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技巧、開發(fā)智力、提高思想覺悟的動力。濃厚的興趣可使學生表現(xiàn)出高度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是個人成才的起點,也是成才的高效催化劑。激發(fā)學生興趣至關(guān)重要,那么,教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
一、以“知”引趣
這里的“知”指的是知識的深度。現(xiàn)行教材的編寫注重了可讀性,所選材料大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的具體科學知識,或者是易于了解和理解的,這有利于自學,但也難免使學生“一看就懂”,其實卻是淺嘗輒止,懂得膚淺,或似懂非懂,并未真懂。有些概念、觀點本來很抽象難懂,但由于教師習慣于讓學生死記硬背,反而使學生誤認為政治好學,背過即可,這些都會降低學生對政治課學習的興趣。因此,對政治理論知識要講深講透。所謂講深,并不是故弄玄虛。講得讓人感到深不可測,高不可攀,不知所云,而是要講深刻,深挖知識的深層內(nèi)涵,使學生出乎“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講透,即透徹分析重點、難點、疑點、熱點。這樣,一方面使學生真懂,另一方面又使學生認識到政治課是富有理性的,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學會它決非舉手之勞,認識到政治課不是各種知識、政策、口號的大雜燴,一看就懂,從而做到以深激趣。
二、以“智”引趣
這里的“智”,一方面指的是教學機智。所謂教學機智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頭腦靈活,見機行事,隨時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保障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思維力、發(fā)現(xiàn)力、反映力、判斷力。教師要了解學生,掌握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得心應手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智”還指使學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發(fā)展。智力是存在于人腦中的人的潛能,這種潛能以人的腦神經(jīng)為基礎(chǔ),是一種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就可以逐步確立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提高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對社會政治問題和各種現(xiàn)象的鑒別能力、判斷能力、綜合歸納能力以及對錯誤思潮的批判能力,提高政治素質(zhì)、道德素質(zhì)、辯證思維素質(zhì)、心理素質(zhì)。教學中只有突出了立場、觀點、方法論教育,學生才能“知之”,消除誤解,體驗到“學了有用,學了管用”,進而才有可能“好之”“樂之”。
三、以“魂”引趣
這里的“魂”指的是政治課的靈魂,或者說是政治課的落腳點和歸宿——對學生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政治課教師在講完某一個內(nèi)容后,可以從中挖掘某種精神或者思想因素,并以此為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思想政治課在本質(zhì)上是德育課,其靈魂就在于它的思想性。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許多教師圍繞考試講課本,不考的不教,重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考查,輕思想覺悟的培養(yǎng)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把政治課上成純知識性的課、應試課,使得學生“學而不信,知而不行”。政治課只有具有它的靈魂,它才會有活力。事實上,只有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和責任感、使命感、事業(yè)感,即使再抽象和枯燥的內(nèi)容,也能引起學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以“實”引趣
這里的“實”指的是實際。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僅是實現(xiàn)思想政治課的目的和任務、發(fā)揮思想政治課德育功能的根本原則和方法,而且也是政治課的生命力之所在。目前由于教材中的某些觀點、事例太陳舊,有些內(nèi)容太空泛、抽象,嚴重脫離或滯后于實際,再加上有些教師在教學中習慣于從理論到理論,注重于劃條條,不善于或不屑于或不敢于聯(lián)系實際,結(jié)果造成政治課缺乏活力,失去應有的吸引力。因此,從提高學習興趣方面講,理論也必須和具體、直觀、生動的實際結(jié)合起來。聯(lián)系的實際要全面,要包括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學生周圍(班級、學校、家庭)的實際,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生活實際,國內(nèi)外重大時事實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實際等。理論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不能把它當作教條到處生搬硬套,更不能用來剪裁實際,只有在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當中,才能改造現(xiàn)實,豐富和發(fā)展理論,達到理論和實際的統(tǒng)一。
五、以“法”引趣
這里的“法”主要指的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教法)。小學的思想品德比較生動簡單,而中學階段思想政治就開始抽象了。要想使學生一開始就對思想性、抽象性較強的政治課感興趣,確實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政治教師要徹底拋棄那種課上劃條條、課下背條條、考試考條條的單一僵化的教學模式,選擇形象化的教法,進行啟發(fā)、誘導和定向,使“道”內(nèi)化為學生的信念和觀點,再外化為學生的“德”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首先感到政治課的有趣,培養(yǎng)起間接興趣,進而在不斷的學習中體驗到政治知識的重要性,才有可能變有趣為樂趣,變間接興趣為直接興趣,最后才有希望把政治學習當作終生的志趣。
六、以“例”引趣
