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分類、遺傳和變異、進化、生態(tài)的科學。它注重于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新課程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具有四個能力:具有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具有收集和利用圖文資料及信息的能力;學會科學探究能力;運用所學生物學理論分析解決生活生產及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新課程改變了沿用多年的以“植物學”、“動物學”和“生理衛(wèi)生”等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構建了以“人在生物圈”為主線的課程體系。新教材的應用為生物教學注入了諸多活力,給生物教改帶來機遇,也給師生帶來挑戰(zhàn)。怎樣更好地做到教學合一、教學相長,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構建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實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強調師生人人參與,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實現師生的平等對話,并給學生構建自由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使他們在認知過程中遇到了困難,能及時無顧及地向教師求援。
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行為,不再由教師主觀意愿所決定,而是由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行為來決定的。教學過程中,凡是學生認知能力所完成的認知,教師應作為積極的旁觀者、傾聽者,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結果,給他們創(chuàng)設合適的學習氛圍。教師要采取尊重、寬容、激勵的態(tài)度,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成功的喜悅;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卻能得到充分發(fā)展。
對教師而言要更新觀念,改變教學策略。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重視學生的經驗和知識儲備,引導學生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讓學生成為資源開發(fā)的幫手,讓他們的經驗再現,為實現親課程提供環(huán)境。對學生而言,要突出學習的主體性,解放創(chuàng)造性,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里學習和探索,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fā)現、交流合作。
二、要重視實驗與實踐教學方法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生物學實驗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分析能力,從而能發(fā)現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許多學生正是因為做實驗及野外實踐才喜歡上生物學的。因此,生物教師要重視生物實驗的開展,充分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多做實驗,盡可能變“教師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實驗”,變“選做實驗”為“必做實驗”,讓每一個學生能真正動手操作實驗。例如,在“觀察蚯蚓”的實驗中,根據觀察內容選用“觀察—思考—總結”的觀察程序的探索式同步觀察法。
教師應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日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和進行野外觀察。學生在課外活動和野外觀察中,通過采集、制作動植物標本、栽培植物、飼養(yǎng)動物、進行雜交實驗、組織培養(yǎng)、生態(tài)調查等,可以觀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這不僅大大地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還培養(yǎng)了觀察興趣、觀察能力和科學的工作方法。例如,學習《生物的特征》、《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等內容時,教師要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到野外實地考察,指導他們采集和制作簡單的植物、動物標本,使學生開拓視野,寓教于樂。
三、要善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手段
生物世界本是多姿多彩的,在傳統的生物教學方式中,許多生命現象、生理活動是無法通過語言、黑板、掛圖講清楚,往往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來解釋。多媒體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不易觀察到的現象真實地呈現在眼前,可以反復地重現,不斷地提示,使學生觀察真切,理解透徹,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多媒體CAI應用于生物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事物的形、聲、色等的變化來獲取知識,認識其內在規(guī)律,而不是通過抽象的信息獲取知識。栩栩如生的植物形象、近乎逼真的動物叫聲、立體動念的人體器官,把學生引入一個具有豐富的色彩、直觀的形象、千變萬化奧妙無窮的生命世界中去,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時,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血液循環(huán)流動的動態(tài)過程,以鮮紅色代表動脈血,以淡藍色代表靜脈血,用提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的形式幫助學生弄清楚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血液顏色變化的具體原因,心臟各部分的結構,血管的名稱……這樣,把學生不易觀察到的血液循環(huán)流動過程,利用多媒體技術,多次生動地呈現。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并且印象深刻。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同時,我時常鼓勵學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術,了解生物科學的最新熱點、焦點和進展,使自己的生物學知識更豐富完善。
四、要合理調整評價體系
新課程強調評價要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改變評價方式和方法,改變一張試卷定分數的弊端;在面向全體學生的評價過程中,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他們在生物課上所學的全部學習成果。教師要從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客觀公正地評價每個學生。評價的內容包括道德品質、生物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等。因此,課程評價改革成為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的來說,評價應體現出以下特點:1.重視發(fā)展,淡化甄別,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原有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基礎教育課程的功能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轉而注重培養(yǎng)學生包括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質等多方面的綜合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于是,配合課程功能的轉變,評價的功能也發(fā)生著根本性轉變,不只是檢查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更為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與方法。評價是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而不是學生的發(fā)展為評價的需要服務。2.重綜合評價,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知識爆炸、競爭加劇、網絡與信息時代的來臨,僅僅掌握知識與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對人發(fā)展的要求,于是全球都在進行關于“教育與人”的大討論,學業(yè)成就作為評價單一指標的局限凸顯出來。3.強調參與和互動,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改變以往管理者為主的單一評價主體的現象,逐步成為由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甚至包括專業(yè)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的交互過程。
新課程是一個全新課題,仍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課堂結構的優(yōu)化也會越來越合理,教育前景將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