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東
摘要在欣賞電影《梅蘭芳》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點評的方式,使學生思考影片的主題意義,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戲劇藝術的興趣;同時使學生了解傳記影片與歷史的關系、藝術電影與商業(yè)電影的區(qū)別等相關知識。
關鍵詞電影《梅蘭芳》欣賞教學設計
陳凱歌在拍攝經(jīng)典影片《霸王別姬》的15年后,再次回歸他所熟悉的伶人題材,拍攝了帶有傳記性質(zhì)的電影《梅蘭芳》。影片通過梅蘭芳與十三燕打擂、與孟小冬聚散、拒為日軍演出等片斷,展示了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情感世界。這是一部在商業(yè)和藝術上均取得優(yōu)秀成績的電影。
伴隨著現(xiàn)代傳媒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影視文化對人們的生活觀念、行為和思維方式等都產(chǎn)生著積極的影響。對當前熱播熱映的影視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引導大學生掌握解讀影視作品的正確方法,理解影視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這也是作為藝術通識教育課程——影視欣賞課的主要任務之一。
以下是電影《梅蘭芳》欣賞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首先通過對影片《梅蘭芳》的點評。使學生準確把握影片的主題,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戲劇藝術的興趣:同時使學生了解傳記影片與歷史的關系。并通過與同檔期的《非誠勿擾》的比較。了解藝術電影與商業(yè)電影的區(qū)別。
二、課前準備與教學方法設計
課前,讓學生主動查找資料,觀摩影片,使學生對此片有充分的了解。
課堂教學應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緊扣電影文本,穿插片段播放,引導學生暢談自己對影片主題以及對京劇等的看法。使學生整體把握影片的文化內(nèi)涵。
三、關于京尉大師梅蘭芳
梅蘭芳(1894—1961),中國戲劇藝術大師,名瀾,字畹華,原籍江蘇泰州,生于北京梨園世家,他8歲學戲,11歲登臺。因其功底深厚、嗓音圓潤、扮相秀美,與程硯秋、尚小云、茍慧生一同被舉為京劇四大名旦,并開創(chuàng)了“梅派”戲劇表演藝術。
梅蘭芳在藝術方面是宗師,在為人方面也堪稱楷模??谷諔?zhàn)爭期間。梅蘭芳留居香港、上海,在日偽統(tǒng)治下蓄須明志,拒絕演出。
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訪問日本。1930年訪問美國,1935年和1952年兩次訪問蘇聯(lián)進行演出。獲得盛譽,他是第一位將京劇藝術推向世界的人。
他的代表劇目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奇雙會》《鳳還巢》、《宇宙鋒》、《生死恨》、《洛神》、《游園驚夢》等。
(播放京劇《貴妃醉酒》片段)。
四、影片概況
導演:陳凱歌:制片:趙海城:藝術顧問:梅葆玖(梅蘭芳幼子):編劇:嚴歌苓、陳國富、張家魯:出品:中影集團北影制片廠、中環(huán)國際娛樂、英皇電影:公映日期:2008年12月5日。
12月9日的《新聞聯(lián)播》中,以“多部國產(chǎn)片齊賀歲,《梅蘭芳》叫座又叫好”為標題,點名表揚了陳凱歌的這部新作。目前該片票房已過億元。
五、導演陳凱歌
著名電影導演,1952年生于北京,1982年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yè),后任北京電影制片廠導演。主要作品有《黃土地》、《孩子王》等。1993年他導演的《霸王別姬》因其嫻熟的藝術技巧及內(nèi)蘊豐厚的東方化的人文主題獲得了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金棕櫚大獎等8項國際大獎。
