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shù)學學習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本文結合高三數(shù)學復習教學中的案例闡述如何讓問題成為激活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載體,從而使復習更有實效。
關鍵詞: 高三數(shù)學復習 問題 數(shù)學思維
數(shù)學家哈爾莫斯曾說:“問題是數(shù)學的心臟。”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數(shù)學學習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數(shù)學教學是思維過程的教學,在復習中過于重視陳述性知識和題目的講解,忽視程序性知識和學生的思維體驗是制約復習質量提高的瓶頸。而以問題為起點,精心設計問題鏈,重視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培養(yǎng),激活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既能使學生理解與感悟數(shù)學,又有利于改變學生只愿做題,不善于思考、總結、變通的現(xiàn)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思維品質。因此,為使高三數(shù)學復習更有實效,筆者認為“讓問題成為激活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載體”是一種好方法,下面談談自己的體會,望同行不吝賜教。
1.運用一題多解、多變與多用,激活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不受消極定勢的束縛。在例題教學中,運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可使學生思維始終趨于動的狀態(tài),有助于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從而更好地提高解題效率。
例如在三角變換的復習中,筆者首先用下題與學生探討一題多解:
(2008浙江高考第8題)若cosα+2sinα=-,則tanα=()。
A.B.2C.-D.-2
思路1:由同角三角函數(shù)的基本關系式可得sinα=-,cosα=-的值,再由商式求得tanα=2。這是一種常規(guī)思路的解法。
思路2:兩邊平方,得到齊次方程cosα+4sinαcosα+sinα=5(cosα+sinα),再化為tanα的方程,從而求得tanα的值。
通過上述多種解法,學生思維始終處于一種“應該再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的動的狀態(tài)。在這些證法中,匯聚了大量信息,從而拓寬了思維的領域,有效地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2.運用聯(lián)想和推廣,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在高三的例題教學中,有不少例題往往是某一問題的特例。教學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廣泛聯(lián)想,對這些特例作適當?shù)囊?、推廣,探索創(chuàng)造,尋找一般規(guī)律,以利于思維獨創(chuàng)性品質的培養(yǎng)。
例如近幾年的浙江高考向量題,僅能通過“數(shù)”的運算,而且可結合圖形解決,通過構造恰當?shù)膱D形,使問題能更準、快、活地得到解決,這就是形的方法。為了讓學生掌握形的方法,筆者設計了一組題鏈,使學生由淺入深地學會通過題目中的條件構造符合的圖形:
(1)若滿足⊥,且|+|=|-|,由此能聯(lián)想到的圖形是________。
(2)若滿足(+)⊥(-)且|+|=|-|,由此能聯(lián)想到的圖形是______ __。
前面的鋪墊,讓學生理解和感悟了尋找向量背后的圖形的方法和技巧,激發(fā)了學生探究向量問題的強烈興趣,并在相互討論中運用形的方法,較快地解決了近5年的浙江高考向量題。
3.變換思考角度,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在例題教學中,教師以原題作為思維的出發(fā)點,將條件或目標加以變換,通過分析條件的實質,以及條件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讓學生通過比較,產(chǎn)生思維上的認知沖突,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在放手讓學生做題的過程中,學生會感悟到“題目會說話”,通過審題,熟悉題目并深入思考,就會找到解題的入口。學生處理由淺入深的不同角度問題,在認知沖突中思維會更廣闊。
4.注重題后反思,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在實踐中,許多學生不重視解題后的反思,對問題淺嘗輒止,題做了不少,卻收獲甚微。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借鑒了高考復習課中的案例:“直線l與拋物線y=2x相交于A、B兩點,求證:‘如果直線l過點T(3,0),那么#8226;=3’是真命題?!弊寣W生獨立思考,自行完成。
解:設直線l的方程為y=k(x-3),
由y=k(x-3)y=2x得ky-2y-6k=0,則yy=-6,
又由y=k(x-3)y=2x得kx-(6k+2)x+9k=0,則xx=9,
∴#8226;=xx+yy=3,故命題得證。
在解決后反思,該解法有什么問題?學生歸納:
問題1:所設直線的方程不全面,遺漏了斜率不存在時直線l的方程為x=3,此時也滿足題意;
問題2:在兩次消元后得到的方程中運用韋達定理都沒考慮條件k≠0,需說明;
問題3:字母x,x,y,y表示什么意義未提及,需設A(x,y),B(x,y)。
繼續(xù)反思,作何改進?
1.沒必要兩次消元,由x=y可得xx=(yy);
2.設直線方程常對斜率存在或不存在進行討論,題中l(wèi)的方程可設x=my+3避免討論;
再繼續(xù)反思,能否自己編擬問題,如從命題的逆命題、否命題、逆否命題的真假判斷,或從問題的一般性出發(fā)等:
1.逆命題:設直線l交拋物線y=2x于A、B兩點,若#8226;=3,則直線l過點T(3,0);
2.直線l交拋物線y=2px(p>0)于A、B兩點,若#8226;=0,則AB弦過定點(2p,0),反之成立;
3.若拋物線C:y=2px(p>0)的一條動弦過定點(x,0),則#8226;為定值x-2px。
這一組問題中,師生相互交流,一起彌補解題的漏洞和缺陷,這讓學生有了很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筆者還充分考慮到思維的漸進性,編擬題目,讓學生在解題中提高,在聯(lián)系中發(fā)展,在總結中提升。
參考文獻:
[1]駱永明.圓錐曲線中定點與定向弦的探究.湖北:數(shù)學通訊,2005.9.
[2]劉紹周.高考需要數(shù)學理解和數(shù)學感悟.上海:上海中學數(shù)學,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