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要求新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教育理念,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教師也是在缺乏合作的傳統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所以要學生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就需要教師間首先要合作,只有教師經過合作才能從中感受到快樂和收獲,才能有效地去指導學生合作。
關鍵詞合作學習團隊精神合理分組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1 合作學習的作用
(1)同學之間互幫互學,以優(yōu)帶差;(2)增加學生表達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3)為學生創(chuàng)設辯論的機會,在辯論中鍛煉思維的敏捷性;(4)培養(yǎng)合作意識、團隊精神。
2 合作學習的的形式
2.1 課外合作式
課外合作式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外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合作方式。同一個小組的成員可以在不同條件下完成各自的任務,通過總結完成整個學習任務。比如為了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小組成員就可以兵分三路,分別收集森林、草地和裸地在同時間的空氣濕度的數據,然后根據三組數據,得出結論。也可以圍繞課堂內沒有解決的的問題或延伸的問題在課后分組作進一步的探討,小組內的同學進行互幫互助,基礎差的同學有機會請教基礎好的同學。
2.2 課內合作式
課內討論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內通過小組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合作方式。在討論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有時還進行辯論。小組和小組之間也可以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可以加深印象,有利于學習。
3 合作學習的實際應用
從目前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合作學習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一是分組的隨意性比較大。教師大多根據學生的座位就近分組,座位變了,小組也就變了,既不考慮學生搭配,也不考慮學生分工。二是合作學習的目的不夠明確。哪些問題需要合作,什么時候進行合作,合作的方式是什么,教師心中沒有計劃。教師講累了讓學生“合作一下”,有老師來聽課了“合作一下”,把合作學習當做了調劑品、裝飾品。三是學生不知道怎么去合作。沒有其他老師聽課時,學生把合作學習當作“可以放松一下的時候”,有老師聽課時合作學習又是學生最難受的事,討論是不說不行,說又沒有東西可說。
4 怎樣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
(1)教師提高認識,精心備課,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有的放矢。創(chuàng)設合作學習的氛圍,認真組織合作學習的內容,比如問題的提出,要求學生達到什么目標,如何去做,以什么形式等等。
(2)合理分組。合作學習小組內的成員的搭配應該做到科學、合理。小組內的學生在知識、情感、態(tài)度、能力、性格、性別等方面應該是不同層次的,這樣便于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組與組之間的相對平衡能有效地促進組內的合作與組間的競爭。
(3)發(fā)揮小組內每個成員的作用。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雖然層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應該樹立團隊意識,樹立“小組的合作離不開我”的精神。因此小組內的成員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特別是對于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習基礎比較差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弱的同學,更應該幫助他們克服障礙。為了使每個人都有鍛煉的機會,小組內的分工應該輪流進行,樹立每個同學的自信心。
(4)加強合作學習的指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不能依賴學生自己完成,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下完成。對于小組內的每一個角色,分別承擔什么任務,用什么方法完成比較好,都應該進行指導,使學生逐步形成一種學習習慣。
(5)對合作學習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要灌輸給學生這樣的意識,不僅要評價學習成果,更注重合作的過程;不僅評價答案是否正確,更要關注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別人發(fā)言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態(tài)度;不僅評價學習水平,更應該關注他們在合作學習中所表現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等等。通過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5 合作學習中注意的問題
(1)不要把討論變成了只有少數幾個人的個人演說。剛開始時,學生都會爭先恐后的發(fā)言,表達自己的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礎好的同學漸漸成了小組內的“權威”,基礎差的同學受不到重視,漸漸地失去了發(fā)言的勇氣,于是小組討論就變成了某個同學的一言堂。
(2)不要追求表面上的熱鬧。有的教師為了追求課堂上學習氣氛的熱烈,以顯示教學上的以學生為主體,任憑學生的大喊大叫,甚至對于學生借機“放松一下”,教師也會視而不見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教師把握不了課堂節(jié)奏,導致教學走上了另一個極端。
(3)小組內的成員配應該相對固定。由于小組內成員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據班級學生的座位的安排而就近組合,因此會隨著學生座位的變化而變化。另外,不同學科的分組方法也不盡相同,這就給合作小組成員的相對固定帶來困難,所以我們應該做好與班主任以及其他科任的溝通,盡量堅持合作小組的穩(wěn)定性,使合作學習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