(播放《霸王別姬》片尾部分)
六、劇情點評
1、序幕、紙枷鎖與影片主題
開場,梅蘭芳在讀他大伯的信。大伯在信中告訴他,宮里有一種刑罰,就是讓犯錯的戲子戴上一面紙做的枷鎖,雙手捧著一碗水,紙枷鎖撕破了,受罰者就會被亂棍打死。
(播放“紙枷鎖”片段)
紙枷鎖和大伯的信,在電影里反復出現(xiàn),紙枷鎖是一個有著象征意味的意象,它象征了梅蘭芳是處在社會的、歷史的、藝術的和個人情感的等各種不同形式的“紙枷鎖”之中。紙枷鎖象征了梅蘭芳一生的桎梏、掙扎與無奈,自由與束縛的主題在影片中被層層鋪墊渲染‘梅蘭芳與十三燕的關系是寫他被規(guī)矩束縛,與孟小冬的關系是寫他被婚姻束縛,架在脖子上的軍刀表現(xiàn)的是日本侵略者的威逼脅迫。梅蘭芳盡管一直在追求自由一自由的演出、自由的創(chuàng)作、自由的生活,但終究因世事、人事、梨園事而不能選擇,“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對“紙枷鎖”所構(gòu)成的世界的逃離與抗爭,構(gòu)成了梅蘭芳獨特的道德人格與情感品質(zhì),對梅蘭芳形象的分析、解讀都離不開“紙枷鎖”這一意象。陳凱歌也說過,“細看梅蘭芳的一生,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一生是被綁架的一生?!?/p>
2、開端部、京劇藝術的傳播
梅蘭芳沒有想到他步入人生的第一個競爭對手竟然就是和梅家有三代情誼、名滿北京的老藝人十三燕(原型:譚鑫培等)。梅蘭芳在打?qū)ε_中因唱新戲在青年學生的追捧下大獲成功。代表老一輩輝煌歷史的十三燕敗了,他以一曲人去樓空后孤獨的絕唱了結(jié)了自己的一生,他敗得慘烈、死得悲壯。梅蘭芳僧《黛玉葬花》中的唱詞“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來詮釋十三燕的人生,“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成為他所深深熱愛的爺爺?shù)耐旄琛?/p>
(播放打?qū)ε_第三日的平行蒙太奇片段)
梅蘭芳知道,十三燕在擂臺上所爭的是尊嚴:做人的尊嚴、藝術的尊嚴。正如十三燕所說:“爺一輩子要的就是個臉兒”。在清末的中國,戲子的地位等同于娼妓。邱家老太太的一句“我們家認識的梅蘭芳不是唱戲的那個”、十三燕死前留給梅蘭芳的那句話“希望你好好地將伶人的地位提拔一下”都說明了這一點。
十三的片中燕那句名言“輸不丟人,怕才丟人”,不僅是說給自己的,也是說給梅蘭芳的,這句話對梅蘭芳的影響很大。對這句話我們同樣也可理解為是導演陳凱歌說給自己的勵志之言。十年前的《荊軻刺秦王》遭受了市場最為無情的回絕:三年前,迎接《無極》的則是罵聲一片。“輸不丟人,怕才丟人”,有了這句話。我們才看到了《梅蘭芳》。
這一部分是本片的精華部分,它一方面將京劇藝術的歷史境遇與京劇名伶的人生悲歡相互剪接,在世道變化中展示梅蘭芳高潔的人格品質(zhì):另一方面扮演青年梅蘭芳的余少群,扮相俊美、亦柔亦剛,把梅蘭芳的憂郁氣質(zhì)表現(xiàn)的恰到好處。他在影片中反串蘇三、樊梨花、杜麗娘、柳迎春、林黛玉等角色,成功的塑造了一個個經(jīng)典的梅派形象,更是令觀眾贊嘆不已。片中出現(xiàn)的梅派經(jīng)典劇目《玉堂春》《樊江關》、《游園驚夢》、《汾河灣》、《穆桂英》、《四郎探母》、《一縷麻》、《賣馬》《黛玉葬花》、《定軍山》等片段,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戲劇藝術的精華部分。其中梅葆玖的幕后配唱配音,包括《樊江關》、《女起解》、《黛玉葬花》、《游龍戲鳳》以及昆腔《游園驚夢》、時裝戲《一縷麻》等,無論在梅派風格的把握、韻味的呈現(xiàn)。還是在聲樂上的表
達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影片中王瑕瑜和張克配唱的老生段子,韻味也很醇正。
