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燦金
[侯君集檔案]
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名,列第十七住。豳州三水(今陜西旬邑)人。生年不詳,卒于643年。很早就成為李世民的幕府,對李世民忠心耿耿,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登上皇位,深得其信任;李世民登基后,侯君集開始參與朝政,屢次素征西域,成為,一代名將。后來參與太子謀反事件,事泄后被殺。
多年以后,當兩個韶華漸逝的中年男人再度碰面的時候,一個要生,一個要死,回憶起他們出生入死、終于長大成人的青蔥歲月,這兩個地位早已判若云泥的男人,會感到一絲悔意嗎?
侯君集此人,《舊唐書》對他的評價是“性矯飾,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藝,乃以武勇自稱”——這一評價顯然含有貶義的成分?!杜f唐書》的作者劉啕不知為何對侯君集如此懷有敵意,因為這一評價和侯君集一生的功業(yè)明顯不符。也許劉昫仍然是出于成王敗寇的慣性思維模式吧。就像青春期的項羽學書不成去學劍、學劍不成去學萬人敵一樣,在劉昫眼中的侯君集也是學“弓矢”不成,但出于“好矝夸”的習性,卻常?!耙晕溆伦苑Q”——自稱武勇就是一種“矯飾”,一種沒有得到公認的虛假能力??墒牵∏∈沁@種自稱的武勇,使侯君集得以側(cè)身李世民的幕府,隨其四處征伐,成為李世民最為得力的左膀右臂,官做到了左虞侯、車騎將軍的位置,封全椒縣子。按照劉昫的評價,大言欺世、缺乏實際才能的侯君集怎么可能建立如此的功業(yè),甚至在他的鼎盛時期,還會有更加炫人耳目的業(yè)績呢?由此可見,寫史者的偏見嚴重威脅著青史留名的自我期許。
玄武門之變時,在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行動中,侯君集和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秦叔寶諸人為李世民立下汗馬功勞,其中侯君集是幕后出謀劃策最多的一個人。李世民登基后,侯君集遷左衛(wèi)將軍,以功進封潞國公,賜邑千戶,接著又拜為右衛(wèi)大將軍。貞觀四年(630年),遷兵部尚書,從此擁有了參議朝政的重大決策權(quán)。
在李世民統(tǒng)治時期,侯君集最大的軍功有兩件。一是貞觀九年平定吐谷渾的戰(zhàn)役。此一戰(zhàn)役的主帥是西海道行軍大總管李靖,侯君集被任命為李靖的副手。大軍到達鄯州(州治在今青海樂都)后,侯君集向李靖獻上了決定戰(zhàn)役成敗的計策——趁敵人尚未行險,派出精銳部隊,輕兵簡從,長驅(qū)疾進,一舉殲滅敵人。如果貽誤戰(zhàn)機,吐谷渾必定遠遁,到那時山川阻隔,對地形的熟悉程度,吐谷渾遠比唐軍占據(jù)優(yōu)勢,再征討就非常困難了。李靖深以為然,全盤采納了侯君集的計策,兵分兩路,李靖率兵走北路,侯君集率兵走南路,行經(jīng)兩千余里,在黃河河源一帶追擊吐谷渾,終于平定了建國三百余年、盤踞甘青、累為邊患的吐谷渾。
第二次是征討高昌王麴文泰。高昌地處西域和唐朝來往的要沖,麴文泰和西突厥結(jié)盟,阻塞交通,出擊鄰國,不僅使西域和唐朝之間的商賈往來隔絕,更重要的是使西域有脫離唐朝的危險。唐太宗宣召麴文泰人朝解釋他的行為,麴文泰稱疾不到,于是唐太宗以藐視朝廷的罪名,任命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領(lǐng)大軍討伐麴文泰。麴文泰聞訊大笑,對左右說:“隋唐兩朝我都去朝覲過,如今的大唐國力甚至還比不上隋,隋尚且沒有能力出兵西域,大唐就更不值一提了。如果真敢出兵伐我。兵多則糧草不繼,兵少呢,三萬以下又不是我的對手。況且長安離此七千里,中間又要經(jīng)過著名的大戈壁莫賀廷磧。莫賀延磧八百里流沙,目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冬風凍寒,夏風如焚,唐軍即使穿過也早已精疲力竭,怎么還有戰(zhàn)斗力?這樣的疲憊之師,陳兵城下,20天之內(nèi)糧草就吃得光光,咱們還用打什么仗,等著他們自己餓死就行啦!”
