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又是一年秋季開學時。告別了炎熱似火的夏季,迎來了涼風送爽的金秋。分別了一個暑假的同學相聚在初三一班的教室,大家興奮地交談著。隨著班主任王老師的到來,喧鬧的教室漸漸變得鴉雀無聲。
學生還是那些學生,依舊那么純真可愛,很多同學看起來都長高了。王老師的心里卻感到一種壓力,因為這個班已經(jīng)是畢業(yè)班了,馬上面臨著升高中,而孩子們也長大了許多,更難管理了。王老師感到自己任重而道遠,因為在每個學生背后都有來自父母和整個家庭的期盼,一定不能讓家長和學生對自己失望?。?yōu)生是不用費太多心思的,關鍵是那些后進生,他們的父母和家庭一樣希望他們能考入好的學校。
班上的李小明同學最讓王老師憂心。李小明的父母都是文化不多的工人,他們對待孩子的學習極為重視,希望孩子將來能考上大學,以此彌補他們的缺憾。在生活上他們對李小明有求必應,每次考試考得稍好一些,夫妻兩個都要高興好幾天;考得不好,就會把孩子罵上好幾天??墒抢钚∶骶褪遣粻帤?,成績一直不好,于是,挨罵甚至挨打就成了家常便飯。王老師決定這學期要狠抓李小明的學習,以不枉家長的一片苦心。再說李小明自己,由于在班上成績較差,經(jīng)常受到老師的處罰,罰掃地、罰抄錯題是常有的事情。更讓他難受的是有些同學嘲笑和譏諷他,大家都不愿和他交往,還把他當作笑料來談論。
王老師為了提高李小明的成績,加大了對他的處罰力度,課堂回答問題、作業(yè)、考試若不理想,會罰他站、罰抄寫N遍作業(yè)、叫家長來一起受訓,而一旦叫了家長,李小明回家就免不了挨一頓暴打。該用的措施都用了,可是讓王老師頭疼的是李小明的成績不僅毫無起色,反而更差了,還出現(xiàn)了撒謊、逃學等現(xiàn)象。這真讓王老師心煩!這個學生該不該放棄呢?王老師很苦惱,因為他覺得自己做了該做的一切,李小明學不好,只能說明他根本不是學習的料。這樣想想,王老師心理上好像獲得了一些安慰。
分析:
我們暫且不討論案例中王老師的教學效果,王老師其實是個很想把學生教好的老師,只是方法不對。那我們要不要承認李小明是個不爭氣的學生呢?他真的是“朽木不可雕也”嗎?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個案例。
青春期的兒童對自我的認同需要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支持,尋求自我同一感是人成長的必由之路,青春期更是自我同一感建立的關鍵期。如果在這一時期自我同一感建立得好會促進兒童下一階段的發(fā)展,否則就會出現(xiàn)自我同一感危機,不僅影響他下一階段的發(fā)展,而且影響他終生的發(fā)展。艾森克在他的“人的發(fā)展八階段”理論中對此做了深刻論述。同時,隨著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和獨立意識的增強,青春期的兒童需要表現(xiàn)自我和獲得別人的承認與尊重。
案例中的李小明處在對自我同一感的尋求與建立階段,他需要來自家長、老師和同學的認同與接納。但長期的學業(yè)失敗深深地挫傷了這個少年的心,他一直處在被人嘲笑、打罵和拒絕的狀態(tài),沒有自尊地生活在他必須面對的人群之中。青春期正是人強烈渴望被別人接納、認可的時期,對自尊和歸屬感的尋求是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急于做的事情。來自同伴的嘲諷和拒絕會深深傷害一顆少年的心,使他有可能自我否定和自甘墮落,從而去到校外群體中尋求可以接納他的人們。這些群體甚至可能是流氓犯罪團伙,很多少年就是這樣誤入歧途的。李小明由于長期被同學拒絕和嘲笑,使他在同伴中找不到歸屬感,同時也得不到老師的理解,他只想逃離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于是開始逃學。
對成就感的追求也是青春期兒童的又一明顯特征,他們需要在學業(yè)和生活中獲得成功體驗,從而建立起自尊和自信,以及感到自我的強大和有力,而不是總感到自己是生活中的失敗者,這樣他們在以后的成長中才會更積極主動地去承擔重任,同時也有利于形成樂觀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李小明長期在學業(yè)上失敗,不斷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打擊,使他喪失了生活的樂趣和學習的信心,于是破罐子破摔,通過說謊或者逃學來逃避現(xiàn)實,尋找他自己認為快樂的生活。
老師和家長對后進生過高的要求無疑會增加他們的心理壓力,有條件的積極關注也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同時過激的懲罰措施只能帶來負面的影響。班主任王老師濫用懲罰,不但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導致李小明更多問題行為的出現(xiàn)。
