曲》op.84,是反映戰(zhàn)爭的最后一首奏鳴曲,創(chuàng)作于1939-1944年的作品,是普羅科菲耶夫的奏鳴曲中最內向和最抒情性的一首,它的創(chuàng)作跨越了整個二戰(zhàn)時期,有著舒伯特式的音樂特點。
《第九鋼琴奏鳴曲》op.103,1947年的創(chuàng)作,4個樂章,這首奏鳴曲結束了普羅科菲耶夫將近40年的奏鳴曲創(chuàng)作,演奏上比第6和第7奏鳴曲容易些,充滿了愉快和歡樂。普羅科菲耶夫的最后兩首奏鳴曲中體現(xiàn)了他音樂風格中含蓄的一面,早期奏鳴曲中的神經(jīng)質的緊張和精力旺盛的不協(xié)和被平靜內向的氣氛取代。
普羅科菲耶夫的創(chuàng)作并不脫離傳統(tǒng)的架構,大部份采用19世紀的音樂形式,盡管他音樂中的不和諧音層出不窮,但是大體而言仍然是有調性的。作曲家的個人審美取向在他的音樂作品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聰靈、磅礴、自信的精神特點都讓他這些鋼琴作品顯得鶴立雞群。
四、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
肖斯塔科維奇是20世紀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本人就是出色的鋼琴家,創(chuàng)作了各種類型的鋼琴作品,早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帶有普羅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的影響;以后的音樂風格表現(xiàn)出一種織體簡單,結構清楚的新古典主義。他主要的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有《三首幻想舞曲》、《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鋼琴奏鳴曲》、《格言十首》、《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24首前奏曲》,《24首前奏曲與賦格》和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鋼琴作品。其中于1950-1951年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極大的擴展了傳統(tǒng)的復調技術,給賦格等古老的復調形式注入了現(xiàn)代內容,是肖斯塔科維奇對鋼琴音樂,特別是對20世紀鋼琴復調對位藝術的主要貢獻。
在教學和演奏中有重要價值的是:《24首前奏曲》op34,創(chuàng)作于1932-1933年,以肖邦的24首前奏曲作品28為模式寫的作品,調式布局也相同,每首前奏曲都是根據(jù)單個的樂思進行發(fā)展。毫無疑問,《24首前奏曲》的寫作為他后來同類作品的創(chuàng)作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直接指向他具有時代意義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
《24首前奏曲與賦格》op.87,創(chuàng)作于1950-1951年是肖斯塔科維奇鋼琴音樂中的杰出代表,也是20世紀乃至整個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鋼琴音樂文獻之一,和巴赫的平均律一起作為復調音樂的必修教材,是20世紀復調對位音樂中最重要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他挖掘出用這種曲式表現(xiàn)各種情緒的無限可能,展示了他在掌握復雜的對位技術方面的高超技巧。整部曲集在情感表達、形象塑造、調性運用上都比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更豐富,前奏曲和賦格曲的結合更為緊密完整,復調寫作同樣爐火純青,隨心所欲,可以說是20世紀的《平均律鋼琴曲集》。
肖斯塔科維奇的鋼琴音樂風格中的要素主要有:寬的旋律跳躍、故意的不諧和音、諧謔曲般的旋律和突如其來的和聲并置,以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進行曲般的段落。
20世紀的俄羅斯鋼琴作曲人才輩出,除了上述幾位大師,還有許許多多不能被遺忘、為世界鋼琴音樂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音樂家。他們的創(chuàng)作對當代音樂產生了深刻影響。
五、其他重要作曲家
(一)尼古拉?梅特涅爾(Nicolas Medtner,1880-1951)。德裔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他一直都是俄羅斯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在俄羅斯境內可謂家喻戶曉,與斯克里亞賓、拉赫瑪尼諾夫一樣,被視為俄羅斯音樂在20世紀的希望。
梅特涅爾的創(chuàng)作觀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影響很大,音樂具有明確的文學性含義,一生中除了創(chuàng)作百余首歌曲及少量的室內樂曲外,畢生的精力全部專注于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上,他對音樂史和音樂體裁史最大的貢獻是創(chuàng)立了鋼琴抒情敘事性小品體裁——童話(Fairy Tales),為浪漫主義鋼琴小品體裁增加了新的類型,這一體裁受到文學體裁影響,帶有幻想性和抒情性。主要作品有《奏鳴曲集》op.11,收錄了十三首大型奏鳴曲,每一首篇幅都很長,運用了古典奏鳴曲式寫作,有交錯的調性關系、頻繁的節(jié)奏變化,演奏技術復雜多樣。除了是個擅長寫美妙旋律的作曲家,梅特涅爾也是個技術高超的鋼琴家與音樂美學家。他的作品風格特征是:樂思凝練,感情克制,旋律優(yōu)美,結構嚴謹。
