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在幼兒園上畫畫興趣班。
一天上午,小朋友們都興致勃勃地學(xué)畫漂亮的手套,可兒子的心思早已飛往窗外,因為已有小伙伴在教室外等著他一起玩呢。一陣忙碌之后,兒子畫好一只手套,涂好顏色,便興沖沖地跑去交給了老師。
“老師,我畫完了。你看!”兒子揚起手中的圖畫。
“咦,怎么只有一只手套啊?不是要求你們畫一雙嗎?”只見老師眉頭緊鎖。
“這是一雙手套呀?!眱鹤诱裾裼性~。
“明明只有一只啊!”老師滿臉疑惑。
“是這樣的,”只見兒子伸出雙手,將手掌重疊在一起,“老師,這雙手套是像這樣擺得整整齊齊的?!?/p>
“哦!”老師笑了,戳了一下兒子的小腦袋瓜,“小機(jī)靈鬼,你可以下課了?!?/p>
“哦!耶!”兒子歡呼著跑出了教室。
這一幕,我在窗外看得清清楚楚。面對兒子這個“偷懶”舉動,真不知道是該為他的“聰明”而開心,還是該為他小小年紀(jì)便學(xué)會“偷懶”、“狡辯”而擔(dān)憂。三思之后,決定先不打擾正玩得興致勃勃的兒子。
吃過午飯后,我將兒子拉到身邊說:“今天上午你們畫的是什么呀?”
“是手套。老師還表揚我了呢!”兒子顯得很興奮。
“哦,真的嗎?媽媽好高興!你畫的是一雙手套還是一只手套呀?”
“我畫了一雙合起來的手套,這樣的?!眱鹤颖犬嬛?/p>
“你是為了去玩,故意畫合起來的手套嗎?”
“沒有呀,我是想到手套可以重疊,才那樣畫的?!痹瓉?,兒子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狡黠,畫雙合起來的手套,并無什么其他目的。我如釋重負(fù)。
“你能想到畫一雙合起來的手套,還真聰明呢!”對于孩子顯示出的創(chuàng)造力,我一向鼓勵有加。
聽我這樣一說,兒子笑了。
“媽媽,媽媽!”兒子跳了起來,“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疊在一起畫呢!”
“都有些什么東西呢?”我想繼續(xù)考考兒子的發(fā)散性思維。
“嗯,有襪子、袖套、褲子……”兒子歪著腦袋,一下說出了十幾種。小小年紀(jì),觀察能力卻不錯,這令我刮目相看。
“對啊,寶貝真厲害呢。”接著,我又話鋒一轉(zhuǎn),“如果不將它們疊起來,可以怎么畫呢?”
兒子想了想,用手比畫起來,“這樣,這樣,好多種呢!”
為了讓兒子將想法付諸實踐,我立刻拿出一雙小手套:“你現(xiàn)在能不能把它擺出一個漂亮的造型,然后畫下來呢?”
“好的!”兒子一口答應(yīng),拿出紙和畫筆忙活起來。
看著兒子快樂地忙碌著的身影,我欣慰不已。
專家點評
這位家長真是個有心人,在這樣細(xì)小的事情上都這樣較真!做家長確實需要這樣。有時候,家長們以為他們的動機(jī)不太好,他們卻是出于好意;有時候,家長們以為他們的舉動很“聰明”,他們卻是出于不太好的動機(jī)。如果我們能經(jīng)常細(xì)心地觀察和分析孩子,將會避免多少教育上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