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不斷推進,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教師自身發(fā)展的源動力受到了諸多禁錮,改革并非出自于教師本身的需要。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于教師所擁有的權利, 特別是一定的自主權,只有正視教師的教學自主權,才能保證教學改革的有效進行。
關鍵詞: 教學自主權 大學英語 教學改革 高校教師
一、引言
在教育部的直接領導和部署下,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持續(xù)地在全國各高校開展。2002年底,教育部就把大學英語教學作為“質量工程”的一個重要部分,下發(fā)了《關于啟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部分項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02]291號)文件,從而正式啟動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從2002年至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高額的投入?yún)s沒有得到同比例的回報。很多高校的英語教學仍處在應試教育的牽引之下,教師還是講究詞、詞組、語法的知識傳授,從知識點、知識面到知識系列一路講來,把本來生動感人的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慘不忍睹。為了應付考試,教師注重知識訓練、基本技能的提高、解題的技巧。這樣的教學,仍然沒有完全實現(xiàn)教學改革的初衷,學生仍是那些“不敢開口、不會開口”的“應試機器”。
二、高校教師自身發(fā)展是教改的核心
為什么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耗時多而收效小”呢?大部分教學改革都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系統(tǒng)地進行的,這種改革往往難以引起課堂內(nèi)的實質性變化(吳宗杰、黃愛鳳等,2005:37)。教師們感覺到了變革的壓力,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去適應,甚至感到困惑。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杜威曾多次指出:“在所有教育運動中,最重要且最可控的事情,就是那些開展它的人的個性和訓練。生活中的一切事情最終都要歸結到人;而學校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歸結到教師?!薄敖處熃逃墙逃\動中的戰(zhàn)略要點。只有從這樣一個堡壘出發(fā),才能經(jīng)濟有效地進行。”(Dewey,274)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外語教學質量提出一個公式:教學質量=[學生(1分)+教材(2分)+環(huán)境(4分)+教法(3分)]×教師。這個公式中括號內(nèi)的四者相加是10分,而教師素質分值越大,乘積越大,那么教學質量就越高。筆者認同以上觀念,真正有效的改革應該發(fā)自于教師自身的需要,真正有效改革的核心不應該是那些教學大綱、教材和教法等課程因素,而是教師自身的發(fā)展,只有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得以提高,才能真正有效地推進教學改革進程。
三、正視教學自主權,促進高校教師自身發(fā)展
如何進行教師的自身改革呢?提高教師專業(yè)化水平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專業(yè)化是指教師個人成為教學專業(yè)的成員并且在教學中具有越來越成熟的作用這樣一個轉變過程(教育部師范教育司,2003:45)。然而,筆者認為,一個只會按部就班、按圖索驥、沒有創(chuàng)新開拓精神的教師是很難完成其專業(yè)化進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于教師所擁有的權利,特別是一定的自主權,而現(xiàn)實情況卻是教師受到了過多的限制,在教育教學中沒有一定的自主權,因此也就必然會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動力(于書娟,2007:60)。最終,大英教改政策不斷,成效卻不顯著。
因此,要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大英教學改革,必須首先正視教師所應該擁有的教學自主權。
(一)從一系列教學改革文件中解放出來。
教師不應該只是文件的執(zhí)行者,相反應以這些改革文件體現(xiàn)教師發(fā)自內(nèi)心的改革需要。從不同的教法(翻譯法、交際法、活動式等)的更替,到不同教學目標(語法、交際能力等)的定位,英語教學走到今天留給教師的仍是一片迷茫。為了追隨一系列的教學改革的步伐,忠誠地執(zhí)行上級領導專家的權威理念,教師們已經(jīng)顧不上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理論素養(yǎng)是否達標,只能亦步亦趨地進行“拿來主義”,照搬國外新潮理論,繼而實施到自己的教學當中去。如果教師繼續(xù)被那些充滿光華和權威色彩的外語教學理論所誤導,那么教育的真正目標和最好方法就會從他們的身邊溜走。如果把教師貶低到了一種教育工具、別人決策的執(zhí)行者,那么課程就失去了靈魂。沒有靈魂的課程不可能塑造有靈魂的人。
(二)從教學大綱、教學計劃中解放出來。
