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曼華
摘要我國現(xiàn)行公司法雖對股東瑕疵出資做出了限制及責任規(guī)定,但規(guī)定主要是針對有限責任公司,而非股份有限公司。就我國公司法中股東瑕疵出資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進行了探討,以期能找到解決我國股東瑕疵出資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股東;瑕疵出資;民事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6- 0279-02
我國現(xiàn)行出資制度只強調了股東必須及時、足額出資并轉移出資物的所有權,公司成立后不得抽回出資,卻沒有構建合理的預防機制來阻止、減少股東的瑕疵出資行為,對實踐中出現(xiàn)的瑕疵出資行為沒有給予合理的規(guī)制。此外,現(xiàn)行瑕疵出資責任體系只是規(guī)定了有限責任公司的出資違約責任和資本充實責任及虛假出資、抽逃出資刑事、行政方面的責任,而在民事責任方面的立法嚴重缺乏,相關規(guī)定還比較簡陋,不能對出資瑕疵行為提供很好的法律預防和法律救濟。因此,對股東出資瑕疵及民事責任等法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瑕疵出資概述
1.1瑕疵出資的概念
在我國理論界,關于股東瑕疵出資的定義多種多樣。蔣大興[1]認為,在法律對股東出資設定明確規(guī)則的情況下,若股東出資未吻合這些規(guī)則,股東用以出資的財產或財產權利本身存在瑕疵,或其他出資行為有瑕疵,即構成出資瑕疵。趙旭東[2]認為,“瑕疵出資是指股東交付的現(xiàn)物存在品質上的或權利上的瑕疵,包括自然瑕疵和法律瑕疵”。李國光等[3]指出,瑕疵出資分為虛假出資和抽逃出資兩大類,虛假出資可以進一步區(qū)分為根本未出資、未足額出資、未適當出資。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股東瑕疵出資是指股東不按照法律或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出資要求,股東出資方式以及對出資的處分等存在不完全符合法律或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行為。股東瑕疵出資是對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出資行為方式的特定概括,股東尤其是發(fā)起人股東具有嚴格的出資義務,必須完全履行出資義務,不得以任何形式違反此項義務。
1.2股東瑕疵出資的表現(xiàn)形式
我國現(xiàn)行《公司法》中股東瑕疵出資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xiàn)為不適當出資、虛假出資、抽逃出資和轉移公司資產四大類。
我國公司法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并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對作為出資的非貨幣財產應當評估作價,核實財產,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價。法律、行政法規(guī)對評估作價有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違反出資義務的行為有以下幾類:現(xiàn)金出資時,延遲交付、抽逃資金;實物出資的,拒絕交付轉讓產權、標的物瑕疵或滅失;工業(yè)產權出資的,未經專門機構評估、產權權屬有瑕疵等;非專利技術出資的,非專利技術不是意向設立的公司所需要、技術的泄漏和實際價值不符合股東所認購的資本份額等;以土地使用權出資的未辦理相關手續(xù)、土地使用權禁止轉讓等。
以上違反出資義務的行為歸納起來,無外乎出資義務的不履行和出資義務的瑕疵履行。前者指股東自認購股份份額之后沒有實際履行出資義務,拒絕履行出資義務,或者形式上履行了出資義務而實際上并未出資,抑或因為法律上或客觀原因而致使股東不能履行而使公司沒有取得任何財產利益。后者指股東認購股份之后履行了出資義務,只是履行行為有瑕疵,不完全或不適當。出資義務的瑕疵履行可分為延遲履行、出資不實、瑕疵給付和抽逃出資。瑕疵出資行為的共同效果都是使公司資本未達到章程所確定數(shù)額,使公司資本不實。這種情況不僅不利于公司進行經營活動,而且還可能損害與公司進行交易的相對人利益,危害社會交易安全。
2我國股東瑕疵出資的制度分析和完善途徑
2.1我國股東瑕疵出資的制度分析
股東瑕疵出資固然有其自身的缺陷,但是最為深層的原因在于現(xiàn)行制度和法律體制規(guī)定上存在諸多缺陷,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瑕疵出資責任體系殘缺不全。表現(xiàn)在:①在瑕疵出資股東對公司的責任方面,雖有實物出資不實時,瑕疵出資股東對公司承擔差額補充責任。但對于現(xiàn)金出資不到位以及現(xiàn)物出資根本未履行的情形,沒有明文規(guī)定。②在瑕疵出資股東對其他股東的責任方面,僅僅規(guī)定了在未履行出資義務1種違約形態(tài)時,瑕疵出資股東對其他股東承擔責任,而實際上虛假出資、抽逃出資、出資不實等行為也構成對其出資義務的違反,也應對其他股東承擔責任。③在瑕疵出資股東對公司債權人的責任方面,我國公司法沒有明確規(guī)定。④在發(fā)起人“資本充實責任”方面,也只適用于現(xiàn)物出資不實的情形,對于瑕疵出資的其他情形則無規(guī)定。因此,應當規(guī)定全面的股東瑕疵出資責任體系制度;改變現(xiàn)行《公司法》對追繳出資權行使主體不明的做法,明確規(guī)定追繳出資權的行使主體在公司存續(xù)的情形下應為公司,在公司怠于行使的情況下,股東可享有股東代表訴訟權。
(2)在責任構造上行政、刑事責任的比重超過民事責任,未能真正體現(xiàn)民事賠償責任優(yōu)先的原則。如對抽逃出資、虛假出資等嚴重違反出資義務的行為,公司法僅規(guī)定責令改正、罰款,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但這些責任都只是出資人對國家所負的責任,而不是對公司、公司債權人和其他股東的責任,公司、公司債權人及其他誠實股東所受的損失并未因這些責任的承擔而得到彌補。因此,筆者同意一些學者的建議,公司法應規(guī)定當股東出資存在嚴重瑕疵時,在追究其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時,應先要求其承擔對公司、公司債權人和其他股東的民事責任。
