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波
《曹汝霖一生之回憶》
曹汝霖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曹汝霖(1877—1966)其人,放在晚清民國人才鼎沸的大時代中,甚不足道。曹氏在今日還能為人所記得,全因《中國近代史》介紹五四運動之時,順便提到了“陸曹章”三個國賊之故。以此不名譽入史籍,曹氏頗有不平,“此事對我一生名譽,關系太大”,曹氏《一生之回憶》的動因,就是為“五四”自辯。
曹氏早年留學日本,清出任外務部官員,入民國后,因受袁世凱與北洋政府的賞識,漸成交通系首領人物之一。五四之后,被北洋政府撤職罷官,自此在政壇消失。抗戰(zhàn)之際,曹氏一度擔任日本華北軍參謀,也印證五四運動懲治曹氏之不污。
《曹汝霖一生之回憶》,是曹氏晚歲寓居美國時所作,原名《五四運動始末》,連載于香港《天文臺報》。可見他寫這部回憶錄的初衷,就是想澄清與五四運動的關系,洗刷賣國惡名。但后來經過擴充,“將清末民初經歷之事,擇要紀錄,以明實情”,內容已經涉及他的一生,故集結出版之后更名《曹汝霖一生之回憶》。
五四運動,學生火燒趙家樓,趙家樓即是曹汝霖公館。曹汝霖首當其沖,與其職位以及之前所為,有奠大干系,看下其人民國初年在北洋政府中的履歷,就能明了大概。
1913年曹汝霖被袁世凱指派為第一屆參議院議員,同年8月任外交部次長。1915年1月和陸徵祥同日本公使談判,簽訂“二十一條”。1916年4月任交通總長,后兼署外交總長,并任交通銀行總理。翌年1月通過西原龜三向日本興業(yè)等銀行借款500萬日元。1917年7月任段祺瑞內閣交通總長,次年3月兼任財政總長,又向日本大宗借款,充作軍餉。1918年秋,以山東鐵路權,向日本再次借款。1919年初任錢能訓內閣交通總長,五四運動后下臺。
五四運動的爆發(fā),起于巴黎和會談判失敗,中日同為戰(zhàn)勝國,非但不能收回山東鐵路主權及青島,反在英美等國操縱下,將這些權利轉讓日本。和會消息傳來,導致國內輿論普遍不滿與憤怒。曹汝霖有此前的斑斑劣跡,成眾矢之的。
曹汝霖自傳,對于五四運動的介紹最為詳細,在該書中也最為重要。曹氏首寫段祺瑞、徐世昌不睦,再寫警察縱容學生,后寫林長民抬棺演說抨擊時局痛斥曹氏,末以段徐之爭告終。
觀曹氏寫五四,其意有幾層,關于下臺,曹氏以為當歸咎于北洋系的內部傾軋,是內斗的犧牲品。曹氏是段祺瑞心腹,其在北洋政府的所作所為,亦有段祺瑞的支持。五四之后,段祺瑞囑曹氏不必辭職,而最終為有徐世昌支持的錢能訓所罷免。關于惡名,曹氏稱林長民因私怨而引導學生對其攻擊,以致其為輿論所不容。
曹氏下臺,與北洋系的內訌有關,根本上說,是北洋政府難以頂住各方壓力;林長民抨擊曹氏,有理有據(jù),曹氏賣國,此是國家之事,說是私怨所致,顯得有些輕巧了。
但凡政界名流所寫的回憶錄,自有其歷史在場者不可替代的第一視角。以曹氏下臺為例,曹氏稱徐世昌在五四后與其有過會面,所講全是參禪禮佛之事,絲毫不涉時局與曹氏復出問題,可見徐世昌之圓滑。而對曹氏被罷官,武夫出身的段祺瑞直接指責徐世昌:“對你們,為他冒大不韙,借成日債,這種舉動,真所謂過河拆橋,以后還有何人肯跟他出力?”一出下臺戲中,可窺見北洋系領導人物的態(tài)度、性格以及積怨。
總體來說《曹汝霖一生之回憶》,不失為有歷史價值的書,畢竟是那個時代一些風云歷史的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對后人研究那段歷史,研究五四,研究民國初年的風云人物有莫大的裨益。
周作人寫《知堂回想錄》,有意避開他“落水”一段,稱“一說便俗”。反觀曹氏,其回憶錄卻并無遮遮掩掩,很是樂意說。當然,當事人的敘述,僅是一段個人史,是個人加工剪輯后的歷史,曹氏也不例外。真正要看清楚曹汝霖其人,還需要與民國初年的其他史書合起來,互相參照、印證,才能剪輯出一個完整真實的曹汝霖。 編輯 曉渡 美編 黃靜
《鼠族》
本書是史上惟一獲得過普利策獎的漫畫作品,講述了阿特父母從納粹大屠殺中逃生的真實經歷。漫畫筆觸樸實,沒有任何刻意營造的效果,但人物的心理纖毫畢現(xiàn)。語言平和、冷靜,節(jié)奏張弛有度,然而這種回首過去的滄桑感卻令人不寒而栗。作品極盡震撼地描述了一段真實的悲慘歷史,帶領我們追索了歷史的意義。
[美]阿特·斯皮格曼著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鏡中爹》
50年前的上海碼頭,作者的父親與他揮別。那條去臺灣的大船,圓了他兒時的乘船夢,卻隔絕了一生的父子情。50年后他從澳洲到江南尋父,踟躕在外灘,捕捉童年的溫情,一張舊照片是他的《鏡中爹》。天南地北搜索一名老頭,卻追溯出兩岸50年離亂史。
張至璋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紙上云高信疆》
臺灣報界名人,被譽為“紙上風云第一人”的高信疆,2009年5月病逝臺北。本書由其友人編寫而成,內容按高信疆人生幾個不同階段進行,通過客觀、真實、生動的追憶文字,浮現(xiàn)出高信疆在一件件特定事情,或特定時間點上的身影。
季季、郝明義等編 臺灣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