這里的“例”指的是事例。政治理論比較抽象、枯燥,用通俗易懂的事例來說明“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shù)奶岢龈鬃屓私邮?。思想政治課教師若采取適當?shù)募记?,使學生好學樂學,無疑是提高政治課教學實效性的捷徑。要想把抽象的政治理論講得生動活潑,可適當運用事例說明道理。在教學中適當?shù)卮┎逡恍┥鷦佑腥さ氖吕?,學生對學習就充滿興趣,學起來就會全神貫注,反應靈敏。這就要求教師平時多搜集事例,而選例時,要處理好多與少的關(guān)系,舉例并不都是多多益善,對事例也不能蜻蜓點水似的簡單一說就過去,而應該做到恰到好處的分析,效果才會最佳??傊谥v課中運用生動的事例說明深刻的道理這一方法,激活了課堂活躍,使學生對老師講授的內(nèi)容學得又快又好,讓學生積極投入思考,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領(lǐng)悟深奧的道理,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七、以“情”引趣
這里的“情”指的是情感。情感激發(fā)學生興趣首先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營造愉快、和諧的情感氛圍,教師應以真摯深厚的情感為基礎(chǔ),建立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揚民主,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對教學有一種愉悅感,敢于真實地表現(xiàn)自己,敢說、敢想,教師不能端著架子,要和學生打成一片,融洽師生感情。這種情感來源于政治教師高尚的師德和崇高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幫助、團結(jié)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guān)系,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才能積極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知識。其次,通過情感激發(fā)學生興趣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有目的地引用或創(chuàng)設(shè)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激發(fā)、調(diào)動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nèi)容,并使學生在知識、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發(fā)展。
八、以“言”引趣
這里的“言”指的是語言。就是用優(yōu)美感人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閃耀著智慧光輝的語言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思想政治課的說服力、感召力、戰(zhàn)斗力也來自教師的語言力度、語言技巧、語言風采。如果一個教師富有嚴謹、簡潔、精煉、準確、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就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詼諧、幽默、風趣的語言,能夠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層開思考,同時也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濃厚興趣。但要真正使語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語言要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二是語言要生動形象、幽默風趣,有感染力。生動形象、幽默風趣,有感染力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體形象的事例、情節(jié)或者詩歌、歌謠、諺語、歇后語等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動化,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九、以“線”引趣
這里的“線”指的是線索或者思路。政治教材從表面上看,都是由一個個散亂的知識點構(gòu)成,其實各個知識點之間是一個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但是,如果沒有教師經(jīng)過認真組織、提煉、推敲,知識被散亂堆砌,就會使學生不得要領(lǐng),而且也浪費學生的寶貴時間。一般說來,任何學科的知識都是一個有序的整體,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不是機械地照本宣科地傳授知識,而應該是認真研究教材,發(fā)現(xiàn)學科知識間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對知識進行有序整理,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由易到難、由低級到高級,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形成一個知識網(wǎng)絡(luò),使得教學內(nèi)容有較強的層次性和邏輯性,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一步步深入下去,這樣,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十、以“圖”引趣
這里的“圖”指的是圖像或者圖表。以“圖”引趣即發(fā)揮多媒體在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多媒體教學是以多媒體計算機為主要教學媒體所進行的教學活動。利用多媒體進行思想政治課輔助教學,是提高政治課教學和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徑之一。多年來,雖然許多教師不斷地進行探索和改進,但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未能從整體上改變“粉筆加黑板”和“教師一言堂”的教學狀況。這樣學生的思維和認識水平就受到限制,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高,使得教學缺乏活力和興趣。多媒體教學可以借助它的聲、像、圖、文字等創(chuàng)建出與課堂教學相適應的情境,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誘發(fā)他們的好奇心,使很多枯燥的教學問題趣味化。這種化抽象為形象、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的教學,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和熱情。
(責任編輯 關(guān)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