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能注意做到“教學五認真”,卻忽視了教學反思。他們認為教學反思是可有可無的,其實不然,細致全面的教學反思可以使教師針對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不理想的地方設計出更佳的教學方案,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教學反思;教學對象;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的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在應試教育的狀態(tài)下,很長時間教學管理部門都在強調“教學五認真”,即認真?zhèn)湔n、認真上課、認真批改作業(yè)、認真課后輔導、認真考試。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們對于歷史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僅僅當一個好的教書匠已經(jīng)不能滿足現(xiàn)今教育的發(fā)展,我們需要教師成長為科研型人才。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規(guī)律:經(jīng)驗+反思=成長。可見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功的必經(jīng)之路。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同樣的課文,第一次上課都不會感覺滿意,往往上到第三四遍的時候感覺會最好。為什么呢?第一次上完課時,我們會找出很多不滿意的地方,如教案的設計、學生的配合、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等都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理想和現(xiàn)實會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上第二遍的時候會注意調整。這實際上就是反思的過程。很多參加過大型評優(yōu)課比賽的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每次參加過評優(yōu)課比賽,精心備好一節(jié)課,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有經(jīng)驗的教師“經(jīng)驗”從何而來,除了有教學成功的積累,恐怕更多的是教學反思的積累。
那么,教學反思到底該如何進行呢?
一、 對教學對象進行反思
很多老師在備課時都能夠很好地鉆研教材,卻忽視了“備學生”,不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不了解學生的理解能力達到的水平,所以就造成了很多老師會有上課“推不動”的感覺。
例如,在講到西漢建立后劉邦采取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時候,我追問學生一個問題:“為什么劉邦要采取修養(yǎng)生息的政策?”學生一般能夠想到“籠絡人心”,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想不到了。課后經(jīng)過了解,學生在初中階段,由于有應試的壓力,尤其是在一些農(nóng)村中學,歷史課被壓縮,或是非歷史專業(yè)的老師代課,所以學生只知道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卻并不十分了解秦的暴政、秦二世時期趙高控制政權、劉邦參加起義后約法三章等詳細情況。所以當再次講到這個問題時,就要調整部分講課的內容,要將一些史實補充給學生,使學生對“休養(yǎng)生息政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 對教學方法進行反思
比如,講到《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一課時,我精心準備了課件,找到很多富有時代氣息的圖片幫助學生了解當時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墒牵诘谝粋€班級講課時學生死氣沉沉,甚至沒有講完,第二個班級又是如此。于是我找到一些語文、政治教師一起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年輕的教師對這一時期的歷史都不是太清楚,所以這一課的教學需要作大量的課前鋪墊。對第三個班級我就要求學生提前一周向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了解大躍進時期的歷史,又放棄了多媒體教學(因為課件的使用會限制教師的教學活動,不利于靈活控制時間),而是去書店買了很多真實的大躍進時期的圖畫。上課的時候先由學生來講述、討論,再出示圖片。盡管這些圖片和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幾乎完全一樣,但是它更增強了現(xiàn)實感、更加直接,而且可以根據(jù)課堂情況自由控制時間,結果在第三個班級的教學效果就大大好于前兩個班級。
一節(jié)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guī)律;教法上有哪些創(chuàng)新;知識點上有什么發(fā)現(xiàn);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qū)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教學再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三、 對教學內容進行反思
幼師歷史教材存在一些問題,它是將初中歷史的初一、初二的內容編成了一年的教材,所以每一課的容量都很大而不精細,教學內容中補充閱讀材料比較少,這不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僅限于教材就會感到空洞乏味,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找一些原始材料,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如在講到春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內容時,私田廣泛開挖,影響公田的耕種,我們可以補充“公田不治”“田在草間,功成而不收”;講到秦始皇規(guī)定皇帝總攬一切大權,可以補充“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也”“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在講到西漢初期經(jīng)濟凋敝可以補充“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成牛車”;講到昭君出塞時,可以補充“父死,妻其后母”“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五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在講到唐朝發(fā)明筒車時可以補充“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于岸上……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在講到正確評價隋朝大運河時,可以引用唐朝詩人皮日休的一首詩“盡到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補充歷史典籍中的原文,可以避免教師轉述的誤差,同時也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歷史事件。
四、 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反思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一般都是復習提問、講授新課、課堂小結、鞏固提問等。但是每次上課都這樣老一套,學生很快就感覺沒有新意而厭倦了。所以為了在上課初始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可以變換提問模式。比如搶答競賽、互相提問、書面答題學生互批等。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反思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看是否實現(xiàn)了有效的溝通與合作。
教學反思是老師逐漸成長的過程,有了教學反思的積累,教師就會根據(jù)不同內容的課文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適當?shù)膶W生活動,恰當?shù)匮a充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資料,使教學過程優(yōu)化,在45分鐘內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教師專業(y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因此我們要更加深入地開展教學反思,做到教學與研究結合,教學與反思結合,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專業(yè)品位,逐步實現(xiàn)教師專業(yè)的自主發(fā)展。
(徐州幼兒高等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