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純粹經濟損失是侵權行為法領域出現的一種新的損害形態(tài),無論是法學理論界還是法學實務界都甚感陌生。本文主要從純粹經濟損失的概念、特征和類型,這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純粹經濟損失反射性損失轉移性損失
中圖分類號:D920.4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經濟聯(lián)系日益密切,使得損害能夠通過人與人之間更加密切的經濟聯(lián)系而擴散得更遠。一個注冊會計師的過失不實陳述,可能導致與其并沒有合同關系的成千上萬的股民遭受慘重的經濟損失,股民所遭受的正是一種純粹經濟損失。傳統(tǒng)意義上的侵權行為是指不法侵害他人財產權、人身權即絕對權的行為,根據傳統(tǒng)的侵權行為法,純粹經濟損失是不能獲得賠償的。
1 純粹經濟損失的界定
本文使用“純粹經濟損失”這一概念。雖然純粹經濟損失這一概念應用廣泛,但對其內涵卻始終沒有一個清晰而又廣為接受的界定。上述概念均來自于各國法學界對司法實踐與學理研究的總結。值得一提的是,1972年6月2日頒布的《瑞典賠償法》第2條規(guī)定:“根據本法,純粹金錢上的損失是指在任何方面都與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無關聯(lián)的經濟損失?!?該條規(guī)定指出了純粹經濟損失獨立性的特點,是一種與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害均沒有關系的損失。它不依附于人身、財產損害,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在各國的學術著作中,可以看到許多學者們給純粹經濟損失下的定義。以下簡明地列舉與分析:
英國侵權法學者 Alastair Mullis與 Ken Oliphant認為:“純粹經濟損失是不因原告財產遭受損害而間接引起的財政損失?!睆脑摱x可以看出:首先,純粹經濟損失不是因為原告的財產損害而間接引起的;其次,純粹經濟損失屬于一種財政上的損失,即經濟損失。
我國臺灣著名民法學家王澤鑒先生認為:“所謂純粹經濟上損失,系指被害人直接遭受財產上不利益,而非因人身或物被侵害而發(fā)生?!痹摱x強調了純粹經濟損失的直接性,也說明了其與被害人人身與物之間的關系。
巴爾教授在考察“純粹經濟損失”的定義時,總結出兩個主要流派:其一,是指那些不依賴于物的損害或者身體及健康損害而發(fā)生的損失;其二,是指非作為權利或受保護法益的損害結果而存在的損失。這兩種概念的區(qū)別在于,前者突出了該損失的物理性質,而后者是一種制度性描述。
綜觀上述幾種純粹經濟損失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各國學界對純粹經濟損失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異。純粹經濟利益本質上非為法定權利,而是一般正當利益,是尚未上升為權利的利益。筆者認同純粹經濟損失是指,受害人所直接遭受的經濟上的不利益,且該不利益不因受害人的人身或財產受到損害而引起。
此處的受害人受損財產既包括有形財產,也包括無形財產,例如知識產權、商譽等。
2 純粹經濟損失的特征
(1)純粹經濟損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在很多場合,純粹經濟損失往往與侵權損害相伴發(fā)生,在這種情況下,直接損害、間接損害與純粹經濟損失可能都存在,如何將它們進行明確地區(qū)分是研究純粹經濟損失的前提。
(2)純粹經濟損失是受害人直接遭受的損失。“直接遭受純粹經濟損失”是指加害行為對受害人的總體財產直接造成損失,但并沒有對受害人的具體的財產或者人身造成損害,即純粹經濟損失不是受害人發(fā)生財產或人身受損間接造成的后果。
(3)純粹經濟損失具有不確定性。純粹經濟損失是加諸于被害人整體財產上的一種不利益,反映為受害人總體財產的侵害,是一種抽象的不利益。
3 純粹經濟損失的類型
(1)反射性損失。反射損失是指被告對他人造成了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害,導致了原告經濟利益的減少。這一損失發(fā)生在三方關系中,直接受害人受到了某種實際損害,而原告則是只發(fā)生經濟損害的次級受害人。
(2)轉移性損失。轉移損失是指基于法律規(guī)定或者合同約定,原本應當由初始受害人承擔的損失轉移至由次級受害人承擔。這類轉移通常發(fā)生在租賃、貨物買賣等場合。
(3)因公共設施損害而發(fā)生的純粹經濟損失。這種類型下的純粹經濟損失產生于對公共物品、公共設施的侵害,這類損失的初始受害人不是一般的民事主體,而是代表公眾利益的市政機關或者特定公法人。一個過失行為可能導致不得不關閉公共市場、高速公路和航道,使賴以為生者遭受了不能營業(yè)等經濟損失,即純粹經濟損失。
(4)不當信息披露造成的純粹經濟損失。其具體是指受害人由于信賴第三人發(fā)布的信息披露內容而采取了某種行動,后因為信息披露不準確導致了受害人的損失。由于受害人與第三人之間無合同關系,受害人的損失并不是基于自身財產與人身損害而發(fā)生,因此屬于純粹經濟損失。例如:A上市公司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由于事務所的自身原因出具了虛假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股民B因信賴該會計報告大額購買了A公司的股票,使得B遭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