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學習,是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為基礎,以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其課堂可以表現為:
一、聯系生活、提出問題
探究式學習的核心是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而探究活動始于問題。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提出一些他們想弄懂的問題,就會激活學生的學習情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探究活動中來。
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一節(jié)課時,我先和學生圍繞他們生活中的時間問題對話:(1)你爸爸、媽媽每天幾點上班?幾點下班?他們每天在單位大約工作多少小時?(2)你每天大約幾點到學校?幾點放學?幾點吃晚飯?再以“看來,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和時間有密切關系”導入新課。
新課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本節(jié)課你最想知道什么,最想學會什么,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當學生說出:我想認識鐘面,我想學會看鐘點,我想知道鐘表的里面是什么樣的(即內部構造)。我想知道世界上第一架鐘是什么樣子的……我就在學生眾多的、千奇百怪的問題中,選取三個與新課相關度特別大的問題:(1)什么是一分鐘?一分鐘有多長?(2)一小時等于多少分?為什么?(3)怎樣看鐘點?以此作為重點探究內容,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這樣,學生就能從平時生活的角度入手,腳踏實地地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究,根據已有經驗,真正從生活出發(fā),探究出數學的奧秘。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能夠為我們的生活服務,能夠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數學學習是很有意義的。
二、依據問題,適時探究
有了問題,學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和探究的方向,這時,教師就要立即組織學生展開探究活動。
1.根據需要選擇恰當的探究形式。
學生的探究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獨立探究,二是小組合作探究,三是班級集體探究。學生通過獨立探究能解決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獨立探究;獨立探究不能解決的問題,就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小組合作探究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就組織全班同學集中共同探究,攻克難關。
2.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選擇合理的探究方法。
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用下列方法進行探究:
(1)猜想—驗證。即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對數學問題進行大膽猜想,尋找規(guī)律,合理論證,這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途徑。
如:在教學第四冊三單元最后一節(jié)課“比較數的大小”時,例9的第(1)小題:比較1230和965的大小后,讓學生猜一猜誰大誰小。為什么?當學生說出“1230>965,因為1230是四位數,965是三位數,四位數比三位數大”之后,教師質疑:所有的數都是這樣的嗎?引導學生舉出例子來驗證“位數多的數比位數少的數大”這一規(guī)律。
(2)觀察—歸納。即讓學生觀察、歸納發(fā)現事物的特征和規(guī)律。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
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一節(jié)課時,對于認識鐘面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采取個人觀察,小組合作討論,匯報交流,學生之間相互糾正、補充等方式,最后形成鐘面特征的正確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歸納,抽象概括出了鐘面的知識。
(3)體驗模型,明理內化。意在讓學生運用探究獲得的知識,舉一反三地解決類似或相關的問題。這一程序,既是學生鞏固和擴展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吸收、內化知識為能力的過程。
三、鞏固反思,提升效果
與其他學習一樣,探究性教學過程中組織引導學生鞏固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鞏固的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反思則可以強化探究過程并逐步加深印象,再次體會探究的樂趣,增加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如探究完成“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新課后,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1)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讓學生判斷:6∶3和8∶5,2∶2.5和4∶50每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2)根據3×40=8×15寫比例,能寫多少個?(3)你能用3、7、12、9這四個數組成比例嗎?若不能,請從3、7、12、9中替換一個數,使之組成比例。這種練習層層遞進,使學生在鞏固和加深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同時,培養(yǎng)其從基本概念出發(fā)思考問題的習慣。在課尾則引導學生反思:“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你還記得比例的基本性質是怎樣發(fā)現的嗎?你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樣解決的?”這樣,讓學生品嘗了勞動成果,反思了學習過程中運用的各種探究方法,使學生在回憶科學歸納推理的同時,再次體會到探究的樂趣,并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鍥而不舍的探究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