梅蘭芳之所以被廣大觀眾所關注,不只是因為他有一兩段浪漫的愛情,也不是因為他在民族大義面前捍衛(wèi)了尊嚴,而主要是因為他是京劇大師、一代名旦。觀眾普遍欣賞斗戲部分,除了人物命運值得關注外,精彩的舞臺演出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之一。沒有了舞臺上這些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梅蘭芳作為一個京劇大師的形象就缺少說服力。導演借著這個寶貴的機會讓觀眾切身感受到了京劇的魅力,舞臺上的一個個角色托起了作為藝術家的梅蘭芳的形象。通過電影形式推廣傳統(tǒng)戲劇藝術,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戲劇產(chǎn)生興趣,帶動了戲劇乃至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這就使影片有效的發(fā)揮了電影藝術的傳播影響力。
如果影片沿著梅派藝術的誕生與發(fā)展的思路走下去,那就能寫出一個著名京劇流派的輝煌歷史,寫出一個京劇大師為了攀登藝術高峰而將人生的某些情感深藏心底的痛苦和悲涼。寫出一個為藝術、更為人生的悲壯人格。假如影片在發(fā)展部濃墨重彩的去表述梅蘭芳是為了藝術而離開孟小冬的,那就跟這部分統(tǒng)一為了一個主題。但導演并沒有這樣做。影片在塑造一代京劇大師形象的同時,在后半部分把梅蘭芳對京劇、昆曲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包括梅蘭芳本身的藝術造詣成就等表現(xiàn)甚少,梅蘭芳驕傲于世的東西在影片的后半部也沒有完全的呈現(xiàn)出來。在影片的后半部。梅蘭芳大多是作為一個名人的形象出現(xiàn)的,而作為藝術大師的形象則缺乏表現(xiàn)。導演有意弱化了京劇表演,他更為關注的應該是一個取得如此藝術成就的人的人生心路歷程,這和田壯壯拍的《吳清源》有些相似。但是,沒有京劇就沒有梅蘭芳。對梅蘭芳藝術形象的塑造與京劇藝術緊密相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3、發(fā)展部及傳記電影與歷史真實等
孟梅之戀在片中則被處理為一段惺惺相惜的神交,雨中巧遇,傘中同行,繼而合唱《游龍戲鳳》,二人互相引為知己,他們的愿望只是一起去看場電影。最終也未能實現(xiàn)。由于福芝芳與邱如白的反對。孟小冬說了一句“孟小冬再也不見梅蘭芳”,一走了之。當梅蘭芳孤獨走在美國街頭時候。旁邊響起的是孟小冬留給他的一句話:“畹華,別怕!”
(播放孟梅二人表演《游園驚夢》片段)
電影《梅蘭芳》對眾所周知的一些大事的處理,應該說是基本符合人物和歷史的真實,如梅蘭芳堅持藝術革新,國際巡演以提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地位,蓄須明志的民族氣節(jié)等。
但我們應當看到,影片只是帶有傳記性質(zhì)的故事片,并不是梅蘭芳的編年體“傳記”。它只是以親情、愛情和家國之情三段故事構(gòu)成全劇的情感內(nèi)核,用詩體史劇的敘事技巧來呈現(xiàn)梅蘭芳人生與人格中所蘊含的普遍價值。
為塑造梅蘭芳的藝術形象,影片對史實進行了大膽的虛構(gòu),其中很多人物,是糅雜了當年一些真實人物綜合而成的。比如十三燕的形象,“十三燕”這個名字,應該是從聞名遐邇的“老十三旦”藝名中化出來的,看影片中的敘述,原型應該是譚鑫培等人。
影片中的很多情節(jié),不論是與十三燕同臺斗戲、孟梅之戀、還是日本軍官因不愿繼續(xù)逼迫梅蘭芳而飲彈自盡,都是戲劇化的演繹。孟梅之戀,大致情況應當是二人1925年相識。1927年成婚,1933年因福芝芳的反對而分手。再如日本侵略者拘禁并羞辱梅蘭芳一段,在歷史中,抗戰(zhàn)時期的梅蘭芳先是從上海去香港避禍,回上海后即蓄須拒演,以賣畫維持生計。并未被日本人拘禁。
為了表現(xiàn)梅蘭芳戲的受歡迎程度,影片甚至讓蔡元培、胡適、袁世凱和張季直這些新舊人物同場觀戲。陳凱歌對此也并不忌諱,“本片只是對于梅大師的一種戲說和自我解讀,和真實梅蘭芳尚有區(qū)別?!?/p>
在觀看傳記類電影時,很多觀眾會把歷史題材的影視藝術作品當作信史來看。其實歷史題材的藝術作品并不以傳播歷史知識為首要功能。對于影視藝術作品中的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的關系處理上,一般認為藝術作品應當是在忠實于歷史真實的前提下,加上合乎情理的虛構(gòu),使人物事件發(fā)展達到了歷史真實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tǒng)一即可。藝術家是以自己的人生體驗與感受去認識和闡釋歷史、塑造藝術形象并達到作品的諷喻、教化的社會功能的。郭沫若先生也認為歷史研究應當“實事求是”。史劇創(chuàng)作則可以“失事求似”。
