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秋
【摘要】 目的 通過對良、惡性胸腺瘤的CT特征分析,試圖提高CT診斷與鑒別診斷對二者的準確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經手術、病理證實的胸腺瘤,其中良性7例,惡性10例。結果 其中良性胸腺瘤(7例)平均直徑為4.3 cm,呈類圓形。均表現為密度均勻,包膜完整,與周圍縱隔大血管界限清楚。惡性胸腺瘤(10例)平均直徑5.9 cm,僅3例呈類圓形,5例呈分葉狀,2例呈不規(guī)則浸潤性生長;3例包膜完整,5例不完整,2例無包膜,密度均勻8例,2例不均勻,5例與周圍大血管呈銳角,3例呈鈍角,2例包繞大血管。結論 CT對良、惡性胸腺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方面可信性相當高。
【關鍵詞】 診斷;胸腺瘤CT
作者單位:158100黑龍江省雞西市中醫(yī)院
胸腺瘤是縱隔的常見腫瘤之一,約占前縱隔腫瘤的50%[1],關于胸腺瘤良、惡性的研究,國內普通X線和CT已有學者進行過報道,但不多見。黑龍江省雞西市中醫(yī)院引進CT機以來,共收治了17例胸腺瘤患者,通過對其CT征象的分析,并與手術病理進行對照研究,得出了初步結論,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7例胸腺瘤患者,男8例,女9例,年齡2~60歲,平均36歲(其中良性7例,惡性10例)。17例均經手術證實,6例有重癥肌無力表現。
1.2 CT檢查 采用CT掃描機為PHILIPS MX8000機。所有病例先掃描定位片,再行平掃,層厚及層間距均為10 mm。17例均行對比增強掃描,經肘靜脈團注法由高壓注射器注入非離子型造影劑,2~3 ml/kg,用藥量100 ml,流率3 ml/s。
1.3 手術病理 17例良、惡性胸腺瘤均經手術病理證實,術中對腫瘤與縱隔大血管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觀察。
2 結果
2.1 CT征象分析
2.1.1 良性胸腺瘤 7例腫塊大小直徑平均為4.3 cm,呈類圓形和卵圓形,均位于前上縱隔大血管前間隙內。腫瘤有完整包膜,顯示邊緣光整,與周圍縱隔大血管之間有一定的間隙,縱隔大血管呈受壓推移改變,平掃腫塊密度顯示均勻,CT值41~52 HU,增強后腫塊輕至中度強化,CT值為64~75 HU,包膜強化明顯,CT值90 HU以上。
2.1.2 惡性胸腺瘤 10例腫塊大小平均5.9 cm直徑,呈類圓形3例,分葉狀5例,2例為不規(guī)則性浸潤性生長。3例腫塊呈類圓形者,均可見完整包膜,分葉狀5例,包膜均不完整,浸潤生長者,無包膜可見。平均8例為均一密度,與胸壁軟組織密度接近,2例密度不均勻,CT值為9~32 HU,增強后腫塊不均勻強化,壞死部分不強化,實性部分強化明顯,達80 HU左右,腫塊與鄰近大血管呈銳角5例,鈍角2例,包繞3例。,4例合并有胸水,胸膜不規(guī)則增厚。
2.2 診斷與病理診斷 術前診斷為良性腫瘤11例,其中7例與病理相符,余4例病理鏡檢為惡性,而術前CT診斷為惡性胸腺瘤者,均與病理相符。
3 討論
3.1 胸腺瘤與前縱隔其他腫瘤的鑒別 好發(fā)于前縱隔的腫瘤主要有:胸腺瘤、畸胎瘤和胸內甲狀腺。胸腺瘤緊貼胸骨后,腫塊呈類圓形或分葉狀,多數腫瘤密度均勻,與肌肉密度接近,僅少部分有液化壞死。胸腺瘤具有直接侵襲式生長特性[2,3],可沿胸膜表面生長,使心包、胸膜呈不規(guī)則增厚,胸腺瘤傾向侵犯同側的心包、胸膜、膈肌,很少侵犯對側,向兩側突出者可同時侵犯雙側。而畸胎瘤因往往含有脂肪、骨骼、牙齒等多種結構,其密度很不均勻。胸內甲狀腺,好發(fā)于前上縱隔,因含甲狀腺組織成分,增強掃描后,強化明顯高于肌肉組織,且有延時增強的表現。因此,胸腺瘤與前縱隔的其他腫瘤鑒別,一般不難。
3.2 CT對胸腺瘤良、惡性的診斷及限度 分析本組資料和參考有關文獻[2],筆者認為,出現下列征象,應考慮惡性可能:①腫瘤較大,呈分葉狀或浸潤性生長;②腫瘤包膜不完整或無包膜;③腫瘤密度不均,其內出現液化、壞死;④腫瘤與周圍大血管呈鈍角或包繞大血管;⑤合并胸水和/或心包積液、胸膜和/或心包不規(guī)則增厚、遠處轉移。本組3例誤診為良性胸腺瘤,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發(fā)現該3例均有完整包膜,病理上2例包膜受到癌細胞的浸潤,1例無浸潤,與周圍大血管呈銳角,具內密度均勻。因而與良性胸腺瘤無法區(qū)別,此乃CT影像診斷的限度。另2例具有完整包膜的惡性胸腺瘤,1例包膜上可見兩個小結節(jié)狀突起,1例合并胸水,胸膜不規(guī)則增厚,故術前作出'了正確診斷。因此,筆者認為術前CT診斷為惡性胸腺瘤的可信性較高,本組達100%,而良性胸腺瘤的可信性相對較低。鑒于有些胸腺瘤組織學為良性,但在術后不同時期腫瘤復發(fā)或轉移,故對于胸腺腫瘤,不論影像學表現如何,應盡早手術治療,不管其性質如何,術后均應定期復查。
參考文獻
[1] 周燕發(fā).胸部X線、CT、MRI診斷.科學出版社,1999:505-508.
[2] 孫青華,于紅,劉恒順,等.侵襲性胸腺瘤的CT診斷及評價.中華放射學雜志,1998,32(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