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濤
摘 要:根據(jù)當前我國大學生存在的現(xiàn)狀,通過調查和了解,根據(jù)國家關于加強和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意見和實施素質教育工程等,目前對大學生道德教育應該從德性著眼,從德行著手才進行具有實效性的教育。本文從大學生德行不穩(wěn)與德性可塑的角度,闡述德性與德行之間的關系,分析大學生課堂教學合理性在于知識真、規(guī)范善、情感美的同一,通過營造一個具有時代跳躍的歷史連貫性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設計有序的校園活動,才能對大學生的德性養(yǎng)成與德行塑造產生期望的教育效果。并結合大學生的特點提出加強對大學生德性和德行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德性 德行 認知 自我意識
一、德性與德行的概念和關系
“德性”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有較廣的含義。其中“德”字在商代卜辭中就已出現(xiàn),作“值”解釋,與“直”相通,以后發(fā)展具有“外得于人,內得于已”的涵義?!暗隆本褪窃谔幚砣伺c人的關系時,一方面能夠“以善念存諸心中,使身心互其益”,這就是“內得于己”;另一方面,又能夠“以善德施之他人,使眾人各得其益”,這就是“外得于人”。 “性”可以通稱萬事萬物的品質和特點。在儒家學說中,人性問題成了關注的焦點,孟子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人心”、“是非之心”作為人性的主要內容。這種對“德”與“性”的理解,使我國一向以“禮儀之邦”著稱。中國的傳統(tǒng)倫理文化,所謂倫理就是德性論。古代卓越的教育家孔子,向來重視道德教育,他在《論語》中講到仁、義、禮、勇、恭、寬、信、剛、毅等均是人的德性。
在西方,“德性”一詞的涵義也經(jīng)歷了許多變化,由德性所鑄成的道德自覺和心靈秩序,將是遏制惡欲、惡念、惡勢力的蔓延和滋長的精神武器。德性無形,于心靈深處凝結,化理想、美德為日用常行。柏拉圖則把德性作為與人的天賦相適應的品位,德性是評判平衡的標準。他把德性分為四個:智慧、勇敢、節(jié)制和正義;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智的德性通過教導而生成、培養(yǎng)起來,需要經(jīng)驗和時間,品質的德性則來自習慣的鍛煉運用。
德行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行或道德行為的素質,和德性是分不開的,通常情況下,德行就是個體所表現(xiàn)出的行為是否符合規(guī)范,是否具有生活共同體內文化所認同的行為特征。當個體的德性與德行一致時,或者個體的德行是發(fā)自于其德性所為,或者個體的德行得到其內心的情感認同,其心理狀態(tài)就會趨于平和與和諧。當個體的德性與德行不一致且相互分裂時,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就處于焦慮與失衡,這種焦慮與失衡,就迫使個體或者痛苦地調整自己的德性,以尋求一種新的平衡;或者失落地調整自己的德行,使之回歸到德性的軌跡上。所以要做到德性與德行的有機結合和內在的統(tǒng)一。
二、目前大學生在德性和德行方面存在的現(xiàn)狀和要求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種社會關系也在不斷地沖擊到現(xiàn)代學校德育。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社會群體,代表著高素質的人群,掌握較多的文化知識,但是一項調查資料表明,日本1997年青少年的殺人事件比上年增長了23%,盜竊案也增加了25%。來自美國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同樣觸目心驚,在過去的10年中,美國青少年殺人案件從每年1000起狂升至近年的4000起。在我國,高校德育也同樣面臨新的挑戰(zhàn):輟學、逃學、休學、退學、出走、滋事、自殺、越軌違法行為、心理神經(jīng)癥、精神分裂癥、變態(tài)人格等,不時地向家長、學校和社會襲來,成為當今我國教育中的現(xiàn)實問題,許多學生都承認自己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迷惘、困惑、孤獨、寂寞、苦悶、凄楚、悲哀、惆悵、失落、壓抑、騷動不安、自信動搖、茫然焦慮等等。在大學校園里違法事件時有發(fā)生,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引起了人們的反思,德性與德行教育面臨著挑戰(zhàn)。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現(xiàn)在大學生出現(xiàn)這樣的道德缺失,過去人們往往喜歡歸因于離異的家庭、生理以及心理折磨或者其他騷擾等。誠然這些因素都可能成為犯罪的誘因,但是并不是所有有過不愉快經(jīng)歷的人都會去殺人,去干壞事。人們開始深切地認識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德性教育的不夠,直接導致了德行的扭曲和背離,對社會不能正確的看待和評價,自己缺乏正確的人格修養(yǎng)。
21世紀是一個競爭更加激烈的時代。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是知識豐富、能力超群,它還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品德、豐富的情感、健康的個性,應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正是基于對他們道德教育的缺失,眾多國際教育專家認為在21世紀應該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
三、做到德性和德行的內在統(tǒng)一,塑造理想人格形象
德性不僅表現(xiàn)為主體的內在品格,它還通過對主體行為的直接或間接的制約而有其外在展現(xiàn)的一面。因此,對德性的進一步考察又往往關聯(lián)著德行的問題。
一般而言,德行即主體的行為總是展開于具體的環(huán)境之中,其所涉及的情況常常千差萬別。如何使不同境遇、場合中的主體行為保持內在的統(tǒng)一性、一貫性?這便涉及到主體自身的品格。相對于行為的個別性和多變性,人格總是具有內在的穩(wěn)定性和恒常性(綿延的統(tǒng)一性),從而能夠對行為施以一種統(tǒng)攝的作用。同時,理想人格總是以人的本質力量、理性與非理性的全面發(fā)展為內涵,因此,由人格所決定與統(tǒng)攝的主體行為總是理智與意志等相互配合的產物。換言之,真正自由的主體行為即德行,總是以自覺原則和自愿原則的統(tǒng)一為其基本特征。
自覺原則和自愿原則作為道德行為的基本要素早在哲學的源頭之初就已得到討論。荀子講“心不可劫而使易意”,“其擇也無禁”,已經(jīng)意識到意志具有自主選擇的能力,同時這種選擇又必須接受理性的范導,不能“離道而內自擇”。這樣,自覺而自愿地以“道”為準則,在行動中堅持不懈,便可“積善成德”。所以真正自由的道德行為應當是自覺原則和自愿原則的統(tǒng)一。
總之,作為內在德性的外在展現(xiàn),道德行為應該是自覺原則和自愿原則的統(tǒng)一,是理智和意志的統(tǒng)一。惟有如此,道德行為才能以自身為目的,具有內在的價值,從而成為真正自律的自由德行。從倫理學說,自由是人們出于理智上自覺和意志上自愿在社會行為當中遵循當然之則(道德規(guī)范),也就是這些準則或規(guī)范所體現(xiàn)的進步人類的‘善的理想,在人們的德行和社會倫理關系中得到了實現(xiàn)?!?/p>
四、培養(yǎng)大學生德性與德行的途徑和方法
