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和在教學實踐中的縱深推廣,使得經(jīng)過信息技術整合后的語文教學組織形式生動活潑,知識內(nèi)容異彩紛呈,教學效率大大提高,教學空間更加廣闊。值得肯定地說,多媒體教學有效地增強了語文課堂的教學價值和審美價值,將語文教學引入一個全新的境界。然而,正像所有事物的發(fā)展和認識過程一樣,多媒體教學也必然遵循螺旋式發(fā)展的規(guī)律,尤其是在度過初級運用階段的“蜜月期”以后,近年來,貌似中肯、實則臆測、多屬膚淺的批評之聲不絕于耳。多媒體教學真的不適合語文課堂嗎?筆者對于目前多媒體教學弊端論不敢茍同。
縱觀大談語文多媒體教學弊端的種種議論不外乎有這么幾種:一曰機器代替語文教師板書、范讀,妨礙師生交流,變相“填鴨”;二曰教學環(huán)節(jié)“固化”僵死,課堂缺乏靈動;三曰展示過多扼制形象思維,喪失語文教學本位。這些所謂“流弊”,乍聽起來似乎多有道理,但細細思忖,卻覺得是言不及義、隔靴搔癢。
首先,可能在很多人的固有認識里,總認為一手漂亮的板書、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課堂上縱橫捭闔、指點江山、意氣風發(fā)是語文教師特有的風度。而如今,板書、誦讀等等全用多媒體展示出來以后,有些教師不免心情黯然,想當然地認為——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只關注屏幕、音頻、圖片,關注課件的順利銜接,自然忽略了言語、神情、姿態(tài)等等因素,因而必定阻礙師生情感的交流。教學的雙邊活動蛻變成教師指揮課件的單向行為,學生死盯屏幕,媒體成了一個熱鬧的工具,教師淪為多媒體的操縱者,甚至一味忙于展示固定的教學設計,把知識、技能統(tǒng)統(tǒng)“塞”給學生。其實,以上擔心純屬多余。語文教師的“身教”作用固然不能否定,但是,當板書、誦讀由語文教師熟練地借助多媒體等形式適時出示時,其效果就一定不如自己“赤膊上陣”嗎?難道語文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不是另一種風采嗎?臆測甚至一廂情愿地斷定語文教師只會關注課件而忽視學生、忽略課堂上的師生交流,如果不是對廣大語文教師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能力有所懷疑,那么就是對自己不自信了。
其次,現(xiàn)階段中小學的教學強調(diào)預設。關于一篇課文的教學思路、教學環(huán)節(jié)等都會在教學前有設計,教學資源的挖掘更需要前期的大量準備和細致工作。從本質上來說,語文課堂多媒體教學的設計和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課前設計沒有什么兩樣。那種機械地認為在語文多媒體教學課堂上,教師只會按鍵操作,按格子走路,不知“教學預設”和“教學生成”的想法,其本身就是荒謬的假命題。殊不知,課堂上“預設”與“生成”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如果處理不當,同樣會“‘固化’僵死,缺乏靈動”。倒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使教學環(huán)節(jié)調(diào)整變得更為靈活了。
最后,指責語文多媒體教學“展示過多,扼制形象思維,喪失語文教學本位”的論調(diào),就更荒唐了?,F(xiàn)代信息技術以其信息量大、信息渠道多的特點,對形象思維的第一個階段——形象材料的獲取、儲存,起到了極大的豐富作用,使學生在課堂的有限時空內(nèi),能對客觀形象的感知獲得更多的積累,為形象思維的下一個階段——意象的提取,打下堅實的基礎。一方面,電化教學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協(xié)調(diào)運動,對同一事物形成多側面的、較完整的形象感知。比如,說明文《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中介紹現(xiàn)代的“視盤”時,突出了“可以顯示物體運動情況”的特點。但是,視盤還有哪些特點?怎樣讓學生對“視盤”有一個完整的感知?如果教師能運用“電腦家庭教師”之類的電腦軟件進行現(xiàn)場展示,學生對視盤容量大、檢索快、聲文并茂、使用方便等特點,就會有較為全面的形象感知和認識。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能夠以其靈活簡便的特點對知識進行重新組合,在單位時間內(nèi)加大學生對系列形象感知的存儲量。仍以《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PPT演示文稿,采用圖解的形式將書籍的演變過程演示出來,簡明扼要且形象生動。短短幾分鐘,學生對書籍演變的形象感知就已完成,記憶深刻。這種效果顯然是傳統(tǒng)教學難以企及的。
當然,語文教學始終姓“語”。通過語言文字感知形象,領悟主旨,終究是正道。誠然,所有形象的再造,必須通過聯(lián)想、想像等心理活動來完成。很多否定的意見認為,語文多媒體教學把本應通過語言文字感知的形象展示出來以后,語言文字便索然無味了,形象也由此固化下來,導致“一千個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這種觀點顯然也是狹隘的。信息技術整合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是有益于語文教學,應該是讓各種素材在教學中的運用也服務于語文教學本身的?!洞骸芬徽n中展示春草的圖片,配合“偷偷的”、“嫩嫩的”、“綠綠的”等語言品味以及春草一段的講析,引發(fā)學生提取正確的意象,并在已形成意象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加工,創(chuàng)造性地再造典型形象——這不正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嗎?誰會說看了陳曉旭演的林黛玉,就一定會認準“林妹妹”就是“陳曉旭”,進而否認其他各種林黛玉形象呢?
至于其他如寫作、語言運用等語文本位學習活動,無論是在多媒體環(huán)境還是在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境下,都是完全可以獨立開展的。這與是否借助多媒體似乎沒有必然聯(lián)系。
當我們以科學的態(tài)度審視語文多媒體教學,尤其是直面斥責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各種言論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諸多問題其根本并不在語文多媒體教學本身,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于心”。很多指責語文多媒體教學弊端的,其實并沒有真正理解信息技術整合學科教學的理念,甚至還有很多是對常規(guī)教學的誤讀。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是大勢所趨,關鍵是我們要用不偏執(zhí)、講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并以積極有益的教學思想,靈活把握,讓多媒體教學更好地發(fā)揮效用。
(作者單位:河南靈寶市秦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