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內容分析以及設計思想
本節(jié)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初步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圓等平面圖形。本課以《數(shù)學課程標準》理念及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充分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遵循學生認識幾何圖形——從立體→平面→立體的規(guī)律,嘗試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學習的資源工具、探究工具和評價工具,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參與、體驗概念形成和獲得的過程。讓學生在故事情節(jié)中,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感受事物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體現(xiàn)數(shù)學學習的價值。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與討論,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征,初步認識以上圖形。
2.能根據(jù)它們的特征從具體的情境中辨別出這四種圖形,初步運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空間觀念。
3.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激發(fā)學生積極探索新知和學好數(shù)學的欲望,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點
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征,辨別四種基本圖形。
四、教學難點
感知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稍復雜的情境中辨認平面圖形,并數(shù)出圖形。
五、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是6~7歲的兒童,思維活躍,有較強的求知欲。
2.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三棱柱這些立體圖形有一些簡單的認識,另外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多或少了解一些。
3.學生有臨、印、描物體以及組拼玩具的經歷,并對動手操作充滿興趣。
4.學生經過兩個多月以來的學習,已經熟練掌握計算機的開機、關機,打開課件,點擊、輸入等技能,對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進行教學非常感興趣。
六、教學策略
1.目標整合的策略:本課整合了三維教學目標,讓學生主動思考,努力想辦法解決問題,以使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得到培養(yǎng)。
2.情境激趣的策略:嘗試通過故事情節(jié)貫穿教學課堂,充滿童趣,生活化、趣味性的情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習成為一種樂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通過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與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欲望。
3.活動教學的策略:為學生提供材料,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進行“再創(chuàng)造”。同時為學生提供比較充足的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空間,讓學生盡量釋放創(chuàng)造的潛能。
4.有效練習的策略:設計有梯度的練習,讓學生鞏固知識的同時,拓展思維。
5.激勵評價的策略:考慮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隨著課堂的進程,給予學生合理的評價。利用電腦的優(yōu)勢,給出即時判斷,而且形式多樣,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學習。
七、教學準備
教學利用Dreamweaver軟件制作的網(wǎng)絡課件。
教師:各種立體圖形、平面圖形各一個,用于制作長方體筆筒的立體平面展開圖一份。
學生:各種立體圖形各一個,A4紙一張。
八、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電腦演示。)同學們看!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耸裁??認識它們嗎?說說它們是什么圖形?它們今天會遇到很多困難,你愿意幫助它們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之前已經學過的立方體的知識引入新知,不僅進行了有效的復習,而且為學生建立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做好鋪墊。
(二)認識平面圖形,感悟“面在體上”
1.感悟“平面”
(1)五個“小伙伴”高高興興地玩耍,它們想到“平面世界”里去。可平面世界有個規(guī)定:只有身上帶有平面才可以進去。那你認為怎樣的面可以稱為“平面”?
(2)像這樣“摸起來平平的面”可以叫做平面。(配合動作。)
(3)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平面圖形”。(出示課題:《認識平面圖形》。)
(4)那么,這五個“小伙伴”有哪幾個能進到“平面世界”里呢?為什么?說明:球的身上圓溜溜的,沒有平面,故不能進去。(電腦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之前已經學過的立方體的知識引入新知,通過小朋友熟悉的“球”的面的對比,讓孩子深刻體會“平面”。
2.從立體圖形中找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1)實物中尋找
師:A:大家拿出一個長方體,閉上眼睛跟著老師摸一摸它的面,(板書:摸。)這些面是怎樣的?
B:再請睜開眼睛,用手跟著老師數(shù)一數(shù)(板書:數(shù)),長方體有幾個平面?
C:看看有沒有你認識的平面圖形?(板書:看。)它們叫什么?
師:哪位同學可以完整地用三句話來總結一下?