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并不適用于教育中的各個方面。懲罰只能用在思想道德教育及態(tài)度習慣的養(yǎng)成上,不能用在智育中,這是由懲罰的性質(zhì)和教育的特點決定的。因為考試成績不好就罰抄寫,學生只會想著快點完成抄寫以應付老師,根本沒認識到錯在哪里。如果因為作業(yè)做錯就被罰掃地的話,根據(jù)條件反射原理,長期如此只會讓學生對學習或勞動產(chǎn)生厭惡感。何況因為學習不如別人而受罰是不公平的。
在這個案例中,李小明因為學習差,經(jīng)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不當懲罰,只能讓他對學習更厭倦。懲罰常常適用于制止某一行為的發(fā)生,而不適用于強化某一正確行為,同時學習或者勞動與厭惡刺激相聯(lián)系只會加重學生對學習或勞動的厭惡,影響以后的學習態(tài)度或勞動表現(xiàn)。
對策:
營造溫馨的班級氛圍,讓同學之間互相關愛互相幫助??梢园押筮M生和優(yōu)生結(jié)成互助對子,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共同進步。對后進生來說,他們會感到來自同學的認同和溫暖,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滿足歸屬需求。對優(yōu)生來說,會使他們獲得助人的快樂和對知識的鞏固。這樣也會增強班級的凝聚力,使集體主義精神得到發(fā)揚光大。
尋找每個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努力創(chuàng)造成功機會,讓后進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成功體驗對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后進生也有強烈的成就動機,我們教師要善于利用一些機會來促成學生獲得成功。比如我們可以布置稍微簡單的任務給后進生,然后再漸漸增加任務的難度,讓他們慢慢進步。對后進生和優(yōu)生提出不同的任務要求,使每個學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促使每個學生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在不斷的成功中找到自尊和自信,從而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感,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更好的基礎。
教師和家長要善用懲罰。斯金納曾經(jīng)說過:“假如我可以為人類作出點貢獻的話,那就是找出懲罰的替代物?!奔偃鐟土P是教育中不得不用的手段,那我們教育者一定要把握好懲罰的使用原則。具體說懲罰要遵循這樣幾個原則:
1.目的性原則。教育者使用懲罰時要明確目的,懂得懲罰只是一種手段而絕非最終目的。懲罰的目的是為了懲前毖后、維護某種公共規(guī)則,使受懲罰的學生改過自新和健康成長,使大多數(shù)學生受到教育。
2.靈活性原則。教師在選擇懲罰方式時,要針對不同的時間、場合、違規(guī)程度,以及被懲罰對象的年齡特征、性別差異、智能發(fā)展水平等,機智靈活地選擇不同的懲罰方式,而不能一成不變、千篇一律,這樣的懲罰才具有可接受性。
3.適度原則。懲罰太重,易傷害學生的自尊,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懲罰要輕重適度,公正、公平、合理。
4.懲罰與其他教育方法相結(jié)合的原則。懲罰只是教育的一種方法,面對復雜的情況,應該運用多種教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學生時不能孤立地使用懲罰手段,必須使之與整個教育方法體系結(jié)合起來,尤其應該與說理、溝通、感化、激勵等教育方法結(jié)合起來使用。
教師和家長要慎用懲罰,同時給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羅杰斯說過,人性都是向善向美的。我們應該相信每個孩子都想做得更好,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熱愛生活。
愛爾維修說過:“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弊屛覀兠總€教育者深情地告訴我們的學生:“孩子,你也能行!”使我們的學生感到他們是肩負著愛與期待前行。
(責 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