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文學作品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一條重要途徑,閱讀文學作品的正確方法應如王國維關于讀書和治學的三種境界。教師在其中起的作用如下:探究文學作品的內涵,誘導學生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啟示;探究作者對人物的愛憎感情,誘導學生發(fā)現并感受大師的人格魅力;探究文學作品中情景和形象,誘導學生發(fā)現美、欣賞美、體驗美;探究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語言特色,誘導學生感悟語言豐富的表現力,從而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領悟程度。“師導生究”必定能實現文學閱讀的最終目的——學生學會閱讀文學作品,提高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探究 誘導 感情 領悟
閱讀文學作品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一條重要途徑。巴金先生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寶庫,那就是多少年來作家留下的杰作。他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p>
可是,現在有些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往往追求故事情節(jié),泛泛而讀。他們還是徘徊在文學寶庫門外,未能發(fā)現寶物,常??帐侄?。究其原因是他們未能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那么,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正確方法是什么呢?
一、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正確方法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關于讀書和治學的三種境界之說則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把讀書治學的第一種境界喻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說讀書治學首先要高瞻遠矚,要有正確而高遠的目標。第二種境界喻作“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备嬖V我們讀書治學接著要進行孜孜不倦的求索和探究。第三種境界喻作:“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蔽覀兛梢岳斫鉃榻涍^苦苦的求索和探究,最后才會恍然大悟,領悟到其中的真諦。
王國維先生的三個經典比喻啟迪我們,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正確方法是:要有高遠的目標,正確的探究方向,然后作細致入微的探究,最后才能豁然開朗,有所悟、有所得。其中所悟所得,正是我們的目的——青少年從文學作品中吸取營養(yǎng),健康地成長。
學生用探究的方法閱讀文學作品,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發(fā)揮怎樣的作用呢?
二、教師的作用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授之謂也?!比~老又說:“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故教師之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比~老告訴我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文學作品應當由學生“自為研索,自求解決”;教師的作用是“導”,是“多方設法,相機誘導”。
可見,閱讀文學作品,學生最好的方法是探究;而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教學的最好方法是誘導。
那么,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探究的正確方向是什么?教師又應當作怎樣相機的施工誘導呢?
三、教師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進行閱讀
我們從《語文新課程標準》有關閱讀文學作品的目標中得到了啟發(fā)。具體如下:
1 探究文學作品的內涵,誘導學生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啟示。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讀小說不能僅僅讀故事,更要通過品味、感悟、欣賞,讀出故事背后的詩意。這詩意就是對社會與人生深刻而獨到的發(fā)現和認識。朱光潛先生的話強調了探究文學作品內涵的重要性。學生了解了作品的主旨,也就能對社會與人生有進一步的發(fā)現和認識。毛澤東同志說,讀《紅樓夢》可以認識封建社會,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教師要善于誘導學生透過故事的表象去探究故事背后的實質,探究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例如,《格列佛游記》中的“宮廷游戲”片段,表面上寫的是格列佛看“繩上跳舞”看“跳過橫桿”,場面熱鬧非凡。而這時教師就要誘導學生透過這些表象去思考大臣們?yōu)槭裁匆爸罢蹟嗖弊印钡奈kU去“過分賣弄自己”。學生通過探究發(fā)現:原來皇帝以繩上跳舞的技能來決定官吏的任免。這樣學生也就很容易領悟到作品的主旨即作者借“小人國”來揭露和批判英國統(tǒng)治者的腐敗和罪惡。同時,學生還認識到了英國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從而更加熱愛我們今天的社會。
教師還要善于選取暗示文學作品主旨的句子或語段,誘導學生去探究人生的哲理。例如《“諾曼底”號遇難記》是這樣寫的:哈威爾船長說:“必須把60人救出去”,“實際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給忘了。”讀到這里,教師就要緊緊抓住這幾句話,誘導學生探究船長此時的心理。學生通過思考發(fā)現船長此時想的只是他人,自己則決心與船共存亡。頌揚船長勇于決斷、忘我救人的精神正是本文的主旨,學生悟到了作品的主旨,也就悟出了人生的價值:人活著不能只顧自己,更多的是要為他人著想。
探究文學作品內涵,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感悟人生,就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面對社會、面對人生的21世紀的一代新人。
2 探究作者對人物的愛憎感情,誘導學生發(fā)現并感受大師的人格魅力。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蔽膶W大師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們對筆下的人物都傾注著飽滿的感情,或愛或憎以情動人,燃起讀者的心靈之火,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來弘揚筆下人物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因此,探究大師對人物的思想感情傾向,感受大師的人格魅力是學生健全人格和陶冶情操的一條極好的途徑。
