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學科對學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強的要求。由于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等的不同,學生學習信息技術時表現(xiàn)出的能力差異似乎更明顯一些。信息技術教師更應重視和面對學生的這些差異,運用差異教學法,改善目前信息技術教學的現(xiàn)狀,讓所有學生都學有所獲、各得其所,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那么,如何開展差異性教學,又要采取怎樣的教學手段來促進差異性教學,都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一、學生能力差異產生的原因
小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時的表現(xiàn)各不相同:有的學生對電腦有很大的興趣和很高的悟性,在操作上表現(xiàn)出非凡的能力,而有的學生即使面對一些最基本的操作也不敢動手實踐。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不同家庭環(huán)境的差異
家庭經濟條件和環(huán)境的不同是學生產生差異的重要原因。統(tǒng)計表明,來自擁有電腦或家長文化程度較高家庭的孩子,信息技術課堂上的表現(xiàn)明顯優(yōu)于其他孩子。
2.學生性格、學習興趣和自控能力的差異
每個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及特長都不盡相同。與其他學科相比,信息技術學科更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顫姾脛拥膶W生往往敢于操作、敢于嘗試;性格內向、有自卑心理的學生則對電腦畏首畏尾。性格的差異導致了學生操作技能的差異。在興趣方面,有學生喜歡玩游戲,有的則喜歡電腦繪畫等等,因而產生的學習動機和方式也不同。遇到感興趣的內容,就會去認真學習,積極鉆研,而對不感興趣的內容就會應付了事。
學生的自控能力也是導致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包羅萬象的網絡、驚險刺激的游戲、形式新穎的網上聊天等極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注意力集中、自我約束力強的學生往往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3.學生本身素質的差異
學生本身素質的差異包括:思維水平的差異、智力的差異、原有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的差異等等。有的學生思維敏捷,有的學生長于形象的直觀記憶,有的學生接受能力明顯強于其他學生。這些都導致了他們在學習時產生差異。
面對學生諸多方面的差異,信息技術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差異教學手段,改善差異現(xiàn)狀,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實施差異性教學的原則
實施差異性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調動不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更新觀念,尊重學生差異
教師應更新觀念,在課堂教學中善于與學生平等交往、傾心交流,從深層次真切感受每位學生獨特的個性,理解學生,尊重差異,發(fā)展個體特長。
2.深入觀察,鑒別學生差異
準確鑒別差異是實施差異性教學的前提。教師應改變僅靠考試分數(shù)評定學生的做法,結合學生各方面發(fā)展的實際,采取多種途徑、多種手段和多種工具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發(fā)展的差異進行有效鑒別。
3.開發(fā)資源,利用學生差異
我們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適應多種社會需求,具有不同發(fā)展方向的人,而不是培養(yǎng)一種模式的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差異是教育的財富,而不是包袱。教師要把差異作為教育的資源來開發(fā),努力創(chuàng)造公平的環(huán)境,讓每位學生都品嘗成功。
4.形成小組,發(fā)展學生專長
在實施差異教學時,教師應劃分若干個課堂學習小組,使學生個體之間、學生個體與班級之間產生一種有機的組織聯(lián)系,從而協(xié)同學習,發(fā)現(xiàn)和研究問題。此外,通過成立興趣小組,將部分信息技能水平高的學生組織起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參與一定的具有實際效用的任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彈性設計,預留發(fā)展空間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根據學生的差異有計劃地進行彈性教學設計,留下學生可施展的空間,實行靈活民主的課堂管理,為學生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主動參與,使課堂教學盡可能契合每個學生的實際狀況,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最大潛能。
6.情景評估,促進全面發(fā)展
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情景性評估,根據多元化標準,從發(fā)展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而不僅僅是結果性、終結性評價,及時為學生提供有益的反饋,幫助學生識別自己的智力強項和弱項,給強項以充分發(fā)展的機會,同時運用強項彌補弱項,逐步消除弱項。
三、差異性教學實施策略
1.創(chuàng)設和諧自由的教學氛圍
信息技術課堂中應釋放學生的思維能量,讓學生在學習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方能產生思維碰撞、閃現(xiàn)思維火花。應該讓能力弱的學生敢于提問,讓能力強的學生勇于質疑,讓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讓簡單劃一的操作充滿生氣,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融入課堂,都學有所獲。
2.加強課堂內教學的互助
操作能力強的學生和操作能力弱的學生互助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常用手段,也是最有效手段,是一種學生資源的共享利用?;ブ梢泽w現(xiàn)為小組合作,也可以體現(xiàn)為學生間的互助。
3.實施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分層推進教學。
(1)教學對象分層。對學生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出發(fā)點,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平時對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察,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評價,并結合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觀點客觀地認定每個學生的層次,隨時根據學生的發(fā)展變化對學生的層次進行必要的調整,鼓勵學生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遞進。
(2)教學目標分層。教學目標分層的目的在于,允許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不同,從而有針對性地教給不同學生不同層次的知識,以便與學生的知識結構相適應,讓學生能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
(3)教學活動分層。根據教學對象及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相應的分層活動,使目標真正落到實處。教師在教學進度、教學速度、教學方法等各方面要充分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4)課堂練習分層。在課堂練習時,應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以鞏固不同層次學生必須掌握的教學要求為依據,體現(xiàn)層次性。通過分層的練習設計,就避免了能力弱的學生“吃不了”、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務,使各自的知識水平、操作技能都有所提高。
(5)教學評價分層。如果以統(tǒng)一的標準評價學生的學習,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學生實際的水平和提高的幅度,還可能挫傷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對學生的評價也應分層,從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使評價成為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動力。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學科中實施差異性教學,就是要在綜合了解、評價學生差異的基礎上,承認差異、鑒別差異、發(fā)展差異,制定適應學生個體差異的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相應的課堂氛圍,加強教學互動,實施分層教學。
參考文獻
[1]肖映銘.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差異教學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05(8).
[2]關于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思考——淺談信息技術課中的差異性教學[DB/OL].http://www.scjks.net/Article/Class11/Class121/200512/676.html.
[3]信息技術學科的差異性教學[DB/OL].http://www.blog.edu.cn/user2/qiwde/archives/2006/1265093.shtml.
[4]淺析信息技術學科中的差異性教學[DB/OL].http:// www.teacherblog.com.cn/blog/3383/archives/2006/52903.html.
(作者單位:江蘇通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