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過分看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綜合性。針對這一弊端,教育部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提出綜合性學習,并把“綜合性學習”列入基礎教育的各個學段,成為語文課程目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對如何讓語文綜合性學習有效地開展作了探討。
關鍵詞: 小學語文 綜合性學習 綜合素養(yǎng)
一、強化課外專題性閱讀,開展綜合性學習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材的選文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更多地考慮讓學生聯系現實社會,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在綜合性學習中,我們經常需要突破課時的局限,教室空間的束縛,以及教材的拘囿,開設專題性課外閱讀的綜合性學習。專題性課外閱讀綜合性學習活動,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及主動探究、自學自育的能力。
例如學生學完《用奇謀孔明借箭》后仍意猶未盡,我又以本篇課文為生發(fā)點讓學生開展了有關《三國演義》的專題性閱讀,設計并上了一堂語文綜合活動課。
具體內容如下:
A.【辭海拾貝】1.重在讓學生說出與三國有關的成語,如三顧茅廬、七擒孟獲、桃園結義等。2.歇后語:出示歇后語的前半部分,讓學生說出后半部分。如諸葛亮彈琴,諸葛亮的鵝毛扇……
B.【才華展示】通過講故事、朗讀、表演等形式各施其才。
C.【腦力沖浪】重在讓學生寫一寫、評一評三國人物(諸葛亮、周瑜、曹操、劉備等),通過開展辯論,讓學生學會全面評價人物。
D.【開心一刻】三國主題歌,詩詞鑒賞(《七步詩》《赤壁懷古》)。
通過課前的準備工作,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搜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創(chuàng)造潛能得到了發(fā)揮,互助合作精神得到了發(fā)揚。本節(jié)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趣,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樂學。通過課堂活動的實施,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朗讀能力、表演能力、評判他人的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等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受到了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此次綜合性學習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
二、借助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內容,不能脫離解決學習者的生活問題。借助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廣闊的生活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辦報紙、演課本劇、舉辦詩歌朗誦會、進行書法比賽等。這樣的形式有利于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有利于學以致用和學文育人。我們還可以帶學生走出校門,進行參觀訪問;節(jié)假日,鼓勵學生與家長外出旅游;組織學生作社會調查,寫調查報告等,這些綜合性學習都有利于使學生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同時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依賴于語文這個工具。綜合性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扎根在社會生活這個天然教室,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課文,并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到生活中去實際應用,發(fā)揮語文的交際功能、傳播功能。比如讓學生寫廣播稿、倡議書、借條、招領啟事、辦手抄報等,也可以讓學生為旅游公司設計廣告語、導游解說詞。這樣,綜合性學習就能把生活與語文緊密相連,把學生今天的學習與未來的發(fā)展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例如在以“保護水資源”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可以安排如下活動:
1.訪談。走訪當地居民,了解建設工廠掩埋了多少條水渠和池塘以及水污染的情況。
2.調查。調查馬路積水、小河渾濁的原因。了解地方管理機構對水資源的管理。
3.討論。討論解決水污染問題的對策。
4.寫建議書。集體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寫成建議書,張貼在社區(qū),提高居民的認識水平和環(huán)保意識。
在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的“走訪”、“調查”,便是運用語言跟人交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了解到許多課本以外的知識,并且通過討論形成共識,把水污染問題的解決方案,寫成建議書,這便是運用語文解決生活問題。如此,借助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就達到了“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的效果,加強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三、有效利用各種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
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在兒童的社會生活中有豐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兒童的游戲,兒童的吃穿住行,兒童身邊的環(huán)境、社區(qū)、事物……都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素材。利用周圍的各種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進行綜合性學習的前提。天高云淡,秋風送爽,各種顏色、不同形狀的葉子像蝴蝶般飛滿了果園,飛滿了校園和鄉(xiāng)間小道。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細心的孩子總愛揀幾片漂亮的葉子夾在書中做書簽,此時此刻,發(fā)動學生采集各種樹葉,召開一個色彩斑斕的賞葉會,那是多么令學生開心的事啊。在這個活動會上,學生可將采集來的樹葉進行歸類(有的按顏色歸類,有的按形狀歸類,有的按藥用價值歸類),將自己的歸類內容說給大家聽。在介紹樹葉名稱和樹葉歸類的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生隨機識字的能力,豐富了詞匯,發(fā)展了語言。經常開展這樣的活動,學生的說話、識字、審美、繪畫、想象、創(chuàng)造、探究等能力會逐步提高,從而加強了語文學科與科學、藝術、數學學科的整合,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充分運用網絡技術,開展綜合性學習
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在綜合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要積極運用網絡技術等手段,以拓展綜合性學習的時空范圍,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水平。在“我的家鄉(xiāng)”為主題的綜合性活動中,引導學生將自己網上搜集、整理的有關“家鄉(xiāng)的名勝”、“家鄉(xiāng)美食”、“家鄉(xiāng)的特產”方面的資料進行展示,實現資源共享,并讓學生分小組成立小小旅行社,針對家鄉(xiāng)旅游業(y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再把這些意見用電子郵件的形式發(fā)送給各旅游景點的負責人。這樣學生不僅個性得到了張揚,而且使多元信息與語文的人文性相碰撞交匯,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學生將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形式是多樣的,它沒有固定的模式,靠的是執(zhí)教者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我們應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他們在廣闊的時空里學語文、用語文,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