我國目前德性教育的問題和缺憾不僅表現(xiàn)在教育效果不佳,學生抗拒接受上,而且表現(xiàn)在不斷造就出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脫節(jié)甚至相反的“雙重人格”或“兩面人”來。因此,改革我國德性和德行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把“德性灌輸”、“德性養(yǎng)成”和“德行規(guī)范”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工作,不斷地總結經(jīng)驗。
首先,加強對大學生的德性認知教育。認識教育是德性養(yǎng)成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學的、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德育課程體系,開展德性知識學習活動;另一方面,德性認知教育應建立在心育基礎之上,也就是說,德性認知教育必須與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道德發(fā)展水平相適應,注重開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心理潛能,從而實現(xiàn)德育內化。實際上,學校的各門學科和各項活動的教育均包含有德性認知教育的成分,只要教育者設計教育時注重強化德性養(yǎng)成要素,就可以增強教育活動中的德性認知力。這對大學生的德性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增強學生德性完善的自我意識。德性養(yǎng)成是強化與內化的統(tǒng)一。強化包括認知強化、文明行為訓練和良好品德的強化,要對學生進行行為方式的示范,組織示范性或模仿性道德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教育中,領悟和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內化是指德性教育由他控到自控,從外化轉向內化的過程。德性養(yǎng)成是知、情、意在高水平、高層次上的協(xié)調,因此要引導學生培養(yǎng)強烈的德性自我建構意識。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自尊、自重、自愛、自強不息的精神,增強參與意識和發(fā)揮主人翁精神,以促進學生對人生價值的肯定,對高尚品格的渴望;另一方面,教育學生主動尋找自身德性的弱點,積極探索有效方法去克服這些缺點。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充分發(fā)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作用。
第三,加強德行規(guī)范,豐富課內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豐富的校園生活,會比一些反復灌輸?shù)赖掠^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程更能使學生養(yǎng)成健全的德性。人是在社會交往中彼此認識和評價并不斷獲得社會知識和掌握行為規(guī)范的,因此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一些精心設計的、具有社會和個人價值雙重意義的集體課外活動,使他們通過組織和參與這些活動,牽引與反思自己的道德行為;三是組織和鼓勵他們走進社區(qū)、貼近社會,在參與社會活動的實踐中、在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理性辨析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德性,規(guī)范自己的德行。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娛樂中逐漸形成道德觀念、鍛煉德性能力。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具有生動、形象、直觀靈活的特點,能夠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是德性認知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學生德性認知水平和道德活動能力的有效途徑。
第四,重視公共道德在德性養(yǎng)成中的作用,塑造良好文明的社會形象。要制定學生道德行為規(guī)范和文明語言、文明行為公約等,號召學生“與文明握手,與陋習告別”;根據(jù)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全面落實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工作,讓學生自測自評,開展“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問卷調查;檢查監(jiān)督不文明行為,可因勢利導,結合不同階段的學習特點,開展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和公益勞動等。
第五,加強教師的德性水平,創(chuàng)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及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xiàn)象的態(tài)度,都這樣那樣地影響全體學生。對教師來說,觀念更新,知識豐富固然重要,但是,它無法取代榜樣的力量?!皩W博為師,德高為范”,教師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它對學生成長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六,德性與德行的教育是一項長期而且艱苦的工作,必須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統(tǒng)一起來。如果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標準不統(tǒng)一,則會使受教育者產生許多不必要的道德心理沖突,增加混亂性,從而影響德性的養(yǎng)成。因此,必須盡可能地優(yōu)化德育環(huán)境,實現(xiàn)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的有效協(xié)調,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才兼?zhèn)洹⑷烁窠∪娜瞬?。?/p>
參考文獻:
[1] 晉榮東. 馮契德性理論述評. 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2,(04)
[2] 張康之. 從制度設計的角度認識人的德性. 玉溪師范學院學報 , 2004,(01)
[3] 羅云瀚. 亞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2,(S1)
[4] 謝金林, 陳冬梅. 傳統(tǒng)·生活·德性——孔子德性理論之闡釋. 上饒師范學院學報 , 2004,(01)
[5] 黃玉順. 儒學的德性價值論.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0,(04)
作者簡介:朱濤(1979.08),男,漢族,江蘇徐州人,中國礦業(yè)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2006級思想政治教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