(生:我摸到每個面都是平的。我數(shù)到有6個面。我看到的面是長方形。)(板書:長方形。)
師:剛才我們從長方體上認識了長方形,請你用剛才的方法從正方體、圓柱、三棱柱中認識其他平面圖形。
(學生每說一個平面圖形便貼出一個圖形并寫上名稱。)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知平面與立體的關系,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數(shù)一數(shù)的方法進行尋找平面圖形,滲透學法指導。
(2)電腦演示拆立體圖形
同學們用摸——數(shù)——看的方法從立體圖形上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我們就請電腦幫我們把立體圖形的平面取下來,驗證一下吧。(電腦演示拆分。)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進一步讓學生感知“平面來源于立體”,使學生進一步確信一般的立體圖形中會“體中有面”,強化新知。
(3)基本分類(電腦演示。)
師:看,這畫面讓我們做什么?(分類。)可以怎樣分?請同學們在電腦上操作。
(學生在電腦上進行練習。)
設計意圖:使學生及時鞏固知識,能初步區(qū)別各種平面圖形,而且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資源的優(yōu)勢,既提高了學生進行參與的積極性,又充分利用其及時反饋的功能幫助學生進行了自我檢查。
(4)畫圖操作,聯(lián)系生活概括(電腦演示。)
師:好,現(xiàn)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三棱柱這四個“小伙伴”進入了平面世界。它們高高興興地來到中央大殿前,可它們又遇見了一個難題:它們要將自己身上的一個平面畫到紙上,作為通行證才能進去,你有什么好辦法可以幫幫它們嗎?(生討論,匯報。)
(板書:描、印、折、畫。)
師:好,現(xiàn)在拿出彩筆和紙,每個同學用你認為最好的方法,幫“小伙伴們”做通行證,看誰做的最快、最好,再跟同桌的小朋友說一說,你用什么方法畫了什么圖形。
設計意圖:學生在初識平面圖形的概念之后,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描、印、折、畫等方式來進行繪制,不僅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面在體上”,而且通過動手操作的環(huán)節(jié)開拓了學生思維,滲透了圖形繪制的知識。
師:小朋友們畫的作品都很棒,你們看看這些圖形與它們的名字,怎樣才能容易記住呢?
(生說出4種平面圖形的特征。)
(師電腦演示移動長方形、正方形的邊,讓學生知道它們的邊的關系。)
設計意圖:滲透記憶平行四邊形的圖形特征和圖形名稱的方法,并且利用計算機“移動”各邊,形象地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關系。
(5)平面圖形轉化成立體圖形
師:現(xiàn)在請小朋友們把物品、筆和紙放好,比一比誰最快!
師:前面我們從立體圖形上拆下了一個個平面,其實生活中的許多立體圖形都是由平面拼成的。如我們做一個長方體的筆筒。老師裁制了這樣一個圖紙,看,這里有什么圖形?(出示實物圖紙。)我可以將它粘成一個長方體(動手做。)。同學們也可以回家做一個給爸爸、媽媽看一看。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知識之間的連貫性,我們不僅可以在立體圖形中找到平面圖形,而且可以將平面圖形組合成立體圖形。
(6)認識生活中的平面圖形
師:在生活中也有許多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老師收集了一些圖片,請大家來認一認。(課件演示各種實物。)生活中處處都有數(shù)學,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同學們下課后收集一下生活中的平面圖形,有哪些是我們學過的,將它拍下來,放到我們的班級網(wǎng)站上吧!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的,平面圖形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可以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很多的平面圖形,也滲透了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
(三)鞏固平面圖形的認識
1.營救同伴
師:現(xiàn)在“小伙伴”進入了大殿。它們發(fā)現(xiàn)有很多的同伴被關在籠子里(電腦出示。)。要不要救他們?
師:可是這里又有一個難題:“小伙伴”只能救它們身上帶有的一種平面圖形。
(1)這幾個“小伙伴”都可以救哪些平面圖形?
