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讀》雜志記者近日調查表明,只有0.9%的父母沒為孩子作準備,3歲~6歲和6歲以上孩子參加興趣班的比例高達73.1%和81.3%。近1/4的3歲以下兒童參加了興趣班,東方少兒芭蕾培訓中心的最小學員只有2歲1個月,有個母親甚至為她4個月大的孩子咨詢專家可以參加什么興趣班或早教班。家長重視早期教育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不充分認識教育,不按教育規(guī)律做事是很難實現(xiàn)愿望的。
1. 正確認識興趣培養(yǎng)
今年,湖北有一對父母花1.5萬元為5歲女兒王君怡(化名)報了12個興趣班,從此小君怡沒了寒暑假,學期間的雙休日也沒了,受不了“厚愛”的小君怡在“十一”前崩潰了——經常用手、頭撞墻(《現(xiàn)代快報》10月6日第A12版)。家長可以重視早期教育,但一定要充分考慮孩子的生理和智力發(fā)展水平,不要把興趣學習視為“起跑線上的超越”,并由此向孩子提出高要求,以免孩子因負擔太重而畏懼學習,產生厭學情緒。興趣學習不是精英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開發(fā)他們的智力,至于學什么和學得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父母們要把眼光放遠,著重孩子起跑后的持續(xù)性和超越能力,如果“加餐”剝奪了孩子的快樂,就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一些孩子剛上學前班就患了厭學癥就是這個原因。
2. 興趣培養(yǎng)不宜過多過早
孩子的學習是與其生理發(fā)育相關并以其為支撐的,一定年齡段的孩子所能接受的東西也是有限的,讓孩子過多地超前發(fā)展,很可能徒勞無功,白費心血和財力。人的成長中有許多敏感期,在某個敏感期中進行相關的學習最容易收效,所以培養(yǎng)興趣不在數量多少,而在適時與否。拿音樂教育來講,任何樂器3歲之前的孩子學起來都會不適應。如果孩子對音樂感興趣,也有“特長”表現(xiàn),父母要想讓孩子在音樂方面有所發(fā)展,可以先通過聽音樂培養(yǎng)孩子的樂感,等孩子音樂機能發(fā)育成熟再正式學習。繪畫雖然沒有年齡關系,但也不能太早學習,原因是繪畫需要自由發(fā)揮,太早的學習不但孩子因為缺少生活沒法創(chuàng)造,還容易形成機械式的繪畫技巧,妨害其將來發(fā)展。興趣班的數量家長也要把關,家長應該尊重孩子意愿,但絕不要由著孩子“發(fā)展”。孩子來到世間時間短,對什么都有新奇感,也都想嘗試,不過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參加的興趣班過多不但接受不了,學無成效,還可能產生自卑心理,并由此降低以后的學習欲望和信心,除此之外還可能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3. 選擇適合孩子的興趣項目
“需要”是動力,有興趣才會努力,才能學得好,所以家長一定要先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及有關條件,再給孩子報興趣班。如果家長忽略這個問題,僅僅根據主觀猜測或個人喜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孩子既學不好也體會不到樂趣,久而久之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家長可以通過以下三方面考查孩子的興趣和相關條件:一是觀察,比如孩子聽到音樂就擺動肢體,且有節(jié)奏感,說明他有音樂愛好和音樂細胞,適合學歌舞。如果孩子喜歡背詩文歌謠,聽故事后敘述得有條有理,善于猜謎語,表明孩子的語言智能強,可以給他報“口才班”,如果寶寶喜歡競技類游戲,平衡和動作協(xié)調能力強,可以參加“體育興趣班”;二是找醫(yī)生或專業(yè)人員對孩子檢測;三是征詢孩子意見(孩子的意愿是興趣和要求的反映)。
4. 科學規(guī)劃,合理搭配
孩子興趣能否培養(yǎng)好,智力能否得到開發(fā),跟興趣學習有關。如何給孩子報興趣班,以下三點需要注意。一是綜合考慮。某兒童在幼兒園期間參加了英語班、藝術班、繪畫班等眾多興趣班,既能歌善舞,又會說會道,但進入學校教育后卻成績平平。強調某方面就可能錯過其他方面,偏向一邊的興趣活動雖然開發(fā)了孩子的語言智能和藝術智能,但其運算和邏輯思維等卻因為長期得不到訓練而抑制,所以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一定要注意大腦的全面開發(fā),免得影響孩子的文化課學習。二要長項短項結合。選擇興趣班首先要根據孩子的情況確定主攻方向,然后再選擇兩三個跟主攻科目有關的興趣項目幫助發(fā)展重點興趣。這樣有重點有聯(lián)系不平均用力地安排興趣學習,孩子容易獲得成就,增加自信。合理搭配還包括純技術傳承的和有創(chuàng)意的組合,比如樂器演奏需要大量的重復性練習,可用陶吧和繪畫等具有自由性強的項目來消減學習器樂的枯燥。三要留出“業(yè)余”時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家長不要把孩子的多才多藝完全寄托在興趣學習上,把孩子的時間完全占滿只會使他們感到害怕和絕望,既不利于他們的學習,也有害他們的身心健康,本文開頭提到的王君怡就是一個例子。
現(xiàn)在的興趣班正朝著“教材班”“天才班”或“補課”走,在我省,很多幼兒園的教材費少則300元,多則1 000元,合肥蒙城路一家雙語幼兒園竟然喊出讓6歲孩子在玩樂中掌握6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口號。這分明是蒙人害人,但家長們卻一面抱怨孩子負擔重壓力大,另一面又忙不迭地把孩子往各種興趣班和特長班里送,理由是“別人都在學,我們也得學,不然到了小學就落后了”“孩子不可以輸在起跑線上”。不根據事物規(guī)律做事、喜歡隨大流是許多家長的通病,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會害了孩子。我們知道孩子的近視眼和體質差跟負擔重有關,除了與老師的大作業(yè)量等錯誤做法有關,也與家長望子成龍有關。如果家長能夠正確看待成才,就不會讓孩子參加各種補課活動或給孩子請家教,孩子也不會有厭學、神經衰弱、體質下降和自殘甚至自殺等問題,所以家長一定要重視并處理好孩子的興趣培養(yǎng)問題,慎重發(fā)展他們的興趣,為其健康成長負起責任。
(鳳陽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