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梅
〔關鍵詞〕 高中語文;朗讀之樂;
思考之樂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04(B)—0058—02
讓語文課堂成為快樂的課堂,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筆者聽了在江門舉辦的教材研討活動中由來自珠海、深圳、香港的三位教師的公開課后,深有感觸,有以下一些見解。
一、 朗讀之樂
“讀”是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課堂上,教師可讓學生進行朗讀、默讀、賞讀、誦讀。通過范讀、齊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等形式,學生能充分感知語言材料,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課文的理解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珠海二中的詹小俊老師執(zhí)教的郭沫若的新詩《天狗》一文是一節(jié)能夠帶給學生快樂的語文課,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師生的“朗讀之樂”。短短的四十分鐘,教師很有層次地安排了幾種不同的朗讀形式來滿足學生的“朗讀之樂”。首先,剛開始上課時,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其次,讓學生推薦一位讀書最有感情、最有氣勢的學生朗讀;再次,讓學生點評后,教師再進行朗讀示范;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帶有感情地進行朗讀。讀完之后,教師才引導學生對詩歌的內容進行討論和分析。在學生理解了這首詩歌后,教師又讓學生自己帶著感情大聲朗讀,然后讓三位學生合作進行朗讀表演。學生生動的表演,給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一節(jié)課的朗讀是精彩的,這樣的朗讀,能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也慢慢進入了文中的意境。
二、思考之樂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睂W生的學習就是一個充分調動思維器官,不斷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孟子說:“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孟子主張把弓拉開,但不匆忙地把搭在弦上的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躍躍欲試的樣子。但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引”,還要“發(fā)”。這對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極有好處的。陳獻章說過:“疑者,覺悟之機也。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朱熹說過:“學則須疑,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設疑——釋疑——無疑”的過程中,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內驅力”,從而引導其達到較高的學習境界。
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標準之一,要看學生是否在積極思考。而能否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與教師設計的問題有直接的關系?!皢栴}是課堂的發(fā)動機,問題設計的淺表化會導致課堂的低效率”。高質量的問題能收到舉一反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
深圳南頭中學的茹清平老師教學《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設計的問題十分巧妙,如剝竹筍,層層深入,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思考問題。茹老師提出了以下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燭之武去見秦伯為什么要“夜縋而出”?
2.秦、晉兩國圍鄭,為什么燭之武把勸說目標鎖定在“秦師”而不是“晉師”?
通過思考、討論,學生了解了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和秦晉兩國的關系。這就為下一步理解重點文段“說秦”做好了鋪墊。接下來,茹老師引導學生研討教學重點,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這段‘說秦共125字,說了幾層意思?”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分析,學生就理解了燭之武層層深入、步步緊逼的思維特點和極富有感染力、說服力的說辯特點。
茹老師將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疑點,以提問的形式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在課堂上“設疑——點撥——釋疑”,層層推進,形成一個完整而又流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教師還要巧妙地給予學生適度的引導。以詹小俊老師教學的《天狗》為例,當一個學生說道:“這首詩沒有中國自古以來推崇的含蓄之風,‘我吞日吞月,‘我食肉喝血,狂妄,目空一切”時,詹老師順著學生的回答提出一個新問題:“‘我剝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嚙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經上飛跑,我在我脊髓上飛跑…… 這樣的表達非常怪異,詩人為什么這樣寫?”這個問題非常關鍵,是對文章主旨的深入揭示。學生對這個問題表現得非常積極,有的學生說:“應該是一種力量的釋放。”有的學生說:“是詩人自我野性的表現。”還有的學生在思考后說:“意味著中華民族的脫胎換骨和重生。”詹老師適時抓住時機,提到了郭沫若的另一首新詩《鳳凰涅槃》。這樣,就使學生深入理解了詩歌的主題,使詩歌的主題得到升華。
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教師需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沒有充足的思考時間,學生思考的精彩過程自然也就無法展現出來。有些公開課,教師把學生的思考過程放到課前,課堂上只展示成果,豈不知,這樣忽略了學
生思考中意外發(fā)現的問題。
三、表達之樂
香港沙田循道衛(wèi)理中學的樊麗珊老師展示了一節(jié)別開生面的閱讀教學課。這堂課重能力、重表達、重寫作,而大陸閱讀課教學中的重點——閱讀分析,則被輕輕帶過。
剛開始上課,樊麗珊老師就為學生準備了三幅有趣的圖片做表達的“熱身訓練”:一幅怒目圓睜的女子的漫畫,一張目光純真的嬰兒照片,以及劉翔跨欄的瞬間定格照片。教師要求學生從神情、動作、語言、心理等幾個方面描述自己對畫面的印象。這些富有生活情趣又生動可愛的畫面放松了學生的情緒,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這種訓練方式,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又幫助教師了解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為后面課文內容的討論做好了鋪墊。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的創(chuàng)新活力。語文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生活是立體的課本,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生活這個大課堂,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當學生所面對的是自己在生活中所熟悉、所感興趣的材料時,他們怎么會沒有表達的沖動呢?這時,表達的天性就會體現出來,表達就成為一種快樂。
為什么現在很多學生那么畏懼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呢?教師,是否為他們做好必要的指引和準備呢?樊老師的做法,可以給教師帶來一些啟示。
四、游戲之樂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對成年人來說,游戲又何嘗不是一種天性?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學習和游戲似乎是兩個極端:一個嚴謹,一個隨意;一個嚴肅,一個輕松。教師應如何把游戲與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呢?很多教師對此是謹慎的,因為處理不好,就無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香港沙田循道衛(wèi)理中學的樊麗珊老師的做法值得借鑒。
樊老師在引導大家從“人物描寫”的角度學習了文本后,設計了一個游戲活動,即“猜猜我是誰?”的活動。讓學生暗暗在班里選出一位同學作為描寫對象,從相貌、語言、動作、心理四個方面來觀察所選人物的特點,時間限定在三分鐘內。然后讓一位學生敘述,其他學生競猜,若猜中了,敘述者和競猜者都有獎勵。
這其實是一個口頭作文訓練,所不同的是采取游戲的形式。這個口頭表達訓練是教師結合課堂教學重點設計的一個實踐活動,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種訓練形式對于高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系數不高,也不新奇。但游戲的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課堂氣氛輕松、熱烈。
讓游戲進入課堂,可以讓課堂生動起來;讓游戲進入課堂,可以讓學生活躍起來;讓游戲進入課堂,可以讓課本有趣起來。
教育大師魏書生也提倡“寓教于樂”的愉快教學,教師可通過茶館式、談話式、活動式、歌唱式等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語文。
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而“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理所當然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學會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和動口表達,敢于探索未知領域,成為發(fā)現者。而樊老師在這堂課上通過設計活潑、生動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