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詩人王維,也是名畫家和音樂家,他的詩只講大處落墨,不求詩藻華麗,淡淡數(shù)筆,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寥寥話語,卻語頗雋永,耐人尋味。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每一首詩的意境,都會展現(xiàn)出一幅優(yōu)美而絢麗的畫卷。這種藝術(shù)特色,不僅表現(xiàn)在山水景色的形象刻畫上,也是表現(xiàn)在聲、光、色、態(tài)的語言結(jié)合上。他把詩畫藝術(shù)融為一體,留下了千古名詩,也留下了千古名畫,給人以情的感染,給人以美的享受?!拔赌υ懼姡娭杏挟?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边@是對王維的詩畫作品名副其實的評價。
關鍵詞王維詩中有畫動態(tài)美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王維,字摩詰,是唐代著名的詩人,是一位詩歌、音樂、繪畫、書法兼長的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拔赌υ懼?,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边@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對王維畫的贊譽。其言精辟,切中肯綮。自宋以來,用類似詞語來贊美其他詩人或畫家的,多到難以數(shù)計,這說明詩和畫作為姊妹藝術(shù),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境界往往相通,相互間的影響甚為密切。但是,當我們一提起“詩中有畫”或是“畫中有詩”的境界時,很自然的就想起王維的名字,覺得只有他才適合作為這種藝術(shù)境界的代表者。這說明蘇東坡的評語入人之深,意味著這種藝術(shù)境界在王維筆下體現(xiàn)出來的深度與廣度,應該比一般的詩畫作者更為突出,更值得我們?nèi)ヌ骄俊?/p>
王維的《山居秋賦》一詩,最能體現(xiàn)“詩中有畫”這一特點的詩句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兩句詩,以明麗的色彩,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寂靜的景色。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薄霸隆笔侨肼?,“照”是去聲。聲調(diào)由低斂而趨向高放,與月亮逐漸鋪向西松林的境況相容。下句前四個字全為齒音,末尾“流”字是舌音,發(fā)音由細碎而圓轉(zhuǎn),讓人仿佛聽到了月光照射下的清澈的泉水流經(jīng)石上的潺潺之聲,像優(yōu)美的奏鳴曲一樣響起,在空曠遼遠的山間傳得很遠很遠!詩人眼中的明月不似蘇東坡筆下的“白霧橫江,水光接天”那般豪邁奔放,卻是疏疏朗朗的從松葉之間傾斜而下,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數(shù)一數(shù)!“照”寫出月光傾斜的一幅恬靜、淡遠的秋色晚景圖,還呈現(xiàn)出山水畫難以表現(xiàn)的動態(tài)美、聲音美,這是由于他在音樂方面的造詣,由此,詩人更能精辟的感受到自然山水音響的協(xié)奏。
“詩中有畫”的說法,應該是以詩為主體,吸收畫的某些因素,融入詩境,從而體現(xiàn)出一般詩作難以達到的美感。這些不僅表現(xiàn)在山水景色的形象刻畫上,也表現(xiàn)在聲、光、色、態(tài)的語言結(jié)合上。
《鹿柴》是王偉后期的山水詩代表作。詩里描繪的是鹿柴空山深林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王維似乎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里,它所表現(xiàn)的境界卻有區(qū)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側(cè)重于表現(xiàn)雨后秋山的空明清凈;“人閑桂花香,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側(cè)重于表現(xiàn)夜間山的寂靜清冷。由于杳無人跡,這并不真空的山在世人的感覺中竟顯得空曠虛無,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見人”把空山的意蘊具體化了。
如果只讀第一句,也許會覺得它比較平常,但在“空山不見人”之后緊接“但聞人語響”,卻境界頓出。“但聞”二字頗可玩味。通常情況下,寂靜的空山盡管“不見人”,卻非一片靜默死寂。啾啾鳥語,唧唧蟲鳴,瑟瑟秋風,潺潺水響,相互交織,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然而,現(xiàn)在這一切都杳無聲息,只是偶爾傳來一陣人語聲,卻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這“人語響”,似乎是破“寂”的,實際上是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人語響過,空山復歸于萬籟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剛才那一陣人語響,這使得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寂靜與幽暗,雖分別訴之于聽覺和視覺,但它們在人們總的印象中,卻常屬于一類,因此,幽與靜往往連類而及。按照常情,寫深林的幽暗,應該著力描繪它不見陽光,而這兩句卻特意寫返景射入深林,照映青苔上。猛然一看,會覺得這一抹斜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一線光亮,給林間青苔帶來一絲暖意,或者說給整個深林帶來一點生機。但細加品味,就會感到,無論就作者的主觀意圖或者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恰與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時反倒使人不覺得甚幽暗,而當一抹斜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照映在樹下的青苔上時,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gòu)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幽暗更加突出。特別是“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斜暉轉(zhuǎn)瞬逝去之后,接踵而來的便是漫長的幽暗。如果說,一二句是以有聲反襯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襯幽暗。整首詩就像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摻進了一點暖色,結(jié)果,反而使冷色給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xiàn)出詩、畫、樂的結(jié)合,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觀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而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
王維在繪畫、音樂、書法方面的具有的深厚(下轉(zhuǎn)第65頁)(上接第45頁)藝術(shù)素養(yǎng),使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比一般詩人更能精確的、細致的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響,以及大自然的千變?nèi)f化,并將之訴諸筆端,也更會用辭設色,注意詩歌音調(diào)的和諧。詩中有畫的意境,詩中有音樂的流暢,詩中有書法的變化,這樣就無形中形成了他獨有的“詩中有畫”和“百囀流鶯,宮商迭奏“的詩歌藝術(shù)風格。我們在欣賞他的山水詩時,應緊緊把握住這個特色。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學習古詩文的一般步驟是先認讀原文,解釋字詞;其次是疏通文意,略加分析;最后是會背原文,到此結(jié)束。這就好像是吃包子,剛吃到里面的餡就把包子扔了,豈不可惜?
教學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掌握文化知識,提高綜合素質(zhì)。而學會欣賞優(yōu)美的詩文,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同時,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能進一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