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報載:在印度的一些中小學校,沉思是學生的必修課。學生們的首要“功課”是幫助老師整理教室,然后一起參加“沉思”,只有在這些活動完成后,學生們真正的課程才得以開始。目前,印度越來越多的學校正在引進此類項目,有的學校還開設了戲劇課和瑜珈課。
沉思課,就是通過“與內(nèi)在的自我交流”,進行心理整理和情緒整頓,思考自我與周邊的關系,思考社會個體與功名利祿的關系,思考自我發(fā)展與和諧運作的關系,更思考精神幸福與成功成就的關系。總而言之,就是通過這種醍醐灌頂?shù)乃伎迹岣邔W生的承載能力和情感協(xié)調(diào)能力,幫助學生修身養(yǎng)性,排解煩憂,超越功名利祿的捆綁,擺脫不良情緒的騷擾,緩解壓力和焦急,成為善于協(xié)調(diào)和精神幸福的人。這在給學生提供生存工具的同時,也提供了精神工具和“情緒潤滑劑”。這樣的教育才是負責任的教育,才是重規(guī)律、有思想的教育,才是“重視人的價值至上,人的權益至上”的“人”的教育。
遺憾的是,思考對我們已非常奢侈了,不僅是對孩子,就是成年人,真正屬于靜心修養(yǎng)、閉目思量的時間有多少呢?少得可憐!更多人鉆到了升學率、高分、重點大學錄取通知書等政績怪圈中,身心發(fā)展、精神愉悅、承擔責任、排解煩惱等情商、挫折商發(fā)展倍受冷落。很多孩子一門心思就是考大學,不會思考,不懂思考,默默承受,心靈封閉,甚至處于自以為是、情感自私、人格孤僻等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屢屢出現(xiàn)的博士自殺、弒父弒母弒師等惡性事件,就屬于極端預警。
對此,教師、校長多振振有詞:“升學指揮棒不動,學校無法擺脫‘教育囚籠’困境”。他們?nèi)狈逃母锏闹饔^能動性,因此,很多新穎多趣的探索性教改經(jīng)驗和互動式教法,雖然卓有成效,卻不得不束之高閣,擠壓到文件袋中,誰也不敢輕易用教育新模式跟應試教育抗衡。人人都知道這種行為是非理性的,卻人人甘當“教育羔羊”而話語失聲。甘愿在麻木中扭曲信仰,這是教育的最大悲哀。
同我國一樣,印度也陷入同在應試教育困窘中,但印度就能生出獨立自主、富有個性的思考課。印度的老師們是這樣考慮的:“自己沒有能力改變政府的政策,但能通過努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壓力”。印度的老師們更有獨立自主、善于張揚、不愿從眾、信仰規(guī)律的教育良心,更有對學生終生負責的教育追求,更有不被世俗捆綁的教育個性和公共知識分子本色。這種違逆世俗的做法肯定會受到既得利益和家長們的反對、刁難。這些老師卻敢于嘗試,大膽說“不”,終于在現(xiàn)實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給孩子們爭取一片沉思的空間,這尤其是一種教育勇氣和改革膽略。
當我們的孩子被應試教育壓得喘不過氣時,卻難得有教師為他們送來思考課的輕松愉悅,更多教師逆來順受,缺乏問題意識、改革意識和糾偏意識,崇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成了“教育老好好”??磥砦覀儜摱鄬W學印度的責任作為和自覺糾錯膽略:少一點功利追求,多一些樸素信仰;少一些投機意識,多一些寧靜思維;少一些鋌而走險,多一些尊重規(guī)律;少一些混沌從眾,多一些獨立清醒。這樣,才能使教育成為真正的和諧教育!□
(作者單位:河南省開封市教育局職業(yè)教育教研室)
責任編輯:張功杭