(二)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他尖刻、辛辣的音樂風格和節(jié)奏性的幻想,使他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早期創(chuàng)作于1903年的《奏鳴曲》帶有濃郁的俄羅斯音樂風格,俄羅斯古典音樂傳統(tǒng)以及俄羅斯現(xiàn)實生活體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創(chuàng)作于1938年的《四首練習曲》則延續(xù)了浪漫主義風格,有著復雜的復節(jié)奏,技術艱難,是近年來鋼琴比賽中常用的作品。于1919年完成的《鋼琴雷格泰姆》是一首以雷格泰姆節(jié)奏為基礎的,在音響上不協(xié)和的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把現(xiàn)代舞曲元素添加到鋼琴作品中的一種嘗試;他最為出名的鋼琴曲,是技術上極其艱難的,在1921年為鋼琴家魯賓斯坦創(chuàng)作的《彼得魯什卡》,這個樂曲取材于作曲家自己著名的舞劇音樂,3個樂段,有著非常光輝燦爛的演奏效果,是首極其炫技的作品。
創(chuàng)作構思的多樣化,曲式、節(jié)奏、調式、和聲、配器等方面的獨特技巧與大膽創(chuàng)新,使斯特拉文斯基成為現(xiàn)代音樂流派中一位卓有影響的大師。作為20世紀最杰出和多才多藝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對異乎尋常的樂器色彩、狂烈的節(jié)奏、嚴酷力量與熱情的偏愛,對現(xiàn)代音樂改革起了很大推動作用。
(三)阿拉姆?哈恰圖良(Aram Khachaturian,1903-1978)。是與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一樣知名的蘇聯(lián)時代作曲家,主要以亞美尼亞的民族音樂因素為創(chuàng)作特征,其創(chuàng)作具有亞美尼亞民族音樂的特點,以熱情、樂觀、富于色彩、旋律豐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見長,音樂富于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個性特征。他的鋼琴作品和其他作曲家比起來不是太多,但是演奏效果好,音樂風格鮮明。他創(chuàng)作于1932年的《托卡塔》很受歡迎,有著野性的節(jié)奏型,展現(xiàn)了光彩的、高難度的技巧,是一首帶有濃厚亞美尼亞民族風情的作品。其他還有1947年創(chuàng)作的《賦格曲》;1959年創(chuàng)作的《小奏鳴曲》;1961年創(chuàng)作的《奏鳴曲》都是鋼琴音樂文獻中的精品,有很好的演奏效果。
(四)德米特里?卡巴列夫斯基(Dmitri Kabalevsky,1904-1987)。他既是一位創(chuàng)作力旺盛的作曲家,技藝精湛的鋼琴家,又是評論家、音樂學家,為青年學生寫了許多有著特殊實際意義的教材性作品。作為作曲家,他甚至在70歲高齡的時候開始從小學一年級的音樂課程教起,到他80歲的時候才完成了他所倡導的“十年一貫制”的少兒音樂教程。他為青少年而作的《小奏鳴曲》op.13、《兒童鋼琴曲集》op.37、《鋼琴變奏曲集》op.40,有很強的教學目的和很好的教學效果,對年輕的鋼琴家很有吸引力,是他們非常愿意學習和演奏的作品。其他鋼琴創(chuàng)作主要有:1927-1928年完成的《四首序曲》op.5;1959年的《四首回旋曲》op.60;創(chuàng)作于1965年的《春季運動會與舞曲》op.81;還有三首《鋼琴奏鳴曲》op.6,op.45,op.46,是經(jīng)常被鋼琴家演奏的作品,特別的第二和第三首奏鳴曲,其中的鋼琴技巧非常充實,與同時期的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一起成為20世紀俄羅斯音樂文獻中鋼琴奏鳴曲的典范??ò土蟹蛩够€寫有許多《練習曲》,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六、結語
俄羅斯的鋼琴學派是世界鋼琴學派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對我國鋼琴藝術發(fā)展有著最大影響的學派,縱觀中國以丁善德、吳樂懿、周廣仁、殷承宗等為代表的第一代鋼琴家;以朗郎、李云迪、孫穎迪為代表的第二代鋼琴家,他們的學習生涯和演奏風格無不深深的有著俄羅斯鋼琴學派的烙印。
從20世紀俄羅斯鋼琴音樂中的獨奏作品,可以看到在這一歷史時期俄羅斯作曲家在繼續(xù)保持傳統(tǒng)的基礎上,正視現(xiàn)實,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技法與音樂風格趨于多樣化,作品音樂真摯、熱忱,深刻的思想與高度的藝術性完美結合,注重對人心理的細致刻畫,充滿感人的抒情性,同時又帶有強烈、震撼的戲劇性;旋律普遍具有俄羅斯民族那種特有的寬廣厚重的風格,和聲濃重、豐滿,同時又顯露著作曲家獨特的個性氣質,富有難以言傳的魅力。他們以杰出的天才創(chuàng)作了數(shù)量繁多的鋼琴音樂文獻,極大的豐富了世界鋼琴音樂文化,讓觀眾們耳目一新,為鋼琴演奏帶來了新的生命力,成為人類音樂寶庫中不朽的珍品,也為我國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提供了極為有益的借鑒。(責任編輯:陳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