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熱力環(huán)流的成因是高中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地理原理,本文借眾多實例分析了熱力環(huán)流的成因和類型。
關鍵詞: 熱力環(huán)流 成因 類型
在人教版新課標高中地理教材必修Ⅰ第二章第一節(jié)《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中,熱力環(huán)流是教學重點與難點,理解并掌握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原因,并熟練運用,對于解決大氣運動、氣候形成等問題可以達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熱力環(huán)流的成因
熱力環(huán)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由于緯度差異、海陸熱力性質、天氣狀況、下墊面性質等因素的影響,地區(qū)間出現冷熱不均(冷熱相對而言,溫度較高的地方較熱,溫度較低的地方相對較冷)。
由于空氣熱脹冷縮的性質明顯,在較熱的A地附近,空氣由于受熱,體積膨脹,密度減小,在浮力的作用下,空氣上升(圖1甲);由于A處大氣由近地面流向高空,對于同一水平面,在近地面A處的空氣比相鄰地區(qū)的空氣質點少,密度小,形成低氣壓;而在高空,由于近地面的空氣流向高空,使在A地上空的空氣質點比相鄰地區(qū)多,密度大,形成高壓。
對于地面溫度相對較冷的B、C兩地,空氣遇冷,體積收縮,密度增大,在重力的作用下,空氣下沉(圖1乙)。由于空氣在豎直方向上由高空流向近地面,對于同一水平面,在近地面,B、C兩地的空氣質點比相鄰地區(qū)多,形成高氣壓;在高空,空氣質點比相鄰地區(qū)少,形成低壓。
地面的冷熱不均,使空氣產生上升和下沉,使同一水平面上出現氣壓差異,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氣由高壓向低壓流動,從而形成水平方向的大氣運動。
大氣在豎直方向的上升和下沉運動與水平方向的水平運動結合起來,形成了熱力環(huán)流(如圖2)。
熱力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其形成過程用可以簡單地表示為:
二、熱力環(huán)流隱含的知識點
1.同一豎直面內,海拔越低,氣壓越高;海拔越高,氣壓越低。
氣壓是由于單位面積上空氣的重力作用而產生的壓力,如圖3所示,在同一豎直面內,A所在的面海拔低,大氣稠密,空氣柱長(La),單位面積上空氣的壓力大,氣壓高;C所在的面海拔高,大氣稀薄,空氣柱短(Lc),單位面積上空氣的壓力小,氣壓低。故在同一豎立面內,海拔越低,氣壓越高;海拔越高,氣壓越低。如圖2中將①②③④四處的氣壓按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④③②①。
2.同一豎直面內,近地面的氣壓性質與高空相反。
由熱力環(huán)流的成因可知,在同一豎直面內,空氣質點的上升和下沉,引起了同一水平面空氣質點多少的變化。近地面較熱,上升的空氣質點使近地面比同一水平面相鄰地區(qū)的空氣質點少多,在近地面形成高壓;相應的,在高空,空氣質點就比同一水平面的空氣質點多,形成高壓(如圖1中A地)。同理,近地面較冷,下沉的空氣質點使近地面比同一水平面的空氣質點比相鄰地區(qū)多,在近地面形成高壓;相應的,在高空,空氣質點就比同一水平面的空氣質點少,形成低壓(如圖1中B、C地)。故在同一豎直面內,近地面和高空的氣壓性質相反。
3.空氣的上升和下沉運動是由熱脹冷縮引起的,不是由于水平氣壓梯度力而形成的。
成因同熱力環(huán)流的成因所述。
4.近地面在熱力性質的影響下,溫度較高的地方形成低氣壓(熱低壓),溫度較低的地方形成高氣壓(冷高壓)。
如在圖2中的近地面,A處形成低氣壓(熱低壓),B和C處形成高氣壓(冷高壓)。
三、熱力環(huán)流的常見類型
1.城市熱島。
(1)表現
在城市的市區(qū)和郊區(qū)之間,近地面的風由郊區(qū)吹向市區(qū),高空的風由市區(qū)吹向郊區(qū)(如圖4)。
(2)形成原因