不能說麴文泰的分析是狂妄自大,即使在朝廷內(nèi)部,反戰(zhàn)的聲音也占了上風,而且理由和麴文泰的一模一樣。唐太宗一意孤行,執(zhí)意出兵,希望當然全部寄托在了侯君集身上。侯君集不負君望,率領(lǐng)20萬大軍順利穿過莫賀延磧,神速地出現(xiàn)在了伊吾(今新疆哈密)城下。麴文泰聞訊大吃一驚,再也笑不出來了,惶恐之下,居然嚇死了。
麴文泰的兒子智盛被立為高昌王,智盛給侯君集修書一封:“得罪天子的是俺爹,如今俺爹已經(jīng)一命嗚呼,俺剛剛繼位,什么都不懂,求求你饒了俺吧。”侯君集置之不理。部下向侯君集獻計,說高昌城內(nèi)即將為麴文泰舉行盛大的葬禮,可以趁這個機會偷襲高昌城。侯君集卻說:“不行,天子因為高昌傲慢無禮才加以天罰,咱們可是天兵天將啊,如果在人家舉行葬禮的時候偷襲,跟咱們的身份不合,哪兒像堂堂的問罪之師啊!”于是侯君集率領(lǐng)著這支“仁義之師”,事先鳴鼓而攻,猛烈地攻城略地。
侯君集攻城的方法和金庸小說中韋小寶當年攻打雅克薩城有異曲同工之妙。韋小寶是造了三千尊水炮,冰凍雅克薩,侯君集卻是先用推撞車撞擊城墻,再用拋石車向城內(nèi)拋石頭,擋者無不披靡,后來更建起十丈高樓,向城中拋石。兩者雖然所用材料不同,但是效果是一樣的。在這樣的攻勢之下,剽悍的俄羅斯人尚且束手就擒,更遑論小小的高昌城了,智盛無可奈何,只好像雅克薩的俄羅斯人一樣,開城出降。侯君集就這樣輕松地平定了高昌。高昌立國134年,最終亡在了侯君集手中。
戰(zhàn)事之初,還出現(xiàn)了一段有趣的小插曲。麴文泰聽到城中有民謠唱道:“高昌兵馬如霜雪,漢家兵鳥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滅。”他認為這是動搖軍心,滅自己的威風,長敵人的志氣,遍搜城中,想找到始作俑者,卻無果而終。可見高昌百姓對大唐軍事力量的敬畏。
侯君集立下這等大功,按說應該躊躇滿志地回朝領(lǐng)賞去了,可是,此人卻有一項癖好,當然也就成了他的命門所在,那就是貪財。貪財是中國歷史上當官的共性,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偏偏侯君集是一位帶兵的大將,前線的第一把手,他要指望著手下的兵丁們?yōu)樗u命,為他“一將功成萬骨枯”呢,結(jié)果攻破高昌城之后,侯君集犯了貪財?shù)陌a,不僅把沒有罪的人發(fā)配,旨在奪取對方的財物,而且私藏這些財物,藏在自己的小金庫里,不向國庫繳納。上梁不正下梁歪,手下的軍官和兵丁們一看主帥起了模范帶頭作用,誰不愛財啊,于是人人爭相向主帥學習,最后竟然在高昌城內(nèi)大肆盜竊!這就無視朝廷的王法了。侯君集唯恐自己的行為暴露,也不敢對手下惡劣的盜竊行徑進行制裁。
