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教育制度規(guī)范著高等教育系統(tǒng)內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有效地保障并激勵參與高等教育各因素的尋利動機與行為, 發(fā)揮各因素效用的最大化。我國高等教育制度變遷更具有緩慢、遞進、反復的特點。本文對我國高等教育制度變遷的歷史必然性及其現(xiàn)實性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高等教育 制度變遷 歷史必然性 現(xiàn)實性
一、制度變遷的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W ·布羅姆利在《經濟利益與經濟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論基礎》一書中,將新制度經濟學關于制度變遷的觀點概括為三種:第一種是“產權學”的概念,其認為只有私有產權才能完成推進市場和提高經濟效率的任務;第二種是“誘致性制度變遷”的概念,其提出者認為制度創(chuàng)新是系統(tǒng)內生的,即當新結構的收益超過制度變遷的成本時,就會產生新的制度,如果制度不發(fā)生變遷,則說明變遷的成本超過了收益;第三種是道格拉斯·諾斯的觀點,即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制度因素,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①根據(jù)上述觀點,教育制度不僅僅是教育行為的外在框架,還具有外源性和內生性;教育制度本身既具有尋利性,又具有尋租性;教育制度是變化性與穩(wěn)定性的統(tǒng)一。把制度變遷引入教育學,其意義在于,使我們在研究教育史的時候多了一種視角,更能夠說明教育發(fā)展歷程中,在外部環(huán)境影響下,教育是如何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并隨著歷史的腳步前進的。
二、我國高等教育制度變遷的歷史必然性及其現(xiàn)實性
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是在一種政府集中控制、行政約束的制度環(huán)境中運行的。通過一個個等級結構(各級政府或部門),上級對下級進行垂直領導。這樣的高等教育體制是低效率的,遠不能適應經濟體制發(fā)展的要求?!霸谶@種制度安排下,高等學校辦學主體是國家及教育行政部門,高等教育隸屬于政府,高等學校的建立、經費來源、專業(yè)設置、招生計劃、教學過程、科學研究、畢業(yè)分配、人才引進、基本建設、后勤服務等方面,都遵循國家或主管部門的指令辦事,形成了一種以單一的行政配置機制為主要內涵的運行機制”。毛亞慶將這種制度所導致的高等教育制度創(chuàng)新乏力的原因歸結為:第一,在高等集中控制下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中,高等學校自發(fā)進行的制度創(chuàng)新,在一般情況下都會與已有的行政規(guī)則相沖突,偏離已有的規(guī)則,不服從集中控制的“叛逆行為”;第二,作為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門與其所管理的對象的權力與信息的不對稱,導致制度創(chuàng)新乏力;第三,在強制服從模式下,兩者之間信息溝通的障礙。在這種辦學體制及運行機制下,學校封閉劃一,按部就班,缺乏活力,學校吃國家的大鍋飯。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展,以及市場經濟在我國的逐步培育,人們逐步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在制度安排上的弊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成為高等教育各項改革的關鍵。而由誰來主導這次變遷呢?在這種特定背景下最適合推行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國家推行強制性的制度變遷原因有三:首先,制度供給是國家的基本功能之一。政府看到了潛在的租金或者潛在的產出,會主動設計和安排制度。政府是制度變遷的推動力量,自然是變遷的主體。國家作為一定階級的利益代表可以憑借其強制力、意識形態(tài)等優(yōu)勢,減少和遏制“搭便車”現(xiàn)象,從而降低制度變遷的成本,彌補制度供給的不足。其次,教育制度安排是一種公共產品,而公共產品一般是由國家“生產”的,政府生產公共產品比私人生產公共產品更有效,制度這個公共產品更是如此。再次,時機成熟。一段時間的制度需求探索,為中央政府進行強制性制度安排積累了經驗。制度變遷,特別是對原有核心制度的突破,需要強制性制度變遷來完成需求誘致性制度變遷不能完成的任務。這種制度變遷效率較高,風險較低,能夠安排出比較符合實際需要的制度安排。這樣,在這種高等教育制度不均衡、極端短缺的背景下,改革高等教育體制,包括改革辦學體制、管理體制、投資體制、招生和畢業(yè)生就業(yè)制度及高等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制度變遷便水到渠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在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在我國第一次突破了高等教育體制僅僅局限在狹小的領導管理權限劃分的舊有條條框框,明確地提出了“擴大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2003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規(guī)范并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將高等教育領域的“國企”改革推向一個高度。周濟把它看作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過程中的一項重大探索,是一個新生事物,也是一件大事。”②這樣,在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到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性關口時,為解決發(fā)展中的困難與矛盾,高等教育制度變遷再一次作出了積極的探索。
三、結語
制度創(chuàng)新已成為21世紀初中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引進經濟學中有關制度變遷理論,尤其是在分析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動力因素時引進制度因素,把制度作為一種重要的內生資源,對理解教育發(fā)展,以及對建立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的我國高等教育大發(fā)展,很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注釋:
①李玲娥.關于制度變遷觀點的理論綜述[J].生產力研究,2001,(1-2):141-143.
②康寧.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方式轉換與制度環(huán)境[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4):23-28,33.
參考文獻:
[1]賀武華,高金嶺.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制度變遷理論解釋[J].江蘇高教,2004,(6).
[2]康寧.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方式轉換與制度環(huán)境[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4).
[3]李玲娥.關于制度變遷觀點的理論綜述[J].生產力研究,2001,(1-2).
[4]盧現(xiàn)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