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致使概念結構的特點和介紹原型范疇理論,淺談的致使概念結構的原型范疇的依據、涵義,以及非原型范疇的成因以及由原型范疇向非原型范疇的擴展機制,進而探討人類認知規(guī)律,更好地揭示語言的本質。
[關鍵詞]原型范疇 致使概念 非原型范疇
作者簡介:于梅欣(1981-),女,漢族,山東煙臺人,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2007級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
一、引言
“致使”是客觀物質世界以及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語言中的反映,它具有普遍性、可生成性。致使詞語是由所對應的表始動詞在語句的深層結構中提升而形成的,即實現所謂的致使轉換而表始動詞又是從所對應的狀態(tài)形容詞所轉換而來的(Lakoff)。致使語義結構包括:致使結構= 致使者+ 致使方式+ 致使對象+ 致使傾向(程琪龍 2001)。
人們對致使概念的認知形成與人們的感知系統(tǒng)對外界的感知分不開,并以此為基礎為致使概念提供了兩個解釋:一,人們對運動的感知。主要分為兩類:a)一物體攜帶另一物體一同運動;b)一物體撞擊另一物體而造成它的運動。從這兩種感覺到的動態(tài)運動中,可以分離出一個致使概念,用公式表示為:Cause (Travel(x),Travel(y))(Miller &Johnson-Laird 96);二,致使概念是大量認知活動的產物,其產生過程首先是來源于人們對自己有意愿性的活動所引發(fā)的一系列活動的感知。本文將從原型范疇理論出發(fā),來探討致使概念的原型范疇、非原型范疇的構成以及由原型范疇向非原型范疇的擴展機制,進一步研究人類認知的發(fā)展規(guī)律。
二、致使概念原型范疇的涵義及其原因
原型范疇理論認為任何范疇都有一個原型,原型就是指這一類概念中最典型的代表成員,它是人們在理解這一類概念和區(qū)別于其他類似概念時的一個認知參照點。致使概念指的是致使者通過致使力的傳遞作用于致使對象使之發(fā)生變化的概念。原型致使概念指致使者通過與致使對象直接的物理接觸傳遞真實的物理力并使致使對象發(fā)生明顯的可察覺的變化的概念。
首先,致使移動構式的基本意義是致使者論元直接致使主題論元沿著方向性短語制定的路徑:即“X致使Y移向Z” (Adele E Goldberg2004)。構式以原型構式為基礎,通過隱喻和轉喻機制,形成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網絡。構式是“形式與意義的結合體”或“形式與功能的結合體”。(Goldberg,1995;Jackendoff,1997;Kay & Fillmore,1999)。其次,在概念框架理論中,致使概念語義結構是由三個述謂結構即空間關系、過程關系和致使關系按不同的方式重合而成的,致使結構可以分解為致使者、致使對象、致使方式及其變化傾向(程琪龍 2001b)。表達為[致使者+動作者] + [致使方式+動作] +致使傾向[ [致使對象+動作對象+主體] +方位];探討了致使結構的認知域:方位、領屬和性狀。
提起致使概念,我們會想到“X致使Y變成Z”(X caused Y to/into Z)。這一點最符合原型范疇的特點。但是這僅僅是憑的主觀經驗。概念語義結構研究中,需要認真對待兩個因素:即事物本身的存在和變化以及事物存在和變化的原由。方位域所要表明的是事物存在、變化的方位,以及事物的方位及其變化的原由。事物方位的變化有時可以是外部的原因,是另外一個事物或人對它施加影響(下文簡稱施力)。施力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大到導致事物方位的改變。概念語義結構的三大基本類型,表示三種不同的關系。1)表示事物方位的空間關系,2)表示動作者和動作之間(或包括動作對象)的動作關系,3)表示致使者和致使對象之間的致使關系。
致使結構中,致使關系和其他兩個關系之間的綜合連接可以用不同謂元的重合關系來表述。
主體+方位 (空間關系)
致使者+致使方式+致使對象+致使傾向(致使關系)
動作者+動作+動作對象 (過程關系)
(程琪龍2001)
其中致使者和動作者重合,致使方式就是動作,致使傾向和空間關系重合,主體、致使對象、動作對象三者重合。根據以上的重合關系,我們可以將致使小句的概念語義結構改寫為:[致使者+動作者]+[致使方式+動作]+致使傾向[[致使對象+動作對象+主體]+方位]。其中[致使者+動作者]是施事、[致使方式+動作]是謂詞、[致使對象+動作對象+主體]是受事。它可以改寫為:施事+使動謂詞+受事+方位
因此,致使概念的這種結構可以作為一個框架,其他概念內容的表述可以套用該框架,這種套用的概念就是致使概念的原型范疇。所以,不能簡單說致使結構就是“X致使Y變成Z”,Z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致使的方式也有許多可選擇項。
三、非典型范疇致使概念的擴展
在概念化的時候人們參照已有的原型并運用各種主觀化手段來認知新事物,因而這些概念都是以原型為中心的非原型致使概念范疇,這種由原型到非原型的非范疇化過程是人類認知發(fā)展的必然之路。如:a. 李四燒毀了信件。
作為原型致使概念,“李四”是致使者,“信件”是致使對像,“燒”是致使方式,“毀”是致使結果。程琪龍認為空間關系除了可以表達一個主體的方位外,還可以表達它的領屬關系、性狀等。表達主體各種方位關系的結構屬于方位域。依次類推,不同的語義結構關系可以有領屬、性狀等不同語義域。在致使結構中,語義域的不同主要體現在致使傾向的不同,例如:b.我們將筆放進抽屜里(方位) c.我們把書捐給希望工程(領屬)d.他將墻撞倒了(性狀)
信息通過隱語化被視為實體,也可以象實體一樣有方位、領屬和性狀的類別,例如:e.我把你的話都牢牢地保存在記憶里了(信息方位) f.我把這條內部消息送給你作為見面禮(信息領屬)j.爺爺將6看成了9(信息性狀)
因此,這四種基本的結構成分和三類致使結構的類型,使得致使概念結構有充分的理由在原型范疇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
四、結語
致使概念是人的認知中最為基本的一個概念,它的重要性寓于它的普遍性之中,而在普遍存在的致使概念中我們需要探討它的原型特征和非原型特征,從而更好地來認識整個范疇。同時,從致使概念結構的理論取向,能更清楚地認識語言的生理屬性、社會屬性和思維屬性的本質。
參考文獻
[1]Goldberg, A,Construction: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Univesitu of Chicago Press1995
[2] Rosch, E,Natural Cato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 4,325 350, 1973
[3]程琪龍,概念框架和認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4]程琪龍,致使概念語義結構的認知研究[J]現代外語,2001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