班師還朝之后,高昌城內(nèi)的罪惡終究沒有逃過監(jiān)察部門的眼睛,侯君集作為始作俑者,被下獄,等待進一步的審判。幸好,這時有一位中書侍郎上疏,力陳功臣大將不可輕加屈辱,唐太宗于是順水推舟,將侯君集無罪開釋,但是也沒有因為這場大功勞封賞,侯君集心中
怏怏不樂,埋下了以后故事的伏筆。
貞觀十七年是決定侯君集命運的一年。這一年剛開頭,侯君集的怨氣就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事情起因于太子詹事張亮出朝擔任洛州都督,作為早年同在李世民幕府的老朋友,侯君集故意激怒張亮說:“咦,你怎么被排擠走了?”張亮大怒,氣憤地回答道:“我就是被您老排擠走的,卻向誰訴冤去!”侯君集鬧了個大紅臉,臉紅脖子粗地說:“我平了高昌國,回來還觸怒了天子,怎么還能排擠您呢!”越想越生氣,越說越生氣,捋胳膊卷袖子地賭咒發(fā)誓:“活得這么窩窩囊囊,哪里還像個男人,哥們兒,干脆反了吧!”沒想到張亮這個老朋友扭頭就把這番話跟唐太宗李世民原原本本地說了,李世民對張亮說:“你和侯君集都是朕的功臣,這話是你倆私下里單獨說的,又沒有第三者在場作證,如果審問他,他肯定抵賴,到時怎么辦?算了算了,這事權(quán)當沒有發(fā)生過吧。”于是息事寧人。不僅如此,在這一年的二月,唐太宗讓御用畫家閻立本在凌煙閣為24位打天下的功臣畫像,御用書法家褚遂良題字,仍然把侯君集畫了上去,排名第十七,張亮排名第十六。這就是著名的凌煙閣功臣,成為后世臣子們念念不忘、艷羨不已的排行榜。
有趣的是,不光是張亮一個人密告侯君集謀反,李靖和江夏王李道宗也都預言過侯君集必反,從而使侯君集事件成為一樁事先張揚的謀反事件。
唐太宗曾經(jīng)命李靖向侯君集傳授兵法,侯君集神秘地跑來向唐太宗告狀說:“李靖總有一天會造反!”唐太宗問為什么,侯君集回答道:“李靖傳授給我的兵法都是粗淺的入門知識,他把精華都藏起來了,這不就是想造反嗎?”唐太宗轉(zhuǎn)頭去問李靖,李靖回答道:“這是侯君集自己想謀反!如今天下安定,我傳授給他的兵法已經(jīng)足以制約四夷,他干嗎還不知足,非要窮盡我的兵法?這不就是想造反嗎?”
李靖還有特異功能。有一段時間,李靖和侯君集同在尚書省做官,李靖是右仆射,侯君集是兵部尚書,兩人有一次一塊兒回尚書省,侯君集騎著馬,過了大門好幾步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進門了,李靖后來就偷偷跟別人說:“侯君集天天心不在焉的,難道他懷有異志嗎?”