但是,有些作者對自己筆下人物的感情不直接表露,而是含蓄地蘊涵在作品的字里行間,學生難以捕捉作者的情感意蘊,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的誘導。教師要善于誘導學生學會依據語境來推斷關鍵詞語的詞義,從而感悟作者的感情。例如,魯迅在《故鄉(xiāng)》中寫“我”和閏土重聚的情景。在聽了閏土訴說的遭遇后,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母親和我都嘆息他的境況: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弊x這句話,教師當要求學生要讀“苦”字,讓學生思考是誰苦,又是誰害苦了他。學生不難說出是閏土苦,是罪惡的社會制度害苦了閏土,而再讀這句話,學生就會感悟到這個“苦”字充滿了對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表達了作者的心酸;也充滿了對反動統(tǒng)治者強烈的憎恨,表達了作者的憤懣。接著教師再誘導學生聯想臧克家的詩歌《有的人》,學生就會對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娜烁窬癞a生崇敬之情。教師還要善于誘導學生身臨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情景,說出自己的情感體驗。例如,閱讀《我的叔叔于勒》時,教師可提問,如果你是于勒的侄子,當你在渡輪上發(fā)現于勒已淪為衣衫襤褸的窮水手的時候,你對他的情感態(tài)度將會怎樣。學生未經思索,或許會說是同情,或許會說是不原諒。這時,教師可誘導學生揣摩作品中的“我”在看了于勒的手和臉后默念的話:“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在這句話中,作者不避重復地強調他們的親情關系,學生品味后就會感悟到作者借“我”的心理活動來表達自己對于勒的同情和對惟利是圖、六親不認的菲利普夫婦的唾棄。這樣大師的正義感感染了學生,學生也就走近了文學大師。
“陽春布德澤,萬木生光輝”,大師的情感折射出了大師的人格精神,滋養(yǎng)著青少年茁壯成長。
3 探究文學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誘導學生發(fā)現美、欣賞美、體驗羨。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總目標還提出,要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而文學大師又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美的情景和生動的形象。因此,探究文學作品的情景和形象,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教師要善于誘導學生發(fā)現文學作品中美的情景,學會欣賞美。并能說出對美的體驗。羅丹說過:“我們的周圍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作品時,首先要誘導學生去發(fā)現美的情景。例如,閱讀魯迅的《故鄉(xiāng)》,教師可啟發(fā)學生:文中哪些描寫呈現了圖畫美,學生不難說出是作者對月下瓜地的描寫。接著教師就要讓學生通過朗讀并展開想象來感受美: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一望無際的沙地,碧綠的西瓜,其間小英雄紫色的臉,銀亮的項圈,亮閃閃的鋼叉……作者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動人的情景,給人以美的享受。然后教師還要誘導學生身臨其境,說說對美的體驗,以及圍繞這種情景有了哪些美的話題。有的學生會說月下瓜地朦朦朧朧的,畫面本身就呈現朦朧美;有的說,并列數景而又能協調統(tǒng)一,這就創(chuàng)造了海邊夜景和諧的美、靜謐的美;有的還說,這情景中還有靜態(tài)的美和動態(tài)的美。就這樣,學生在感受美,體驗美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審美能力。
教師要善于誘導學生品味作品人物的形象美,探究外在的形象所折射出的內在的美。黑格爾說:“美只能在形象中見出,因為只有形象才是外在的體現?!倍喔f:“美德最美?!笨梢?,學生在欣賞作品人物形象美的時候,教師更要誘導學生去探究人物的內在美。
例如,茹志鵑的小說《百合花》中的主要人物的外形就很美。他是一個年輕的通訊員,“高挑的個子”,“厚厚實實的肩膀”,“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黃軍裝”;說起娶媳婦,他就“飛紅了臉,憨憨地笑著”??戳怂耐庑?,學生就會感到他的可愛,而這時,教師就要誘導學生:這樣的外形折射出了怎樣的品質。學生就會說,通訊員具有勤勞、純樸和憨厚的品質,而這就是中國勞動人民的傳統(tǒng)美德。這時學生才感悟到:通訊員可愛,可愛的不僅僅是他的外形,更多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就這樣,學生在探究作品人物形象美的同時,在自己的心田也就播下了美的道德品質的種子。
“流泉得月光,化為一溪雪”。學生探究作品中美的情景和形象的過程中便會產生愛美、尚美的心理。學生追求美,就會去設計美的藍圖,把未來的社會和人生創(chuàng)造得更美好。
4 探究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語言特色,誘導學生感悟語言豐富的表現力,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領悟程度。
作家由于經歷、處境、性格的不同,形成了特有的語言特色,而探究不同的語言特色就能使學生感悟到不同的語言可以表現作者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進而領悟到語言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例如老舍先生,他一生熱愛人民,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作為人民藝術家,他的語言特色是平易而形象?!对诹胰蘸捅┯晗隆返慕Y尾寫祥子“哆嗦得像風雨中的樹葉”,比喻通俗而形象。教師誘導學生細品這句話:是誰把祥子折磨成這樣。學生就能認識到,除了自然因素,更主要的是人為因素,從而感悟到老舍先生正是用他那平易形象的語言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切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慨。
斯威夫特則不然,他從小遭受了英國上層社會的冷眼,對他們深惡痛絕。因此,他以詼諧幽默的語言,嬉笑怒罵的筆法來揶揄、鞭韃昏庸、腐朽的英國統(tǒng)治者。例如在《格列佛游記》“語言的妙用”這個精彩片斷中,寫三位教授計劃取消語言中所有的詞匯,名詞則用實物來代替時,文中就出現這么一句話“要不是婦女和俗人、文盲聯合起來反對,這種發(fā)明早就已經實現了?!边@個語句表面上輕視了婦女、俗人和文盲。此時誘導學生聯系斯威夫特的語言特色,學生就能領悟到,作者是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在譏諷英國的統(tǒng)治者,言外之意就是他們比婦女、俗人和文盲更愚蠢。
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表現力,就像春蘭秋菊展示了不同的風采,學生感悟到語言不同的表現力,就能提高他們對語言文字的領悟程度。
當然,閱讀文學作品的探究方向還不止這些?!墩Z文新課程目標》在“第四學段”(七到九年級)階段目標中強調的是以上四點,因此,其余的這里就不作論述了。
總而言之,閱讀文學作品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一條重要途徑。學生閱讀當“自為探索”,而教師的作用就是誘導。學生的探究有了正確的方向,教師的誘導又能給學生以啟發(fā)。那,學生就一定能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來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而教師的誘導也能實現自己的最終目的——教學生學會閱讀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