由于城市中的下墊面受到人類大規(guī)模的改造,在受到相同太陽輻射下,城市升溫比周圍郊區(qū)快;同時,由于城市中人類活動集中,并且頻繁,城市中消耗的能源多,排放的廢熱也多。因此,在近地面,市區(qū)的溫度比郊區(qū)的高,在市區(qū)形成低壓,在郊區(qū)形成高壓,風從郊區(qū)吹向市區(qū);在高空,風則由高空吹向郊區(qū)。
(3)影響
①有利影響。在近地面,風從郊區(qū)吹向市區(qū);在高空,風由市區(qū)吹向郊區(qū)。熱力環(huán)流將市區(qū)的大氣污染物帶到郊區(qū),凈化了市區(qū)的空氣。
②不利影響。如果城市排放的大氣污染物濃度過大,雖然城市熱力環(huán)流減小了污染物的濃度,但仍然超過環(huán)境的自凈能力,使污染的范圍擴大。同時,如果在城市熱力環(huán)流的影響范圍之內有嚴重的大氣污染企業(yè),在熱力環(huán)流的作用下,會使城市的大氣污染更加嚴重。因此,有大氣污染的企業(yè)需建設在城市熱力環(huán)流的范圍之外;城市規(guī)模越大,其熱力環(huán)流的范圍也越廣,有嚴重大氣污染的企業(yè)距離城市也應該越遠。
2.海陸風
(1)表現
在一天之中,白天風由海洋吹向陸地,而在夜晚則由陸地吹向海洋的現象(如圖5)。
(2)形成原因
由于海洋和陸地的熱力性質不一樣,海水的比熱比陸地的大。白天,海洋和陸地獲得相同的太陽輻射,海水的升溫幅度較小,溫度較低,對大氣的加熱作用弱,在海洋的近洋面形成高壓;在陸地上,陸地的比熱小,升溫快,溫度高,對大氣的加熱作用強,在近地面形成低壓。在近地面,白天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形成海風(如圖5左圖,白天)。
同理,在夜晚,由于海洋和陸地都散失熱量,如果失去相等的熱量,陸地的降溫幅度比海洋大,陸地上形成高壓,海洋上形成低壓,在近地面,風由陸地吹向海洋。(如圖5右圖,夜晚)
(3)影響
風在海洋陸地之間運動,將海洋上空的水汽輸向陸地,使陸地的降水增加,同時也調節(jié)海洋和陸地之間的熱量的差異,使海洋和陸地之間的溫差減小,使沿海地區(qū)的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較小,具有海洋性的特征。
3.季風
(1)表現
在一年之中,夏季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冬季風由陸地吹向海洋的現象(如圖6)。
(2)形成原因
與海陸風的成因相似(如圖6)。
(3)影響
同海陸風。
(4)分布
①東亞。東亞是世界上季風分布最典型的地區(qū),其處于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十分明顯,季風也最顯著。在該地區(qū),冬季吹西北季風,寒冷干燥;夏季吹東南季風,高溫多雨。其主要影響中國東部與南部沿海,朝鮮半島和日本。
②南亞。南亞季風主要影響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和中國西南地區(qū),該地區(qū)冬季吹東北季風,溫和(因緯度低,氣流南下過程中溫度逐漸升高)少雨;夏季吹西南季風,高溫多雨。
4.山谷風
(1)表現
在一天中,白天風由山谷吹向山坡,夜晚風由山坡吹向山谷的現象(如圖7)。
(2)形成原因
由于山谷的植被一般比山坡良好,同時山谷的水分(如溪水、池塘、河流、地面潮濕等)也往往比山坡多,因此,山谷的比熱一般比山坡大。在白天,山坡日照時間一般比山谷長,獲得的太陽輻射比山谷多,故山坡增溫快,形成低壓,而山谷形成高壓,近地面風由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風(如圖7左圖);在夜晚,山坡降溫快,形成高壓,而山谷形成低壓,近地面風由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風(如圖7右圖)。
總之,熱力環(huán)流的成因是高中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地理原理,理解并熟練運用,可以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天氣現象,并對許多天氣及氣候的相關知識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