江夏王李道宗也曾經(jīng)從容不迫地告訴唐太宗:“侯君集志大才疏,又自負微功,不甘心居于李靖和房玄齡之下,雖然做了吏部尚書,他的胃口可大著呢,遠遠沒有饜足。臣察其言觀其行,日后必定會作亂。”唐太宗安慰他說:“君集的本事我還不明白,不是我吝嗇官位,大唐帝國的官場精髓是論資排輩,他還沒有輪到呢,急什么。不過你也別瞎猜,你們都是跟隨朕打天下的功臣,這對他不公平?!?/p>
決定性的時刻終于來臨了,事情的起因是侯君集卷入了皇位爭奪戰(zhàn)。太子李承乾雖然早已被立為太子,但是由于自身的修養(yǎng)和旁人的覬覦,地位并不穩(wěn)固,于是暗中建立了一個陰謀小團體,打算在合適的時候起兵謀反。侯君集時任吏部尚書,他的女婿賀蘭楚石在太子的東宮中擔任千牛衛(wèi)的官職,李承乾得知侯君集時有怨言,就通過賀蘭楚石結(jié)交上了侯君集。兩人一拍即合,侯君集舉起雙手向太子表忠心:“這雙好手當為殿下用之。”但是密謀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畢竟脆弱,侯君集就常常在夜間驚醒,出一身冷汗。妻子看在眼里,勸他道:“你是國家的重臣,是不是做了什么虧心事?如果真的做了,我勸你趕快去自首,或許還能保住項上人頭和咱們的家產(chǎn)?!焙罹睦锟蠌?
結(jié)果,太子黨還沒有來得及發(fā)兵起事就泄密了,李承乾被廢為庶人,其他人等免官的免官,伏誅的伏誅。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侯君集暴露身份卻是出于自己女婿賀蘭楚石的告密。唐太宗親審侯君集,對侯君集說:“我不想讓刀筆吏在你的身后評價中羞辱你,因此才親自審你,你就召了吧。”侯君集嘴硬,就是不承認自己參與了太子謀反事件。唐太宗長嘆一聲,把賀蘭楚石招來。賀蘭楚石一五一十,把前因后果像說書一樣重新講了一遍,又拿出侯君集和李承乾的來往書信,侯君集這才理屈詞窮,低頭認罪。唐太宗裝模作樣地詢問大臣:“君集有功于國家,我想饒了他的死罪,大家以為如何?”群臣力諫大逆不道之罪不可饒恕,唐太宗順水推舟,對侯君集說:“永別了朋友!唉,以后當我想你的時候,只能爬上凌煙閣去看你的畫像了!”說完流下了貓哭老鼠的淚水。
臨刑前侯君集還表演了一把英雄氣概。侯君集顏色不變,做出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對監(jiān)刑將軍說:“我哪里是真的想謀反啊,只不過人生蹉跎才走到了這一步。麻煩你轉(zhuǎn)告皇上,念在我是他的老臣,又為朝廷盡忠效勞的分兒上,請保全我的一個兒子,在我死后,還能有人給我上上墳?!迸R終遺言如此凄涼,唐太宗于是免了侯君集妻子和兒子的死罪,改為流放嶺南,在那個聞之色變的瘴厲之地給侯君集上墳去了。
侯君集謀反事件最后的尾聲是,李世民和李道宗擊掌相慶,說:“果如卿言!”
點評
唐朝是一個很奇怪的朝代,在這個號稱“盛唐”的朝代里,政變、謀反事件層出不窮,李世民本人就是通過血腥的“玄武門之變”才上的臺。因此我很懷疑侯君集謀反事件其實是唐太宗進行政治清洗的犧牲品,比如那個密告侯君集謀反的張亮,在侯君集死后三年,也是因同樣的“謀反”罪名被殺。雖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病故的居多,但是也不乏因“謀反”身死的:長孫無忌、張亮、侯君集。李靖也屢次被誣謀反,只好主動退休,閉門不出;李孝恭和尉遲敬德都是主動早早就退出了權(quán)力中心。
侯君集是一個莽漢,行伍起家,不學無術(shù),很晚才開始讀書學習,傳說他每天不吃飯,專門養(yǎng)了兩個美人,以人乳為食。這樣一個莽漢,如果對朝廷有怨氣,真敢憑著血氣之勇拍案而起違反。但是莽漢成大事不足,看看侯君集在李承乾集團里的表現(xiàn)就知道了,而且最后居然被自己的女婿出賣!“有勇無謀”這句話,說的不正是侯君集嗎?因此,侯君集的罪名不應該叫“謀反”,因為他無“謀”,只能叫“反”,“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