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君
曾國藩入翰林,拜唐鑒為師,開始寫修身日記。
唐鑒要他像倭仁那樣記日記,國藩云:“聽之昭然若發(fā)蒙也。”
翻開他的日記,我們來看他每天怎樣用理學(xué)的銼刀,修理自己。
隨便翻開一頁,道光二十三年一月二十六日。這一天,雨雪交加,老婆一直生病,他陪著老婆,一時煩悶纏身,體不舒暢,他立馬警覺起來:
“余今悶損至此,蓋周身皆私意私欲纏擾矣,尚何以自拔哉!立志今年自新,重起爐也,痛與血戰(zhàn)一番。而半月以來,暴棄一至于此,何以為人!”
第二天,他去朋友家赴喜筵,見了兩女子,大概說了幾句笑話,他便自責:“放蕩至此,與禽獸何異!”對于這一個月,他做了一次小結(jié),認為自己,自正月以來,日日頹廢地過了一月,然后痛責自己:志之不立,可以為人乎!
這就是修身了,用圣化的模子來鑄造自己,校正自己,日日修理。修身的秘訣,是將人的標準定得很高,純?nèi)灰粋€理想人,用理想人來否定現(xiàn)實人。
這種理想人的標準究竟是什么呢?兩個字:“無我”。用“無我”來徹底否定現(xiàn)實之“我”。這樣的否定,其實很殘忍,在現(xiàn)實中“使人不成其為人”。
如果只有一個月,熬一熬也就過去了,問題是,它無休無止,無窮無盡,讓你永遠熬下去,要熬出一個圣人來。一月份過去了,再來看看二月:
初一日,他一早便到長沙會館去敬神,然后拜客五家,太累了!
兩眼發(fā)蒙,不能讀書,他說自己茍且偷安,使身體日見疲軟,“此不能居敬者之不能養(yǎng)小體也”。身是小體,其累如此,心是大體,其累亦如此。
他說自己“心不專一,雜而無主”,久而久之,“釀為心病”,也是因為居敬功夫不夠,而傷了心之大體。然后,他指出,要以敬養(yǎng)體,自強不息。
末了,還不忘補充一句:“言出汝口,而汝背之,是何肺腑?”
這樣自責,做人還有何樂趣?可他卻樂此不疲,自己斗自己!沒過幾天,他又將自己揪出來,狠批了一次,自問:“直是鬼蜮情狀,遑問其他?”
修身也是養(yǎng)生,“仁”所以養(yǎng)肝也,“禮”所以養(yǎng)心也,“信”所以養(yǎng)脾也,“義”所以養(yǎng)肺也,“智”所以養(yǎng)腎也——以“五?!别B(yǎng)五臟。
因此,修身好,自然身體就好,而他身體多病,那便是修身有缺了。
有一天,他喝了一點酒,大概有些醉意,觀人圍棋,忍不住攘臂代謀,被人指責??伤麉s屢懲屢忘,依然如故。事后,他痛責自己:“直不是人!”
倭仁對此評曰:要將一切閑思維、閑應(yīng)酬、閑言語都掃除掉,專心一意,鉆進里面,安身立命,務(wù)要另換一個人出來,方是功夫進步,愿共勉之!
要捉走的“心中賊”,便是“人欲”之我,要鉆進里面安身立命,還要從其中另換出來的那個人,當然就是“天理”之我了,新的我已脫胎,純?nèi)惶炖怼?/p>
這樣的“我”,是理學(xué)的“試管嬰兒”,將天理的胚胎植入自我的軀殼,然后從自我里面生出一個新的我,像朱熹說的那樣,用“抱雞卵”的功夫,將新我孵化出來,用“猛火煮”的功夫,將舊我熔化掉,這便是理學(xué)的新陳代謝了。
這樣折騰自己,用精神分析的說法是“自虐”,修身修到這一步,理學(xué)也瘋了?曾國藩自然不敢這樣發(fā)問,但他畢竟還沒有修到倭先生那地步,只是收斂了一些自己身上的豪杰氣概,湖湘文化中的帝王氣象,依然是他生命的底色。
(劉洪進摘自《儒脈斜陽——曾國藩在官場和戰(zhàn)場》浙江人民出版社 專題插圖/孫紅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