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郝軍亮
洪武十五年二月,云南平定。至此,在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發(fā)展的歷程上,明王朝完全實現了對云南的整體統(tǒng)一,并為西南邊疆穩(wěn)固做出了巨大貢獻。
隨著明王朝在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政治舉措及經濟開發(fā)活動的進行,必然從思想上加強對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的儒學滲透,使少數民族“歸順”、“同化”,但是在客觀上也促進了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由于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的生產發(fā)展水平一般比中原地區(qū)漢族要低,生產方式也與中原漢族很不相同,這就使得:一方面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難以按照中原地區(qū)的方式進行統(tǒng)治;另一方面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由于人民生活困難,也不利于中央王朝的統(tǒng)治。
鑒于此,明王朝在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教化政策主要表現在:建立地方儒學,優(yōu)先照顧少數民族子弟入國子監(jiān),以及為少數民族子弟參加科舉考試開方便之門,最終使得儒學教育的范圍在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得以擴張,科舉考試人數也快速地增長起來。
在元代之前,整個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經歷了南詔、大理五百余年的統(tǒng)治,文化帶有很濃厚的地方色彩,受教育權被土酋、土官們壟斷,教育只培養(yǎng)土酋、土官世襲子弟,普通土民是沒有受教育權利的。元代在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雖也大力提倡儒學,延事占元年設立云南行省儒學提舉司,使儒學在云南的傳播出現了漢唐以來新的高潮,所謂“北人鱗集、爨僰循禮,漸有承平之風,是以達官君子,紹述成軌,乘馹內地,請給經籍,雖窮邊蠻僚之鄉(xiāng),咸建庠序矣”。但是,元代所設云南儒學教育機構僅分布在中慶路(今昆明)、大理等靠內地區(qū);通觀整個元代,云南士子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者僅6人”。
明初,明太祖在一次給廣西左、右江溪峒管民的諭文中說到:“朕惟武功以定天下,文德以化遠人,此古先哲王威德兼施,遐邇咸服者也”。隨府、州、縣的相繼建制而先后恢復和設立了一些學校,委派學官,設館授徒,學習經史。早在洪武十五年,就復置大理府及蒙化等州儒學;洪武十七年重建云南、楚雄二府的儒學。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諭禮部日:“邊夷土官皆世襲其職,鮮知禮義,治之則激,縱之則玩,不預教之,何由能化?其云南、四川邊夷土官,皆設儒學,選其子孫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使之知君臣父子之義,而無悖禮爭斗之事”,“永樂十年,‘武定、尋甸、廣西三府居民繁庶,設學校,‘學校,風化所系,人性之善,蠻夷與中國無異”。隨后,儒學的重建、創(chuàng)設由腹里靠內地區(qū)向邊疆民族地區(qū)迅速的擴展開來?!啊鳎煜赂?、州、縣、衛(wèi)所,皆建儒學,‘蓋無地而不設學校,無人而不納之教。庠聲序音,重規(guī)疊矩,無間于下邑荒徭,山陬海涯。此明代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明廷還令各地土司選派子弟到京師入監(jiān)讀書,“敕國子監(jiān)官善訓導之”,儒學受教育的范圍在擴大,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文化教育事業(yè)的面貌,少數民族的文化程度因而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除此之外,明廷也對云南邊疆少數民族的生員額數予以照顧,“成化十年,……‘人才淹滯,教官亦難遷轉,乞量增額數,增云南鄉(xiāng)試舉人五名”。與此同時,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大量增加。整個明朝期間,“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參加科舉考試的士人中,中進士者達261人”,這是歷代所沒有的?!耙栽颇匣刈鍨槔瑑H保山閃氏一族,有舉人、貢生、進士21人;蒙自沙甸一村有13人;玉溪龍門附近三個回族村有11人。在壯、白等族中,進士、舉人也不少?!?/p>
與此同時,明政府在一些府、縣設有社學等,“永樂元年,設云南楚雄府楚雄縣儒學,‘所述人民……不知禮儀……府、州設學教養(yǎng),其縣學未設,今楚雄縣所轄六里……立學置官訓誨”,“永樂十二年,云南臨安府嶍峨縣丞周成言‘境內夷民焚人、噦噦、百夷、普蠟、和泥,……其類不一,而焚人子弟多有俊秀,宜建學教之,使習詩書,知禮義,從之”。自此,邊疆民族地區(qū)的社會風氣因之發(fā)生很大變化,如尋甸府自“改土歸流”設立學校以后“其俗漸改,人文可睹”;彝族聚居“俗尚強悍難治”的武定府,建學后。“士民勤業(yè),有省會之風”;大理地區(qū),“少工商而多士類,悅其經史,隆重師友,開科之年,舉子恒勝于他郡”。領導階層當中一部分土官儒文化造詣頗高,“云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云”;蒙化彝族土知府左正,“能文翰,工詩畫,有魏晉風”。
縱觀整個明王朝,云南儒學學校及社學和進士出身等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如附表):
資料來源:《新纂云南通志》卷一六《歷代貢舉征辟表》(注:自嘉靖至崇禎年間,出自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武進士共三十四人,但由于史料年長的原因,只能看到這個時間段內來自臨安府共23人、尋甸1人、劍川3人、新興3人、昆明1人、云南右衛(wèi)1人、河陽1人、嵩明1人,至于具體在哪朝中的武進士,則未加詳細記錄。所以筆者上表未將這三十四人統(tǒng)計在內。)
如云南府、大理府、臨安府創(chuàng)設學校最多,而廣南府僅有社學,鎮(zhèn)沅、永寧二府則無辦學的記載。與此相一致的是文人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腹里地區(qū)?!爸脸绲潟r,全省共產生舉人2732名、進士261名,另有武進士47名,武舉人103名”,其中75%以上的進士出在云南府、臨安府、大理府和永昌府。大理府太和縣由于地處洱海發(fā)達區(qū)的中心,在整個明朝期間即出“文進士35名”。其他的縣諸如元江府、永寧府、景東府、廣南府等遠離中心發(fā)達地區(qū)的邊遠府州,整個明朝期間進士的出現則為零記錄。
(作者簡介:張麗(1985—)女,江蘇職業(yè)技術學院工程技術學院輔導員。郝軍亮(1985—)男,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