(2)如果每個“小伙伴”只能救一種平面圖形,你該怎樣安排呢?想好的同學進入電腦中的“小練兵”里的“填一填”,把要救的平面圖形的編號填到相應框里,看誰能得笑臉。
(學生電腦操作。)
設計意圖:進一步鞏固“面在體上”這個概念,而且由于設定了每一種立體圖形只能營救一種平面圖形的條件,對學生的思維提出了挑戰(zhàn),讓學生不僅要考慮各個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要綜合考慮所有圖形,滲透“優(yōu)選法”這一數(shù)學思想。
2.獅子頭中尋找圖形
師:(視頻進入“數(shù)一數(shù)”。)救出同伴后,他們被把守在這里的獅子發(fā)現(xiàn)了,獅子說:只要能說出它臉上的平面圖形,并且準確地數(shù)出來,獅子就能成為他們的朋友。好,現(xiàn)在請你們數(shù)一數(shù),把答案輸入框中。
(學生在電腦上操作,一般只會數(shù)出由單一形狀組成的平面圖形。)
師:同學們都很聰明,獅子后來又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在長方形中還藏有由2個或3個小長方形、正方形組合而成的長方形,如果是這樣的話,該有多少個長方形?看誰觀察得最仔細,在電腦中重新輸入答案,看誰得到第二次笑臉。(學生再次數(shù)長方形,并輸入答案。)
設計意圖:在稍復雜的情境中,考驗學生是否能分辨各種圖形,通過此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通過巧妙設置答案的判斷,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能力考驗;借助按鈕,初步感受組合的平面圖形,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得到跨越式的發(fā)展。
3.游戲“猜一猜”
師:獅子和“小伙伴”成為好朋友后,興致就來了,它把兩個平面圖形蓋住,只露出一部分,和小伙伴玩“猜圖形”的游戲,你們想不想猜?(屏幕出示蓋著一部分的平面圖。)讓學生猜。
師:這里有沒有可能猜圓與三角形?為什么?
再出示另一幅露出兩個三角形的圖,讓學生猜,問:“能猜出是什么嗎?”出示全圖后,教育孩子要看全面才能作出判斷。
設計意圖:進一步辯證地認識平面圖形,教育學生以后對問題,不能只憑部分就作出判斷;也讓學生感受“斜放”的正方形是怎樣的,對學生有一個“變式”的認識。
(四)創(chuàng)造性活動
1.拼圖
師:猜完圖形后,“小伙伴”都非常高興,一起擺出了各種有趣的圖形。(電腦演示。)師:看,它們拼成的圖形有樹、人、小兔、蠟燭等。你們想不想拼一下?(學生電腦操作進行擺拼。)
2.展示、匯報
注意表達要完整:我們用什么圖形拼成了什么?
師:大家的作品都很美。美麗的圖案要靠我們善于動腦,善于創(chuàng)造。今天,你們的想象都非常了不起,老師佩服你們。
設計意圖:初步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用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創(chuàng)作的空間,利用所學知識創(chuàng)設、美化生活,感受數(shù)學的美,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五)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到了什么本領?(生回答。)同學們真棒!
(作者單位:廣東廣州市越秀區(qū)東風東路小學)
教案點評
鐘老師設計的《認識平面圖形》是一節(jié)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中具體概念教學的典型教例,本課的設計與活動充分體現(xiàn)了小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一般規(guī)律:立體→平面→立體。因此,本課的教學始終圍繞著“面在體上”來進行,能過觀察、操作、思考,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與活動有以下特點:有效利用各種實物教具以及信息技術工具,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新知,體驗新知,鞏固新知??臻g觀念的建立,必須有學生的親身體驗做基礎,同時這也是新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在本課中,教師設計了很多簡單有效的操作活動?;顒忧榫皠?chuàng)設巧妙、連貫,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方法的滲透和遷移,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數(shù)學是思維的搖籃。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為一年級的小學生,學生的思維能力還非常的有限,但鐘老師并沒有因此而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點評人:王麗娜北京師范大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