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新強
目前有不少的數學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教師教得艱苦,學生學得很累,并且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是很理想,師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厭教厭學情緒。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數學教學。
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性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是增強學生求知欲,促進其認知的有力措施。多媒體教學技術走進課堂,以鮮艷的色彩、優(yōu)美的圖案、直觀的形象地再現了客觀事物,充分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長期的注意力,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例如在教學“空間幾何體”這一節(jié)時,利用多媒體課件中的動畫向學生展示棱柱、圓柱、棱錐、圓臺等空間幾何體的特點,從感官上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和情感,誘發(fā)學生在感情和行為上的參與意識,使其主觀上產生對新知識追求的動力。因此,如何使枯燥的數學公式、單調的數學符號、靜止不動的圖形變得形象、生動而有趣味,才是信息技術發(fā)揮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
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主動建構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強調:“在數學學習中人人都有成功的體驗,人人都有大發(fā)展。”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fā)展。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f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逐漸達到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隨之不斷發(fā)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在講授冪函數的圖像時,通過小組討論,電腦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計算、思考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全過程,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
改進教學策略,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
在教學中,就是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盡可能根據班上不同學生的能力,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數學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崩缭O計一些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自我學習的課件,讓不同學生各取所需,比如增加一些像游戲軟件中的過關成分,讓不同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如充分利用網絡的教學模式,如研究性學習。通過資源共享,學生可以從網絡上獲取大量的資料,學到更多的知識。讓數學實驗進入課堂變得容易,如通過模擬“擲硬幣”的實驗,在概率教學中讓學生體會“正面朝上的概率是1/2”等,從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了明顯提高。
引入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的介入,為數學教學的改革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于是“如何在新世紀的教學過程中充分、有效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展現新時代的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就成為諸多有識之士探討的主要話題。NCTM(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全美數學教師委員會)認為,計算器與課程學習整合起來,優(yōu)勢應該體現在:有利于問題的解決過程,而不是集中于伴隨的計算;有利于探索、發(fā)展和增強概念;開展數學概念發(fā)現模型的實驗;使各種水平的學生都可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習科學家如何搜集、分析資料。所以,通過讓信息技術的介入,激勵學生對數學過程的欣賞,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引入信息技術時要注意遵循的原則
輔助性信息技術在教育理念的轉變過程中,是一個得力的助手。信息技術的介入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它的作用應該是輔助手段。
適用范圍創(chuàng)設情景,再現知識的發(fā)現過程;激發(fā)興趣、輔助學習的現代工具;實現探索、創(chuàng)新的平臺。同時仍然強調:技術只能“幫助”學生思維,但絕不能替代思維。
工具性努力發(fā)揮其動態(tài)演示、計算功能強大、統(tǒng)計分析、適宜解決探索問題等長處。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利用技術幫助學生實現頭腦中的奇思妙想,加強數學思維的訓練與發(fā)展。
總之,學生通過主動積極的觀察、分析和探索活動,進行探索和發(fā)現,體現了認識數學的過程、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教師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掌握數學技能,結合教學中良好的師生和諧關系,使有效性的數學教學變得很容易。信息技術的運用,利于體現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體現了數學的嚴謹性與科學性,提高數學學習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河北省玉田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