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迎來60華誕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派出由兩艘驅逐艦和一艘補給艦組成的艦艇編隊遠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zhí)行護航任務。對此,國內媒體普遍解讀為,這是中國海軍自1433年以來的首次遠征。
1433年,是一個歷史的拐點。這一年,鄭和完成了他七下西洋的壯舉。而這,也幾乎成了歷史上中國人向海洋進軍的標志和符號。其實,中國有著悠久的航海史和榮光的海洋文化,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魯?shù)貐^(qū)的先民們就進行過航?;顒?,并且直到唐宋元時期,中國人在航海能力和對海洋的探索上還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只是隨著鄭和船隊1433年無奈地消失在茫茫的海洋盡頭之后,這種輝煌不再,同時沉寂下去的還有中國人的海洋夢想。
夢想沉寂下去的那一剎那,中華民族便為自己的放棄背負起沉重的嘆息。
就在我們放棄海洋之際,幾個來自遙遠西歐的小國卻先后踏上了探索海洋的征程,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16世紀英國探險家羅利曾這樣預言:“能控制海洋的人便可控制世界貿易,而能控制世界貿易的人,便可控制陸地資源和陸地本身?!睔v史的發(fā)展進程證實了這一推斷,同時也揭示了這樣一個規(guī)律: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都離不開對海洋資源的開發(fā)和掌控。而今,隨著陸地可開發(fā)資源的日益縮減,蘊含大量能源的海洋對于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越來越重要。
然而,當我們搜尋中國的海洋版圖時,卻不得不面臨一個頗為難堪和無奈的事實:沿海省市海洋環(huán)境污染加劇;海上資源開發(fā)無序:海域使用權屬關系不清……更為嚴重的是,在我們近海的四大海域中,除了渤海外,其他三個海域都與周邊國家存在著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爭議地區(qū),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有爭議的地區(qū)必將成為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的不確定因素,甚至會阻擋中國邁向海洋大國的步伐。
與當前嚴峻的海洋形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國民的海洋意識卻比較淡漠,在很多國人的潛意識里,中國的版圖好像只有約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域國土面積,而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卻在有意無意中被忽略了……
海洋夢,強國路,任重而道遠!如何鑒往事而資于今?如何讓夢想照進現(xiàn)實?
從夢開始的地方解讀,你也許能從先人的足跡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