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懲戒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許多家長把它視為洪水猛獸,認為如若認可了教育懲戒的存在,就意味著賦予了學校體罰孩子的權力,這當然是他們所擔心和不能容忍的。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我可以理解家長的這種心情,但根據(jù)我們的教育實踐,我認為這是對教育懲戒的誤解。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所實行的教育懲戒,其初衷和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眾所周知,任何一種教育方式都不是萬能的,包括賞識教育。在很多時候,教育懲戒反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時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到懲罰(如打、罵、不許吃飯、面壁思過、不許看電視、不許出去玩、不給零花錢等),其實這就是教育懲戒,只不過學校所采取的懲戒比它更溫和一些。我們所運用的教育懲戒的方式也并非家長所想的體罰或?qū)⒆有撵`的傷害,而是形式多樣的。
一個時期以來,我們學校開展了有關教育懲戒的課題研究,研究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各班進行討論,首先界定出什么樣的行為是過錯行為,對于這種過錯行為應不應該采取懲罰措施。第二個階段,是進行家長問卷調(diào)查,讓家長也充分參與其中,群策群力。第三個階段,是針對過錯行為討論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懲罰措施,制定出暫行辦法,并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論證和修改。第四個階段,是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班規(guī)??梢哉f,我們制定教育懲罰條款的過程是民主的,它是由全班學生自己制定、經(jīng)家長討論研究、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論證之后所達成的共識。在對學生實行懲罰之前,如果還沒有造成嚴重的后果,我們都會給學生3次機會,這3次只是提醒,而不采取任何懲罰,一旦3次機會用完了,那么就以班規(guī)懲罰。比如,我們要求學生下課或放學時要隨手放好自己的凳子,一開始我們會集體讓學生放好凳子,當學生有初步的習慣后,教師就不再提醒。如若學生忘記了,就把他的凳子放在陽臺上或教室外面,等這個學生來了之后自行把凳子搬回,不需做任何解釋,但這種機會只有3次。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讓學生自我反省、自我規(guī)范、自我適應的過程。實踐證明,這樣做還是效果顯著的。在這里,我把我們班所實行的教育懲罰方式列舉如下:
1.娛樂式懲罰:讓犯了錯誤的同學給大家表演一個節(jié)目,可以是唱歌、講笑話、講故事、猜字謎,也可以展示自己的其他特長,實在不會的就給大家做廣播體操。
2.反思式懲罰:讓違反班規(guī)的學生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桌子上什么也不放,他們只有一個姿勢,那就是抱臂坐直;他們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反思自己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宜過多數(shù)落學生的不是,要做到“無聲勝有聲”。反思時間不宜過長。
3.捆綁式懲罰:這種懲罰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把班上的學生分成若干組,實行積分制,如果組內(nèi)的成員犯了錯誤,不但要扣分,還要在組內(nèi)開會討論,分析原因,并對其進行教育,之后全組和這個學生一起接受教育懲罰。犯了錯誤的學生會覺得自己不但給組內(nèi)抹了黑,最主要的是連累了同學,使他欠了人情債,那么他的心里就會過意不去,以后就會盡量不犯錯誤,以免再連累別人。
4.服務式懲罰:這種懲罰就是讓犯了錯誤的孩子打掃班級衛(wèi)生、收作業(yè)、發(fā)作業(yè)本什么的,為大家服務,誰有困難都可以找他幫忙,而他不得拒絕。這種懲罰使他原有的思想意識不斷受到?jīng)_刷、洗禮,用他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所得到的快樂來彌補他的不良行為,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5.交換式懲罰:這種懲罰就是拿學生最喜歡做的事來交換。比如一定的時間內(nèi)不準看電視、不給零花錢、不許參與課外活動等。通常,這一懲罰都是和家長聯(lián)手完成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如果犯了錯誤,就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就必須為自己的過錯行為負責。
6.文字式懲罰:主要是針對那些屢犯錯誤仍不能改正的學生實行的。讓他們就所犯錯誤之事寫一篇文章,或是抄寫、背誦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是有針對性的、犯哪一類錯就背哪一類文章)或班規(guī)。曾有一件事對我來說印象深刻:學校一再強調(diào)不許踩草坪,班里也有相應的班規(guī)來規(guī)范大家的行動,可依然有同學“頂風作案”。那天,我們班的學生上體育課,由于集合地點臨時由小操場改到大操場,而兩個操場之間有很大一片草坪,很多學生就干脆從草坪上穿過,恰巧被我們的大隊輔導員看到了,對他們進行了批評教育。為了讓學生不再犯類似的錯誤,我就使用了“文字式懲罰”。當時我出了兩個題目,凡是從草坪上過去的同學的作文題目是《我能繞過草坪嗎?》,而沒有從草坪上過去的同學的作文題目是《你能繞過草坪嗎?》。由于有生活體驗,絕大部分學生都寫得很好,有理有據(jù),有質(zhì)問有反思。這種懲罰方式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也起到了讓學生自我教育的效果。從那之后,我們班的學生不但不踩草坪,而且還主動保護草坪。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兩個同學之間發(fā)生了矛盾,兩人都據(jù)此事寫文章,寫完后交換著看一下、評一下,矛盾就在這兩張小小的紙上解決了,也省去了班主任的許多麻煩。
總之,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教育懲戒的名字雖然不如賞識教育那樣好聽、那樣冠冕堂皇,但它的確是行之有效的。面對目前社會及部分家長的誤解,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與卓有成效的工作,及時消除誤解,使我們的教育之花四季常開。
(責 編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