4、高潮及結(jié)尾部、藝術電影與商業(yè)片
由于日本入侵,梅蘭芳決定不再登臺演出。他蓄須拒演。面對日本人的屠刀,他淡淡的說了句“在臺下。我可是個男人!”抗戰(zhàn)勝利了,梅蘭芳又回到了舞臺上。
這是影片的最后一部分,說是高潮有些勉強。日本侵略者拔刀威逼,梅蘭芳不為所動,大義凜然,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反而公式化了。影片以勝利后的萬眾歡呼做結(jié),也缺乏《霸王別姬》結(jié)尾的震撼,倒更像一部商業(yè)片的結(jié)尾了。
(播放記者招待會片段)
影片下半部對京劇的頌揚,包括梅蘭芳在紐約的成功、全數(shù)洋人觀眾起立鼓掌,以及日本侵略者田中隆一對京劇和梅蘭芳的迷戀與崇拜,都是把京劇的偉大借助于美日強勢文明對京劇的認同來反證其價值,由于缺乏鋪墊,影片中的處理并不令人信服,尤其是對于那些80后、對傳統(tǒng)戲劇藝術缺乏了解的當代大學生而言。
(播放梅蘭芳訪美片段)
由于影片在表現(xiàn)手法上融合了藝術片、商業(yè)片和主旋律片三種元素。在主題上兼顧了人性、文化傳播與民族大義,在形象塑造上堅守憂郁的氣質(zhì)、高雅的品味、凜然的英雄氣概等,其結(jié)果是影片各部分自成一體,缺乏連貫,結(jié)構(gòu)的分散又;中淡了“人生無奈”這一主題的表達。影片結(jié)尾留給觀眾思考的余地不大。這和商業(yè)片倒有些相似。
結(jié)合同一檔期上映的商業(yè)大片《非誠勿擾》。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文藝片與商業(yè)片的不同。
電影分類按其美學流派可分為表現(xiàn)主義和再現(xiàn)主義電影,按其表達方式一般分為故事片、紀錄片、實驗電影等。藝術電影與商業(yè)電影并非電影分類的一種標準,對此一般是從創(chuàng)作目的來劃分的。
商業(yè)電影主要以追求最大票房價值為目的,在影片中一般包含有多種商業(yè)元素如大場面、大明星、高科技大制作、大規(guī)模的宣傳等來吸引觀眾。類型片多屬商業(yè)片,中國的賀歲片也是較為典型的例子。
藝術電影以追求電影藝術的創(chuàng)新和表現(xiàn)力為主。制作者主要考慮的是實現(xiàn)自己對電影的思考和探索。它傾向于強調(diào)具有個人化視點特征的視覺風格,如法國的左岸派電影等。
因電影具有商業(yè)性,藝術電影也有追求其商業(yè)價值的目的,所以具體到某一部電影,很難將其完全歸入其中的一類,我們只能說某部電影的某種成分大一些而已。
簡單講商業(yè)電影是為了賺錢,更重視電影的娛樂性:藝術電影則更重視制作者的個人觀點及其表達方式。
例如賀歲片《非誠勿擾》,投資4300萬,宣傳費1700萬,共投入6000萬,馮小剛+葛優(yōu)的賀歲片本身就是一個賣座的招牌,加上舒淇、范偉、方中信、馮遠征等明星的號召力,到09 年初就取得了超過3億元的票房收入。(《梅蘭芳》投資估計超過3億,收回成本較難。)
影片劇情借鑒陳國富的《征婚啟事》加上屢試不爽的馮氏喜劇風格——“頑主”式的男主人公,美麗又“實心眼”的女主人公,有愛情。有調(diào)侃,笑料豐富,加上大團圓的喜慶結(jié)尾。溫情而幽默的給處于金融風暴陰影中的觀眾“打了一針麻藥”(馮小剛語)。
藝術片《征婚啟事》的創(chuàng)作動機是找一個借口來看“某些人的嘴臉”,并從中折射出臺灣中下層社會對人生的態(tài)度一一悲哀成為影片中的一個象征,影片有著較為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
(播放杜家珍與小學國文教師見面的場景)
《非誠勿擾》的初衷則是希望在09年賀歲的時候帶給觀眾一個勵志、深情的喜劇故事,馮小剛說:“今年發(fā)生了很多的事。雪災、地震、金融危機。大家覺得08年是有點不太順利。所以要拍一個喜劇讓觀眾在年底的時候心情放松一下,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電影還是為大眾服務的。”
(播放影片結(jié)尾部分秦奮與風險投資人再見面的場景)
七、課后作業(yè)
1、思考論述:比較電影中的梅蘭芳與歷史上的梅蘭芳
2、劇本續(xù)寫《梅蘭芳》下部:1945—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