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素質化,乃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如何激活課堂優(yōu)化課堂教學,是教學改革目標之一。
關鍵詞: 素質教育 課堂教學 激活 優(yōu)化
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為二十一世紀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是基礎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廣大教師工作的著眼點。一個人素質的形成,遺傳是物質前提,教育是主要途徑,環(huán)境是重要因素,其中教育的影響尤為突出。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人才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教學水平和質量。
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即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其核心是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和展現(xiàn)。近年來我校對素質教育進行了深入探討,要求教師消除“應試教育”的影響,轉利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探索適應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我在教學中作了一些嘗試,認為改革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素質化,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面對以往重教法、輕學法;重書本、輕實踐;重講解、輕參與;重結論,輕過程;重知識積累,輕能力發(fā)展的傳統(tǒng)教學,改革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在哪里呢?葉瀾教授的話給我們以啟迪:“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們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fā)揮,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的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要激活課堂,把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定在探索、創(chuàng)造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生才能獲得能力的增強,才能展現(xiàn)其能力的滿足感,課堂教學才會體現(xiàn)出育人的本質和功能。教師以激活課堂的意識組織課堂教學,就會出現(xiàn)在課堂上學生的情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的生動景象。在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里,學生能力的展現(xiàn)和發(fā)展達到了最佳狀態(tài),課堂教學效果自然收到了最佳效益。
一、引入要有趣、有疑
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學生最直接意識到的學習動機,教學必須以學生的興趣為起點,產(chǎn)生疑問則是觸發(fā)學生思維的動因。為此我認為新知識點的引入,一節(jié)課的開始要“帶著興趣,帶著疑問”,這就如蓄勢待發(fā)。例如,在講解《牛頓第一定律》時,我先引用十八世紀英國詩人蒲柏的一首詩:“自然與自然規(guī)律被黑暗遮蔽,上帝說,讓牛頓來吧,一切遂臻光明?!边@樣首先讓學生了解牛頓在科學界的重要地位,認識到牛頓運動定律的重要性。再如,在講解《聲波》時,我先讓學生看一首小詩:“傍晚農(nóng)村小河旁,姑娘獨自洗衣裳,濕衣暫放石板面,棒打衣物響四方,小弟沿河踏歌來,見景一事費思量,棒打衣物悄無聲,棒舉空中何其響?”詩中描述聲源、聲波的傳播等問題,話聲一落,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立刻激起學生的興趣和疑問,就連平時不愛動腦筋的學生,也積極思考,參加討論。
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熟知的現(xiàn)實問題和實驗出發(fā),引入新的教學內容。例如,在講解《動量定理》一課時,我手拿一個雞蛋高高舉起,突然“失手”落在地面上的“紙盒中”。在學生“破了”、“壞了”的驚呼聲中,我迅速接住反彈起來的雞蛋,讓學生看到雞蛋完好無損。之后我揭開謎底:原來紙盒中放有一塊厚厚的海綿。我再問:“為什么會這樣呢?”學生帶著新奇的疑問,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去學習,使“要我學”的外壓力變成為“我要學”的內動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
二、師生共同參與
要激活課堂,師生必須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根據(jù)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相互交流的情況,可將其劃分為三種類型。
1.單向交流型:[如圖1(甲)]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效果最差。
2.雙向交流型:[如圖1(乙)]教師與學生來回交往,尋求反饋,師生進行討論,效果較好。
3.三向交流型:(圖2)教師與學生來回交往,學生間相互討論效果較好。
顯然,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其間交流應采用圖1(乙)和圖2所示方式效果較好。這樣可以激活課堂,使課堂教學方式活潑多樣,目的是營造一種能夠使學生心情愉悅、無憂無慮的學習氛圍。置身于其中,學生不會感到緊張、沉悶。尤其是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在這種融洽的環(huán)境中,能大大激發(fā)求知欲望,增強學習和克服困難的信心,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大膽嘗試,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
三、結尾留活意
一節(jié)課、一個知識點如何結束,大有講究,如果教師在課的最后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突發(fā)奇想、觸發(fā)疑問,或由教師提出幾個問題,使學生“帶著激情,帶著懸念”走出課堂,這不僅僅是為了鞏固課堂知識,更重要的是將課內活躍的思維、涌動的創(chuàng)造精神延伸到課外,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力的合成》一課的結尾,在課堂上我找了兩個身強力壯的男生,讓他倆各拉長約10米的繩子的兩端,然后又找一名弱小女生,讓她用手將繩子的中間按在地上,兩男生奮力拉繩,這時可見繩子的中間仍然按在地面上,而未拉起,學生們都很詫異,但我不做解釋。教師只需提示、點撥,讓學生課后帶著疑問尋求答案。再如,《楞次定律》一課結尾時布置如下練習:如圖3所示,不計導軌電阻,①試確定開關S斷開和閉合的瞬間,線圈C的運動情況;②撤去電源,將導體ab跨放在光滑的導軌上,并在其間加上勻強磁場B,如圖中虛線框所示。若ab向右勻速運動、勻加速運動、勻減速運動,試確定三種情況下線圈C的運動狀態(tài)。
學生針對問題①,一般都能運用楞次定律正確判斷。對問題②,只有少數(shù)學生認為三種情況結果不同,而結果究竟如何,不能準確判斷。我提示學生,要弄清問題②必須找到通過螺線管中電流的大小變化情況,這個內容屬于下一節(jié)課《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研究的范疇。經(jīng)提示,學生帶著這個謎預習下一課追求新知識,為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總之,激活課堂、優(yōu)化課堂教學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正確傳授知識、實現(xiàn)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的具體措施,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任課教師仍起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表現(xiàn)在引導學生理解、獲取知識,靈活地應用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而不是被動接受現(xiàn)成結論,死記硬背這些結論。教師要啟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由不愛學到愛學,由不會學到會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這樣才會激活課堂,才會使課堂教學效果得以優(yōu)化。課堂教學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學無止境,藝無止境。力爭上好每一節(jié)課,力爭使每一節(jié)課都成為好課,這是我的畢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