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第四十七中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摘要】腦血管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近十年來隨著社會人群對腦血管疾病知識的逐步了解,對危險因素的控制級對并發(fā)癥的治療,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在存活的病人中75%以上喪失勞動能力,重度致殘者40%以上,影響病人的生活自理和回歸社會,因此對此人群進行康復治療及護理,成為康復醫(yī)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腦血管??;健康;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074(2009)04-0158-01
腦血管病患者的康復護理有以下幾個方面。
1言語功能康復言語障礙分為失語和發(fā)音困難
對失語的病人,在早期應與病人加強非語言溝通,將病人關心的問題,使病人有講話的欲望,鼓勵指導病人用非語言方式進行溝通,如用寫字、點頭、手勢、目光等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指導病人反復練習發(fā)音,如發(fā)“啊”聲或用嘴吹火柴誘導發(fā)唇音。發(fā)音的病人,應反復聽讀,認讀簡單句子。根據職業(yè)、文化、家庭、環(huán)境、方言、興趣等背景資料選擇訓練內容。如會計可以用珠算口訣,大小數字互換,漢字與阿拉伯數字互換;音樂愛好者聽熟悉的曲目,讀歌詞,唱歌;家庭婦女用烹調的菜名,廚具家用電器;企業(yè)人員用企業(yè)品牌商標、產品等。根據不同情況,制定因人而異的康復作業(yè),可提高患者的訓練積極性,增強訓練效果。了解患者的興趣愛好,可在口語訓練時選擇其熟悉的名稱,話題進行反復的訓練刺激,不必局限在“吃飯、你好、再見”等簡單的模式化訓練語言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2肢體功能康復
2.1急性期病人臥床休息每2小時更換臥位一次,翻身后保持肢體功能位置。如仰臥位,上至伸展,略高或與軀體水平,肩部及髖關節(jié)墊小枕,手伸展或呈敬禮位;健側臥位患側上肢向前伸放于枕頭,患側下肢屈曲墊小枕,健側下肢伸直,背部墊小枕。
2.2病情穩(wěn)定后,即可進行肌力訓練應根據肌肉現有肌力水平,分別采用不同方式,按照超量負荷原則(即所給負荷應略高于現有能力水平),對病人進行訓練。
2.2.1助力運動當肌力為2級時,可進行徒手助力運動和懸吊助力運動。后者為利用繩索、掛鉤、滑輪等裝置懸吊即將訓練的肢體,以減輕肢體的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進行主動運動。
2.2.2主動運動當肌力為3級時,可以進行主動運動。
2.2.3抗阻運動當肌力為3級以上時,應通過施加阻力進行訓練。阻力通常加在訓練的肌肉遠端附著部位,但在肌力較弱時,也可靠近肌肉附著的近端;阻力的方向總是與肌肉收縮使關節(jié)發(fā)生運動的方向相反;每次施加的阻力應平穩(wěn)、持續(xù)一定時間。
2.3協(xié)調訓練主要是為了改善對主動運動的控制能力,恢復動作的協(xié)調性和精確性。也就是反復地、諸葛的練習單個動作,養(yǎng)成一個習慣的生理基礎,形成新的神經通路。具體措施是:先做單個關節(jié),單個方向的簡單運動。然后進行較復雜的協(xié)調動作,如指鼻實驗、閉目并足運動等。先做兩側肢體對稱性運動,逐步練習“打旗語”等不對稱運動;一個運動連續(xù)做3~4次,一個運動完成后,休息時間應不短于完成運動所花費的時間。先從殘疾輕的一側開始,以重的一側結束,若兩側程度相似,側先從右側開始。
3步態(tài)訓練
①站立位靜態(tài)平衡訓練;②站立位動態(tài)平衡訓練,如體重轉移,改變手的位置,前后變化,左右手交替、肩前屈外展;站立位用上肢用力支撐體重等;③在平行杠內步行,如側方行走、后退、從地上拾起物體,走交叉步等;④用手杖或助行器行走,在平地行走、走斜坡、上下樓梯、開門,摔倒后爬起來;⑤獨立行走。
4小結
腦血管病可以引起多種形式的功能障礙,為盡快恢復其功能,必須盡早即在病情穩(wěn)定時期便采取治療、護理、康復訓練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康復。而且康復護理并不是一個短期的行為,應該讓患者在出院后仍繼續(xù)堅持進行,并且經常隨訪復查,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后遺癥和并發(fā)癥。
(收稿日期:200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