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明
2009屆南通一模卷的散文閱讀的命題,有意識地引導考生在散文閱讀中如何由總體把握到局部理解,再上升到對文本主旨的理解。作為一次調研考試,這種引導是有益的,體現了出題人的苦心,也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
“把握整體”是文本閱讀中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試卷所選散文是陳洪金的《草叢》,第一題“文章反復強調草叢“抓住土地”。草叢為什么要“抓住土地”?請結合全文作具體說明。(6分)”就是一條典型的信息概括題,出題人想通過這道題讓考生對整個文本有一個宏觀上的把握。題干中“反復強調”“抓住土地”“為什么”“結合全文”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抓住全文,如果還沒有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就“帶著問題”去讀,甚至是“帶著問題”亂找,就勢必會斷章取義,難窺全豹。這道題實際上就是讓考生準確地把握《草叢》這篇文章涉及到的四個方面的內容:草叢抓住土地,賴以生存;草叢抓住土地,得以安身;草叢抓住土地,得以度過艱難;草叢抓住土地,得以生生不息。不少考生在考試中沒有把握住全文,如答成“草叢抓住土地是為了表現對生命的最大渴望,守著大地留給它們的一個簡單而自在的家,抓住土地為了為牛羊提供新的草料”,“抓住土地是為生活得更美好,表現草叢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抓住土地是為了能吸收水分和陽光”等。這些答案有的掛一漏萬,帶有明顯的“生硬尋找”痕跡,沒有在宏觀上整體把握住文本,以至于出現方向性偏差。另外考生在答題時沒有進行有效的分析概括,只是盲目地抄錄原文,不按題干要求用抓住關鍵詞的方法逐層分析,進行加工概括。這類信息概括題要從題目的設置中揣測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設問中摸索出題人的考查意向,在文本整體理解的基礎上圈定題設的所指區(qū)間,再經過分析概括,最終整合出答案。
“緊扣語境”是解決詞句的理解類題目的鑰匙。對文本中關鍵詞句的理解是散文閱讀中極常見的題型,這種題型難度并不大,但考生在答題時往往只是盯著關鍵詞句本身卻不知有效利用上下文。關鍵詞句只是上下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面墻中的一塊磚頭,脫離上下文盲目地揣摩只能是在狹小的圈子里轉悠,不可避免地出現偏差,只有把關鍵詞句放在上下文語境中進行考查方能豁然開朗。關鍵句本身也并非鐵板一塊,務必抓住句中的關鍵詞,理解了關鍵詞,采用“還原法”,句意也就明了了。如該散文閱讀第二題“結合表達特色,說說你對“在天空的飛舞,被馬匹的親吻,對村莊的凝望”這句話的理解。(5分)”,出題人略加變通,把藝術手法的鑒賞和關鍵句的理解結合起來。就表達特色而言,這道題是極為明顯的,即排比和擬人,作用也是考生很熟悉的“生動形象”。這樣一來,主要問題就在對句子含義的理解。對這個劃線句細加分析就會發(fā)現它只是對前文“草叢是屬于峽谷的,每一次被造訪,每一次被忘卻,草叢都只在乎它們對水分和陽光的渴求,那是它們最本質的生命旅途”的另一方面的解說而已,并且句中關鍵詞“分外的事”就理應讓我們揣摩“分內的事”是什么,毋庸質疑,也就是上文所說“對水分和陽光的渴求”,對“最本質的生命”的追求。其他“在天空的飛舞,被馬匹的親吻,對村莊的凝望,都是它們分外的事”是說草叢對曾經遭受的一切并不在意,能從容淡然面對。綜上所述,此題的答題范圍很小,明確劃線句在上下文中的位置和作用,句意也就迎刃而解。
“領會文體特點”是解答段落作用類題目的必由之路。作為閱讀材料的散文,其材料的組織,結構的安排,表現形式的運用,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彰顯一定的中心,這個中心就是散文的“神”,即“形散而神不散”。反過來說,無論散文材料的中心如何千差萬別,該中心必然會統(tǒng)攝著散文一切材料的安排、一切藝術形式及技巧的運用,亦即我們常說的“形散而神聚”。抓住了散文的“神”,段落材料的作用也就不言自明。如散文閱讀第三題“文章兩次描寫了割草的老人,請簡要分析這樣寫的作用。(6分)”,本文重在寫草叢對土地的堅守,對生命本質的堅守。一切皆圍繞這個“神”來組織材料。兩次寫老人無非是為了這個“神”服務,第一次寫老人割草緊承上文牛羊啃食踐踏草叢,是對草叢遭受劫難的具體表現;第二次寫老人忘卻“他的鐮刀曾經無數次探尋過的草叢”一來表現草叢卑微的生存,二來引出下文草叢對這種忘卻并不在意,只是“在乎它們對水分和陽光的渴求”也就是在乎生命的本質——生存。兩次寫老人都圍繞草叢抓住土地,堅守生命本質,從容執(zhí)著進行,也就是圍繞“神”來進行。由上可見,抓住散文的“神”,對解答段落材料作用類題目多么重要。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是解決探究類題目的正途。所謂“入乎其內”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理清文本內部結構層次。“出乎其外”指聯(lián)系生活實際,結合文本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常見的文學類文本探究類題型大致有四種:1、對文中看似矛盾的句子進行探究;2、聯(lián)系有關評點或評價,對某些意蘊豐富的語句進行探究;3、聯(lián)系自身,對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等進行評析探究;4、聯(lián)系實際,對文中涉及主旨的語句進行探究。其中前兩種涉及的仍然是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后兩種則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聯(lián)系實際進行拓展,考查學生理想價值觀等方面。對前兩種重在“入乎其內”,后兩種則是既要“入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該散文閱讀第四題“為什么文章開頭寫草叢‘用盡所有的努力苦守著腳下的土地,結尾卻說‘它們也會漸漸地忘記用盡一切力量抓住身下的土壤時的艱難?對此,請說說你的看法。(6分)”就屬于典型的第一類題型,這種題型的開放度是極有限的,看似矛盾的兩句話實則存在內在的統(tǒng)一性,往往是從不同的側面展現了同一個話題。找到這個統(tǒng)一性就能迅速切入到問題的實質。而這個統(tǒng)一性往往與主旨密不可分,一篇文章不可能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只能是同一觀點的不同角度的解說。南通的這道題的第一句“用盡所有的努力苦守著腳下”意在表現草叢對土地的堅守,對生命本質的堅守。第二句“它們也會漸漸地忘記用盡一切力量抓住身下的土壤時的艱難”重在表現草叢因已經“把種子存放在身下的泥土里”而表現出的甘守寂寞的從容淡定,為來年的“希望”奉獻自身的精神,也就是為新一輪草叢的堅守生命的本質作準備。從這個意義上說二者都和本文的“神”——草叢堅守土地,堅守生命的本質密切相關,只是角度不同罷了。一些考生答成“草叢剛開始能抓住土地,但季節(jié)的更替使他們不得不放棄,最終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這種說法明顯沒有注意到這樣說的前提“草叢把種子存放在身下的泥土里,峽谷就有了希望”,也沒有找到兩句話內在的統(tǒng)一性,沒有牢牢把握住文本的主旨,因而出現大的偏差。總之,對于這種類型的探究題,要有強烈的文本意識,要對文本的主旨進行深入地分析和領會。
當然,由于文本材料的多樣性和考查角度的多樣性,考生在實際答題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不同的問題,但強烈的整體意識、語境意識仍是解決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方能在解答的過程中“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