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教學計劃是教學大綱的一個周期性教學工作安排。大綱和計劃必須充分體現(xiàn)各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許多學校也把是否完成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作為評判教師是否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標準。因而,為了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師們只能忽略班級與班級間的差異、學生與學生間的差異。有時為了趕進度,完成大綱計劃所規(guī)定的單元數(shù),教師根本顧不上學生是否聽懂、是否能消化這些知識點,為了“量”只能舍棄“質”。但是,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技能課程,能根據(jù)學了多少單元來量化學生的習得嗎?教學大綱和計劃的作用是有限的,教師不能淪為它們的奴隸。國外有關專家(Allwright,1990)說,誰也沒有能力可以比教師更了解自己的教學。每個教師應該根據(jù)本班的實際水平和特點,適當修改既定的大綱計劃,為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服務。在21世紀日新月異的今天,教育正不斷經(jīng)受外界史無前例的深刻沖擊與影響,新事物不斷產(chǎn)生。如果教師觀念不進行轉變,仍然受到大綱等文件的控制,而不掙脫出來改變它們,那么教學就將永遠滯后于現(xiàn)實,永遠不可能滿足現(xiàn)實發(fā)展的需要。
(三)從教材課本中解放出來。
教材在某種意義上是很有限的,因為教材編寫專家們沒有辦法了解每個教師的課堂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只有教師本人知道。教師所接觸的東西要比任何專家知道的對學生的學習更有效、更重要。過分強調教材的權威,反而會使教師對教材以外的課程內(nèi)涵不作思考,使教學活動膚淺和表面化,使教師更加無能,嚴重限制了他們的發(fā)展,限制了他們對教育本質、教學目標、教育過程的理解及對教育資源(如圖書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利用能力。另外,學習是不能預測的,是一種偶發(fā)事件。只有思維相互的碰撞才會產(chǎn)生學習機會。而這種教學機會是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是現(xiàn)成的。教材從某種意思上說只能起到講義的作用。它不是一個根本因素,根本問題在于人與人之間思維火花的碰撞及由此產(chǎn)生出來的學習欲望、沖動、思維運轉以及語言操練的機會。只有抓住這個機會繼而繼續(xù)學習深談下去,學生才會有興趣,才會真正積極地進行思考,才能激勵地交換意見,開口說話??鬃邮侵袊怂熘闹腔奂?,是大家公認的最好的老師??鬃咏逃龑W生不會板著面孔照本宣科,大量羅列條條框框,然后讓學生去背、去考。這說明傳輸知識本身的在于教師自己,而不應該完全束縛在教材之中,失去自我。
(四)從考試制度等評價體系中解放出來。
外語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是決定課程體系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荚囋谥袊慕逃w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考分被用來作為促使學生繼續(xù)學習的最重要手段。他們把知識看作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可以從書本或者教師的腦子里轉移到學生身上,然后用考試的方式予以確認。把通過語言交際方式存在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研究能力、終生學習能力和社會合作能力等,對人格發(fā)展至關重要的知識排除在學習之外。在教改過程中,各種各樣的統(tǒng)考干擾了教師的正常教學,使教師不得不屈服于這種體制之下,機械地進行考點的傳播。教師不得不忽視學生的個性、興趣、心理和年齡特征,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語言作為交際工具這一特征。只要是考點范圍的知識就拿來“灌”,造成“學用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學生的所學知識平時就用不到或不會使用。國外研究表明(Fransson,1984),由考分激發(fā)出來的動機只是一種外動機。外動機高到一定程度就會使學習效果走向反面。更為嚴重的是當學生對學習已經(jīng)產(chǎn)生內(nèi)在沖動和興趣的時候,不恰當?shù)耐鈩訖C就會削弱它(吳宗杰、黃愛鳳等,2005:48)。因而,學生的內(nèi)在需要、興趣和合作形成的沖動力才是課程的立足點,教師不應該過度把自己和四六級等考試制度綁在一起,考試不能主宰課堂,只能是課堂向外延伸的一種評價體系而已。
四、結語
前蘇聯(lián)教育家加里寧曾經(jīng)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國老一輩教育家徐特立也說過:“教師不僅是一個光榮重要的崗位,而且是一種崇高而愉快的事業(yè)。它對國家人才的培養(yǎng),文化科學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后一代的成長,起著重大的作用。”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也同樣指出:“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推動教育事業(yè)又好又快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痹噯枺绻B教師的靈魂都失落了,變成了傳遞知識的機器,又如何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造力、具有“靈魂”的下一代呢?因此,筆者在此呼吁,要將教師從一系列教改文件、教學大綱、教材和考試制度等課程要素中解放出來,讓教師們重新正視教學自主權力,自主、自覺地提高專業(yè)化水平,不斷促進教師自身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Dewey,John.Significance of the School Education[M].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vol.1.27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
[3]教育部示范教育司.教師專業(yè)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4]吳宗杰,黃愛鳳等.外語課程與教師發(fā)展——RICH教育視野[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9:37,48.
[5]于書娟.試論杜威的教師教育思想[J].教師教育研究,2007,(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