(3)股份有限公司發(fā)起人的民事責任在一些方面反而輕于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股東,具有明顯的不合理性。由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程序遠比有限責任公司復雜,其涉及和影響面也比有限責任公司大,所以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通過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其發(fā)起人應當承擔比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股東更重的設立責任。但我國公司法中有關股東出資責任的規(guī)定安排在有限責任公司設立這一章中,無法適用于股份有限公司的發(fā)起人。其結果是本應該承擔較重責任的股份有限公司發(fā)起人的出資責任卻遠遠輕于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者。
2.2完善股東瑕疵出資制度的有效途徑
依照我國的司法實踐和國情,要完善我國的股東瑕疵出資制度,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對繳資期間股份的流轉做出明確規(guī)定。如股東在繳資期間死亡、破產的,均會涉及股份的流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可允許其他股東有優(yōu)先購買該股份的權利和足額繳納出資的義務。
(2)對遲延繳資責任的認定。遲延繳資是指在具有出資能力的情況下,股東在繳資期滿后、于寬限期內履行繳資義務。在責任設置上,首先,應規(guī)定繳資遲延的遲延利息依同期銀行利率計算;其次,應規(guī)定股東的違約賠償責任,為避免損失認定上的困難,應由股東賠償公司由于繳資遲延而導致的損失。
(3)關于除名的懲罰規(guī)定。懲罰措施的有限適用,一方面有利于加大對股東繳資義務的約束力;另一方面在股東
死亡、合并,繼承人放棄繼承權以及股東破產的情況下,有利于保障破產債權人以及國家、集體繼承人的利益。
3股東瑕疵出資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股東瑕疵出資除行政、刑事方面的責任外,還應當承擔適當?shù)拿袷仑熑危覈痉▽τ诠蓶|瑕疵出資的民事方面的責任規(guī)定不夠全面、具體,建議民事責任應當從以下方面不斷健全:
3.1瑕疵出資股東對其他股東的責任
根據(jù)我國《公司法》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應當足額繳納公司章程中規(guī)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股東不按前款規(guī)定繳納公司章程中規(guī)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或不適當繳納出資,即按公司章程規(guī)定對其他已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繼續(xù)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3.2瑕疵出資股東對公司的責任
根據(jù)我國《公司法》第二十八條可知,在以現(xiàn)物出資且評估不實時,瑕疵出資的股東對公司應承擔“差額補繳責任”和“瑕疵擔保責任”;已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對公司承擔“資本充實責任”[4]。其中“差額補繳責任”的主體為公司成立后發(fā)現(xiàn)的特定的瑕疵出資人,即使出資人將其股份轉讓,亦應與新加入公司的股東就未繳納的出資額承擔共同連帶責任。補繳差額是補足注冊資本額與實繳資本額之間的差額,而不是指實繳資本額與最低注冊資本額之間的差額。據(jù)此,如果出資人用作出資的標的物不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質量標準或約定的質量標準,喪失其應有價值或效用,只要公司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就標的物瑕疵提出請求,出資人就應根據(jù)情況承擔降低價格、更換、修理、退貨、給付違約金、賠償損失等責任。
3.3瑕疵出資股東對公司債權人的責任
一般情況下,在公司存續(xù)且有清償能力時,出資瑕疵的股東與公司債權人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公司債權人只與公司發(fā)生債權債務關系,瑕疵出資股東對公司債權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但在債權人請求清償債務,公司不能清償時,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法律應強行規(guī)定,債權人可以要求股東在出資不實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在瑕疵出資股東和債權人之間建立起直接的法律聯(lián)系。因股東瑕疵出資導致公司人格遭到否認時,債權人可以直接請求公司股東承擔無限責任。
4參考文獻
[1] 蔣大興.公司法的展開與評判[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1.
[2] 趙旭東.新舊公司法比較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3] 李國光,王闖.審理公司訴訟案件的若干問題(上)[N].人民法院報·法治時代周刊,2005-11-21.
[4] 沈貴明.公司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